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曹保明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二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三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四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内容概要
《吉林满族剪纸:关云德》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成果。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奠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会议上,“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联合国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籍目录
第一章剪纸的屯子剪纸的家 一、剪纸的屯子 二、剪纸的家 三、剪纸的谱系 第二章关云德的剪纸生涯 一、捡来的命 二、软磨硬泡来的手艺 三、阿玛得意的帮手 四、剪纸艺术的传人 第三章关云德年节习俗剪纸 一、过年剪纸 二、元宵节剪纸 三、冰节剪纸 四、填仓节剪纸 五、龙抬头节剪纸 六、清明节剪纸 七、端午节剪纸 八、虫王节剪纸 九、乞巧节剪纸 第四章关云德民俗风情剪纸 一、婚俗剪纸 二、丧俗剪纸 三、关东风情剪纸 四、生活事象剪纸 第五章关云德花乌鱼虫剪纸 一、花鸟类剪纸 二、鹰剪纸 三、鱼虫类剪纸 第六章关云德其他动物剪纸 一、十二生肖 二、猫 三、犴达犴 四、鹿 五、熊 六、猞猁 七、狐狸 八、貂 九、狼 第七章关云德人物剪纸 一、女人 二、男人 第八章关云德萨满祭祀剪纸 一、嬷嬷人剪纸 二、玛虎面具剪纸 三、女神剪纸 第九章关云德剪纸的材料、工具与程序 一、剪纸材料 二、剪纸工具 三、剪纸程序 第十章关云德剪纸的艺术特征和价值 附录关家剪纸人自述 一、姥姥自述 二、额娘自述 三、老姨自述 四、戢淑珍自述 五、关云德自述 六、关长宝自述 七、关星宇自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软磨硬泡来的手艺 生在这样的剪纸之家,关云德和许多满族孩子一样,是玩剪纸长大的。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的玩具,都是大人给他们剪嬷嬷人在炕上摆着玩。进了腊月门儿,家里的剪纸就更多了。关云德记得,每到过年前家家贴剪纸当年画时,他常和一帮小伙伴去跑剪纸,常常喊着:“走哇,上老张家看剪纸去”,“走哇,上老李家看剪纸去”。 那时,农村孩子也没啥看的。过年了,腰哈什蚂屯谁家墙上贴的剪纸画和窗花、棚花、墙花新鲜,内容神奇,剪的功好,就会引来大家欣赏一番,夸赞一番,然后再上另一家去观赏。 从前东北的满族村屯,一年一年的也没什么文化活动。因此,到了过年,到各家去看剪纸年画便成了关云德和他的小伙伴们最难忘的事了。 关云德记得,小时候,往往是在年节之前或村屯里要举行什么重要仪式前,吃完饭、干完了家务之后,老姨常来找额娘,说谁家起云子了,要一起去那家跑云子。 云子,就是剪好了的剪纸样子。起云子,就是巧手妇女在一起讨论关于剪纸的手艺。去看、去学别人家的云子,就叫“跑云子”。 从那时起,每当额娘和老姨要去跑云子,关云德都求额娘和老姨带他去。额娘和老姨往往说:“你一个小子家家,跟女人混什么?”关云德总是非要跟去。有时额娘和老姨就开玩笑似地说:“咱们快跑。” 于是,她们姐俩在前面跑,小云德便在后边追赶。 看的剪纸越多,关云德就越喜欢,越割合不下,越着了魔似的想学。他已经能感觉到,在他的家族中,在他居住的屯落里,有种神秘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 关云德八岁那年,有一次额娘让他去挑水。她路过老姨家时,见老姨正坐在炕上剪纸,就把挑水的事全忘了,结果一锅饭都糊了……但是,他就是打心眼里喜欢这门艺术。虽然当地人认为男人学剪纸不对路,剪纸是女人的活儿:只有女人学,可是,小时的关云德可不管这些老观念。一看到额娘和老姨她们在一起合计剪纸活儿,他就凑上去听,去看。他在心底对那一幅幅神奇的画面有着极大的兴趣。 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老姨家看见额娘和老姨正在剪纸,剪的都是过年时用的“画”,花花绿绿的摆了一炕。他实在眼馋,就站在一旁看,连吃饭都忘了。 那时剪纸,屯子里的高手常常聚在一起,从这家出来,还要去那家剪。关云德就跟着她们走家(到各家去跟着看)。看着看着,小云德实在忍不住了,就说:“额娘,我也要学剪纸!” 额娘和老姨都笑了。她们说:“你个小子家家,学什么剪纸?满族的男人都要学拉弓射箭、干庄稼活儿,长大好有本事养活老婆孩子。这剪纸是老娘们儿的活儿,你就别学啦。” “不,俺要学。” “你学俺也不教你……” 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 可是,他前脚出门,就听额娘和老姨在后边议论:“从四儿(他排行老四)熟皮子的手劲儿上看,这小子八成也能拿剪子剪纸!” 于是,关云德不死心。他对额娘和老姨软磨硬泡,一心一意地去学她们的手艺,而且一心要把这种绝活儿学到手。 有时,快烧火做饭了,觉得额娘要抱柴火烧火了,关云德就抢先到柴火垛前把柴火抱来,交给额娘。有时,额娘要往外倒灰了,云德立刻拎起草筐,帮额娘倒了。