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裴丽丽 页数:197 字数:22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兰州大学民族学精选文库”系列之一,全书分为村落的概况;土族语言文字的变化;土族婚姻的变迁;土族丧葬的变迁;土族节日习俗与娱乐方式的变迁等数章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状况
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三、史料的运用与个案的选择
第一章 村落的概况
第一节 村落的土地人口与内部格局
第二节 村落的历史溯源与区划沿革
第三节 村落的聚落类型与对外交往
第二章 土族物质文化的变化
第一节 生计方式的转型
第二节 居住交通的变化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重构
第四节 服饰文化的演变
第三章 土族语言文字的变化
第一节 土族语及文字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
第三节 姓名习俗与语言文化
第四章 土族婚姻的变迁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变迁
第二节 择偶方面的变化
第三节 婚礼仪式的简化
第四节 通婚圈的扩展
第五章 土族家庭的演变
第一节 家庭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家庭关系的变动
第六章 土族丧葬的变迁
第一节 土族的丧葬类型与观念
第二节 土族的丧葬过程与仪式
第七章 土族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一节 土族宗教信仰的多元体系
第二节 土族的宗教行为与观念
第三节 土族民间团体嘛呢会
第四节 土族的二郎神信仰
结论
第八章 土族节日习俗与娱乐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岁时节日与时间设置
第二节 纳顿节的狂欢精神
第三节 流逝的民间游戏
第九章 结语与前瞻
第一节 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特点
第二节 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土族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附录
一、引用与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章节摘录
第四节 服饰文化的演变 服饰文化包括服装和饰品两大类。它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多种内涵,折射了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土族是世居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服饰独富特色,显示了土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创造才能。 辛家庄的土族服饰已经完全汉化,民族服饰几近失传。除了最近几年纳顿文化节上翻新的土族服饰之外,已经没有了。我曾经穿着土族民族服饰出去转了一圈,看到的人都觉得很新奇。会做传统服饰的老人也已经不多。互助贺尔郡的土族服装还保留得相对较好。传统的土族青年男子一般头戴锦边毡帽,身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腰系彩色绣花长带,穿大裆裤,小腿扎绑带,脚踏云子鞋。老年男子头戴黑色卷边毡帽,穿蓝黑色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但是现在除了一些虔诚信奉佛教的老人会穿着深色的长袍以外,中年男子平时的穿着已经和汉族完全相同,人们无法通过服装来辨认民族身份。青年女子上着小领斜襟长袍,袖口宽大,由红、黄、绿、紫、黑五色彩布做成,鲜艳夺目,称为“五彩袖”。妇女身穿斜襟裹边的短衣或长袍,长袍上多套黑色、紫红色或者蓝色镶边的坎肩,腰系绣花彩带,上绣花、鸟、蝶、彩云等图案或花纹;裤子膝盖以下部分套一节裤筒,土族称“帖弯”(“帖弯”的颜色是区别已婚和未婚妇女的标志,未婚的女子帖弯颜色是红色的,而已婚的一般是蓝色的);头戴彩色花边的头巾,扎彩色绣花腰带。带头帕的习惯和当地汉族相同。足登绣花云鞋。戴圆形耳环,银铜不一,直径两寸多。发髻高高盘于脑后,称作“尚图”。“尚图”之上戴头饰,嵌以明珠,缀以丝绳,垂于颈后,土语称“扭达”。互助g~族聚居区有“吐浑扭达尔”、“那仁扭达尔”、“适格扭达尔”、“加斯扭达尔”、“加木扭达尔”、“绊绊切扭达尔”、“哈雪扭达尔”、“雪古朗扭达尔”、“洛典扭达尔”等,形如簸箕、铧尖、马鞍、烧饼等样式。其中以“脱欢”扭达最古老最高贵。据说只有互助县五十乡土观村的姑娘才有资格佩戴它。据笔者调查,土观村的姑娘嫁到外村依然可以佩戴娘家村的吐浑扭达,而别的村庄的姑娘若嫁到土观村,必须佩戴土观村的吐浑扭达,以示身份的转变。老年妇女穿蓝色或黑色长袍,不系绣花腰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