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高志英 页数:3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以费孝通先生的“藏彝走廊”理论中氐羌系统民族迁徙与民族分化融合为思路,并与王铭铭博士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三圈理论”相结合,旨在对于具有“中间圈”特征的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迁徙之西部走廊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以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区域(行政区域)、跨民族的综合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从唐代,唐朝、南诏、吐蕃在藏彝走廊西部核心地带金少江流域铁桥上下“三强逐鹿”,经历元代、清代直至民国时期,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的变迁情况。此选题列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书系少数民族变迁丛书》。
作者简介
2007年高志英进入北大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铭铭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所完成的出站报告被翁乃群、王建民、潘蛟、朱晓阳等四位答辩委员评介为优秀。本专著是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缮完成的,翁乃群、王建民两位专家的序言对其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Preface第一章 序论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一、选题缘起二、主要研究内容三、研究价值第二节 研究回顾一、纳西族研究概述二、藏族、普米族研究概述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勒墨人研究概述第三节 研究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研究场域自然环境二、研究场域社会环境第二章 唐代“三强逐鹿”下的藏彝走廊西部各族第一节 磨些蛮的迁徙与分布一、越析诏的灭亡二、铁桥与磨些蛮第二节 施蛮、顺蛮、栗粟两姓蛮、长裈蛮的迁徙与分布一、施蛮、顺蛮二、栗粟两姓蛮、长挥蛮第三节 汉裳蛮、白蛮的迁徙与分布一、汉裳蛮二、白蛮第四节 铁桥上下诸族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变迁一、藏彝走廊西部边缘诸族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二、“乌蛮别种”之讨论第三章 “元跨革囊”之后的丽江路八蛮第一节 元跨革囊与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的设立一、“元跨革囊”二、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的设立第二节 丽江路八种蛮的分布及其文化变迁一、丽江路八种蛮的分布二、丽江路八种蛮之间的文化交融与文化变迁一第四章 明代“木氏寝强”与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第一节 “木氏寝强”一、木氏土司集团的形成二、木氏土司统治集团的民族构成三、木氏土司与吐蕃的战争四、木氏土司“世尽臣职”思想第二节 明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与文化变迁一、麽些与吐蕃聚居地的消长二、栗粟西迁澜沧江、怒江流域及其内部分化第三节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变迁一、栗粟头人与木氏土司分割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管辖权二、栗粟与藏彝走廊西部边缘诸族的关系第五章 清代木氏土司衰微背景下的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第一节 维西恒乍绷起义与栗粟西迁一、维西恒乍绷起义二、栗粟西迁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第二节 清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金字塔式统治模式的形成一、维西地改土归流与地方基层管理结构的设置二、藏族土司和喇嘛寺势力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各族的统治三、栗粟、怒子之“能事者”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各族的统治四、中央王朝势力在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的深入五、泸水段氏白族土司对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南段的经营管理六、西方天主教势力渗入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北段第三节 清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一、贡山怒子与俅子的分化与交融……第六章 民国时期边疆危机背景下的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各族第七章 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讨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唐代“三强逐鹿”下的 藏彝走廊西部各族 唐代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唐王朝、吐蕃、南诏三者间的关系不仅对其政权本身,而且对其境内各族人民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作为南诏与吐蕃主要战场之一的藏彝走廊西部边缘地区各族先民,皆被卷裹进战争漩涡之中,使其分布格局及民族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节磨些蛮的迁徙与分布 纳西族先民磨些蛮(又写作麽些蛮、末些蛮、麽蛮、些蛮等),尤其是居住于今天丽江境内的纳西族,并非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因其在藏彝走廊西部的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追溯藏彝走廊民族族源、族际关系中不得不对其有所兼顾。 一、越析诏的灭亡 南诏吞并越析诏事件说明,至迟在唐代,纳西族先民磨些蛮故地在洱海之东,与白蛮居住于同一区域内。在宾宾川的白蛮与磨些蛮之间的抗衡,白蛮豪族因为有坚强后盾而使越析诏灭亡,磨些蛮远离故地。 越析诏是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之前的六诏之一。樊绰《蛮书.六诏》曰:“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去囊葱山一日程。有豪族张寻求,白蛮也。贞兀中,通诏主波冲之妻,遂阴害波冲。剑南节度巡边至姚州,使召寻求笞杀之。遂移其部落。以地并于南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