看着他做这些讨好的事儿,额娘也乐了。她疼爱地用手指点着他的眉心说:“你呀!俺知道你想干啥……”云德也笑了,缠着母亲说:“吃完饭,你教俺。”额娘被他逼得无奈,终于答应了儿子。晚上,别人都睡了。额娘点上油灯开始教云德剪纸。灯影下,额娘的眼神儿,走剪的手法,深深印在了他心间。那些个夜晚,是那么神奇,窗外的风雪和月光伴着他们度过。 额娘先把自己从云德姥姥那儿学来的满族嬷嬷人的剪法和运剪法教给他。 满族嬷嬷人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族人生活中的各种心态和情绪的代表,在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嬷嬷人神灵。据说满族嬷嬷人有上百种,而且相貌和剪法各不相同。 剪嬷嬷人是一门复杂的手艺,这要先会叠纸,叠好了纸,才可以下剪子。 怎样下剪子,就更讲究了。
后记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生活的田野上走着,他的生命就永远不会衰老了;如果一种艺术永远不离开社会与生活,这种艺术就会永远年轻并朝气蓬勃。东北的长白山中有一种草,叫“不老草”(又叫“草芙蓉”,是一种中药)。它的根扎在山岩上,根须深深地透入岩石进入石下的土壤,即使在严冬,在冰封雪冻的日子里,在厚厚的白雪之中,它依然能盎然挺拔,茁壮成长。这让我想到自己身边的“不老草”——关云德。 2006年的6月14日,关云德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白庚胜、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协抢救办主任王锦强和我都参加了这次对话。大家认为,关云德之所以能走上《艺术人生》舞台,是因为他几十年来心底深藏着热爱本民族的情感和不断追求创新的创作作风。最后,主持人朱军抓住他的手,深深地按在早已备好的一个沙盘上。朱军说,这是他第一次将一个农民剪纸艺术家的手印留下来。这个手印,将永远地留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中。 去年的“五一”,我正彻夜不眠地赶写《吉林满族剪纸——关云德》时,我打电话问关云德在干啥呢。他说,刚下过雨,正在种地,种子都播下了,今年风调雨顺,到秋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觉得他的话不单单是在说种地。恰巧也总结了他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历程。是啊,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种子播下了,人在努力着,还愁没有一个金色的丰收年吗? 写完了关云德这个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自传和相关研究著作之后,我才发现,吉林省现有的四个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除了黄仁锡(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黄龟渊之子)的传记是我未及写就故去之外,其他三位的我已经都写完了。是啊,他们被命名为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已经六年了。时光在飞快地消逝着,但应该还有很多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需要去命名。这些事谁来做呢? 我劳累了。我深感我在拼搏奋斗。我是在中国民协党组和冯骥才主席的指导下继续大步地走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挖掘的路上,我在不停地写着别人。关云德是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去写,谁写呢?我这时才感受到,努力是一种自觉,也是人生的一种意识。什么时候这种自觉没了,意识也没了,人就走了。 正当民族出版社的罗焰和中国民协抢救办的锦强让我快些拿出此稿时,我接到责编王欣的修改信。我一看,怎么还改呀,有点想放弃。可是细细一读一看,我觉得王欣同志说的都对,她一定下了很大的工夫,为我的书一字一句地改,并提出许多极其重要而近乎苛刻、却是相当珍贵的要求。于是我按着她的要求重又走到乡下,来到关云德家,再挖掘,再写,又改了一遍。 在我迈进人生六十岁门槛的这一年,我把这部书送给社会和历史吧。 曹保明 2009年5月3日第一稿 20099年5月30日第二稿 2010年5月26日第三稿
编辑推荐
《吉林满族剪纸:关云德》编辑推荐: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生活的田野上走着,他的生命就永远不会衰老了;如果一种艺术永远不离开社会与生活,这种艺术就会永远年轻并朝气蓬勃。东北的长白山中有一种草,叫“不老草”(又叫“草芙蓉”,是一种中药)。它的根扎在山岩上,根须深深地透入岩石进入石下的土壤,即使在严冬,在冰封雪冻的日子里,在厚厚的白雪之中,它依然能盎然挺拔,茁壮成长。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不老草”——关云德。冯骥才、白庚胜主编的《吉林满族剪纸:关云德》主要介绍了关云德的剪纸生涯,关云德民俗风情剪纸,关云德人物剪纸等有关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