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胡日查,乔吉,乌云 著 页数:365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族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领域和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十分广阔和丰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学研究不仅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持、延续与繁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并存、繁荣发展,生成了灿烂丰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研究资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培养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师资和蒙汉兼通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50多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简介
胡日查,蒙古族,1962年生于原哲里木盟库伦旗。教授、历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兼任内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
198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8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那木云教授;2003年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科学博士(Sc.D)学位,师从蒙古国科学院院士哲,宝力道巴特尔教授。从事北元时期蒙古部落变迁史和清代蒙古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史研究工作。著有《科尔沁蒙古史略》(第一作者)、《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独著)、《草原文化区域分部研究》(副主编)、《清代蒙古志》(第三作者),已发表《清代内蒙古蒙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研究价值》、《清代喀喇沁三旗土地与环境变化》等5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及合作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研究》、《内蒙古通史》,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经济研究》,国家《清史》编纂项目《清史·典志·民族志·蒙古篇》等多项科研课题。《科尔沁蒙古史略》、《草原文化区域分部研究》分别获内蒙古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和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一、二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传佛教与近代内蒙古社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清代蒙古寺院管理体制研究》等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元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大蒙古国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
第二节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第二章 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再传
第一节 蒙古人再度皈依藏传佛教与恰卜恰庙会见
第二节 三世达赖喇嘛再次蒙古之行与四世达赖喇嘛的认定
第三节 藏传佛教弘法者与佛教经典的翻译
第三章 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畸形发展
第一节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畸形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政教因素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畸形发展的表现
第四章 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寺院土地及其生产经营方式
第二节 寺院劳动者——沙毕纳尔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三节 寺院各种收入及其管理模式
第四节 寺院经济的社会效应与晚清以来的衰退
第五节 “蒙古化”的藏传佛教文化
第五章 近代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衰落
第一节 近代内蒙古地区政局变化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第二节 外来文化及近代教育对藏传佛教的冲击
第三节 兵匪战乱的破坏
第六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藏传佛教状况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内蒙古藏传佛教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内蒙古藏传佛教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内蒙古藏传佛教
结束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元 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约公元前565-486),族姓乔达摩,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王子,死后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之意),亦尊称为佛陀(觉悟者之一)。佛教形成200年之后,由印度逐渐传播于锡兰、中亚、南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佛教随着时间、地理和社会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变化。佛陀死后约一百年,佛教便一分为二,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以后又分为十八部(一说二十部),佛教思想进一步发展。1世纪左右,印度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佛教出现新的形式——大乘教,它把以前的部派佛教泛称为小乘,大乘佛教较之小乘佛教,不论在教义理论上,还是在修持实践上,都有很大差别。其后又形成密教,密教的形式和内容则更与以前的佛教大不相同。印度佛教的这些不同派别流传到各地后,在当地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又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佛教。1世纪,印度佛教经由中亚越过葱岭传人中国后,经过传播、发展,逐渐嬗变为中国内地佛教,并形成许多派别。7世纪左右,佛教分别由中国内地和印度传人西藏,其后在青藏高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传播,友展为藏传佛教,继而扩展到蒙古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族际性、地域性的宗教。①藏传佛教属大乘中观宗。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崇尚密宗。显宗信佛,要求皈依“三宝”。密宗重学法修行,特别注意师徒传承,必须皈依喇嘛为师,接受灌顶。这样,它同东南亚、日本甚至印度的佛教都有区别,也和中国内地佛教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人们称它为西藏佛教、藏传佛教或喇嘛教。另外,佛教在西藏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互相渗透融合,而成为一种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宗教。也就是说,它仍以佛教的经典教义为基础,但在宗教仪式、宗教神灵等方面吸收了苯教的不少东西,而其后在寺院僧侣组织制度等方面其地域化更为明显。到了10世纪末11世纪初,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二三十种教派和教派支系,其中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由于传播在蒙古地区的佛教主要源于西藏,所以,本成果中我们顺从多数专家、学者所称之“藏传佛教”一说。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即蒙元、明、清等时代。蒙元时期是指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368年大元王朝的统治在内地的结束为止的历史时期。中国蒙古史学界一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又分为大蒙吉国时期(1206-1271)和元朝时期(1271-1368)。历史上蒙藏民族关系的开端与藏传佛教初步传人蒙古地区亦可分为以上两个时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