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壮字研究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覃晓航  页数:393  

前言

  方块壮字是壮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对方块壮字的研究,是当代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将壮族文化从边缘文化推向中心文化的重要步骤。  方块壮字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说秦汉时方块壮字已经开始萌芽,那时正是百越民族在我国南方活跃的时期。百越族群当时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壮族先民作为百越族群的重要成员,那时已开始接受汉(华夏)文化,可见我国民族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壮字的发展过程也是汉壮文化互相接触,互相接近的过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壮族先民将汉字拿来为我所用,用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用于刻碑铭,写歌诗,题楹联,续家谱,并随着歌圩的发展而普及起来,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文化的根。壮字所以能长期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它有坚固的群众基础。所谓“群众基础”就是指一个事物能够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壮字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它能够在没有权力机构提倡和扶持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不绝的生命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方块壮字的应用功能在逐渐削弱,但它的文化功能将逐渐提高。在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声浪中,壮字的价值将日益显现,日益受到重视。

内容概要

  《方块壮字研究》一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详尽的回顾,探讨了壮字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仔细分析了壮字的造字法,并考证方言音读和音形的差异,以及方块壮字的教育作用等等,对与壮字有关的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方块壮字的研究历史一、闻宥对方块壮字的研究二、20世纪50年代韦庆稳对方块壮字的研究三、20世纪80年代众学者对方块壮字的研究四、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块壮字的余热犹存五、进入21世纪,对方块壮字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第二章 方块壮字的产生和发展一、方块壮字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方块壮字的产生时间三、方块壮字的历代概况四、方块壮字经久不绝的原因五、方块壮字未成通行文字的原因第三章 方块壮字的造字方法一、借用二、形声三、双声四、会意五、反切六、象形七、截部八、添笔(包括“指事”)九、减笔十、转音十一、笔画十二、融体第四章 方块壮字的性质第五章 方块壮字的字音第六章 方块壮字的形体差异一、壮语方言土语的分歧二、方块壮字字音来源的多元性三、造字者汉文水平的高低四、造字者用字习惯不五、壮语词所指事物的构成差异第七章 方块壮字的形体演变历程一、独体字阶段二、合体字阶段三、简化字阶段四、指事字的产生五、象形字的残留第八章 方块壮字的教育一、自发性二、私塾性三、灵活性四、实用性五、简朴性六、阶段性七、性别性八、隐蔽性第九章 《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不明字续考第十章 《方块壮字》不明字破解一、不明偏旁之字破解二、不明构造之字破解三、不明音义形之字破解第十一章 《康熙字典》方块壮字考释一、《康熙字典·备考》的方块壮字考释二、《康熙字典·补遗》的方块壮字考释三、《康熙字典》正文中的汉壮同源字考释第十二章 《古壮字字典》与《康熙字典》的偶同字第十三章 《古壮字字典》难解字形体剖析附录一方块壮字偏旁符号释义附录二本书考释字笔画检字总表附录三清代方块壮字抄本

章节摘录

  根据上述理由,韦氏相信,方块壮字“在过去是曾经通用过的,直到后来才逐渐为汉字所代替”。  韦氏的第二个观点涉及了方块壮字的起源年代。他估计,方块壮字产生于唐代。根据是:1.中原经济文化大规模向南发展,是从唐朝开始。壮族人在这一时期借用汉字来创造方块壮字是有可能的。2.汉人汉籍在汉代就已开始用汉字来记录壮语,如杨雄的《方言》以及相传的《越人歌》等,但其中标记壮语词的都是汉字独体字,仅仅是唐代方块壮字的前身,尚未成为通行文字。3.从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的记载看,方块壮字在宋代已在壮族人中间应用。可是,由开始产生到实际应用要经一段漫长的过渡期,由此可以推测,方块壮字大约产生在唐代。同时唐代南诏存在的许多新造的方块字也可印证。4.现在流传的壮歌唱本中有董永行孝的故事,文体和故事内容跟在敦煌千佛洞所发现的唐代变化残卷相类似。5.方块壮字字音多为隋唐音。6.壮字音读随方言的分化而发生变化,但字体却始终如一。这表明,方块壮字产生于壮语未分化成方言之前。  韦氏的第三个观点涉及了方块壮字的造字法,他总结出了方块壮字的7种造字法,即1.借音;2.音义兼借;3.借义;4.自造的形声字;5.自造的会意字;6.借字;7.自造的方块字。他认为,在这7种字中,第l类的数量最多,第2、3、4类的字次之,第5、6、7类的字较少。另外,他还将这7种字和日文中的汉字比较,发现第1、2类相当于日文的“音读”;第3、6类相当于日文的“训读”;第4、5、7类相当于日文的“国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方块壮字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