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审美文化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李景隆、李朝、贾一心、 等 民族 (2009-12出版)  作者:李景隆 等 著  页数:565  

前言

中国美学研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一般性的美学原理研究和以艺术美研究为主的学院派美学研究,转入对审美文化的大众化、普适性研究。这种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与此时中国社会经济模式开始转型,步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与发展相关。这种中国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的现代性建设,使现行文化多种类型、样式在普遍追求审美化的同时,又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带上商品化、市场化的因素。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市场化的环境中迅速崛起,衍生出学术界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一时,关于何谓审美文化的争论,也同时开展起来。把审美与文化连接起来,构成为审美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在国内学术界其实有多重解读。一些论者所说的审美文化,主要是大众性参与的具有审美形态和意义的文化,一般都把中国当下作为商品、甚至消费品而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以旅游、体育、野外生活等突出其消遣、娱乐功能的文化行为作为审美文化的代表,昭示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审美步人生活,生活纳入审美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里当然也并非只是对市场利益的妥协,也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主导生活、重塑社会的潮流里,人们普遍进入一种单调枯燥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在这种缺乏精神信念、精神追求的活动空间中,通过精神性的追寻。

内容概要

  《青海审美文化》主要内容第一编青海审美文化概述;第二编青海民族风情与审美;第三编青海宗教文化与审美;第四编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与审美。

作者简介

李景隆,男,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文艺学硕士生导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主编、主任。发表文艺学、民族审美文化方面论文40余篇,出版合著《西部审美文化寻踪》、《西部文化论丛》等著作。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曾获青海省第六、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朝,男,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先后出版《诗性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审美》、《河湟地区族源叙事研究》等著作4部。发表民族文化及审美、区域文化方面论文33篇,主持参与“吐谷浑社会生活史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贾一心,男,汉族。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文艺学专业方向导师。先后出版合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共3项。卓玛,女,藏族。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曾两度荣获省级教学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少数民族文学方面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编 青海审美文化概述第一章 青海审美文化及其特点第一节 文化的思考第二节 审美文化之我见第三节 青海审美文化探析第四节 青海审美文化的特点第二章 青海生态环境与审美意识第一节 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第二节 青海先民对自然依生的审美意识第三节 青海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审美意识的多元化第三章 审美生存的智慧第一节 求取生存的审美智慧第二节 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美第四章 社会人文环境与青海审美文化第一节 特殊经济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彰显第三节 伦理文化的渗透第四节 宗教的制约和影响第五节 民俗风情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塑造第六节 审美意识的集中展现——艺术美第二编 青海民族风情与审美第五章 青海婚恋习俗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民族婚俗的文化考述第二节 青海民族婚俗审美的文化阐释第六章 青海诞生仪礼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高原生命肇始的礼仪形态第二节 青海高原生命肇始礼仪的审美意蕴第七章 青海丧葬习俗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第二节 青海丧葬文化的审美价值第八章 青海饮食民俗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饮食民俗文化第二节 青海饮食文化的审美第九章 青海服饰民俗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各族服饰类型举凡第二节 青海各族服饰文化的审美传统第十章 青海民族建筑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民族建筑美学观念的形成第二节 青海民族建筑的类型和审美特征第十一章 青海节日民俗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节日民俗的类型特点第二节 青海节日民俗的审美特征第三编 青海宗教文化与审美第十二章 青海信仰文化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信仰文化的多元形态第二节 青海信仰民俗文化的诗学意义第十三章 青海宗教艺术审美阐释第一节 青海宗教艺术概观第二节 青海宗教艺术释义第三节 青海宗教艺术特征第四节 青海宗教艺术审美心理描述第十四章 青海宗教艺术的主要类型及审美特点第一节 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审美第二节 青海伊斯兰教艺术审美第三节 青海道教艺术审美第四编 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与审美第十五章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的类型阐释第二节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的审美蕴涵第十六章 青海民族民间音乐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民族民间音乐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青海民族民间音乐的结构特征第三节 青海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倾向第十七章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与审美第一节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第二节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分布概貌第三节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蕴涵第十八章 青海民族民间美术与审美第一节 原始艺术是青海民间美术的母体第二节 青海民间美术是民俗审美心理的形象载体第三节 青海民间美术多元的造型方式第四节 青海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第五节 青海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第十九章 青海民族工艺与审美余论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不同的人群和民族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如前所说“青海审美文化”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概念,高原地理环境带来的自然生态特征对青海审美文化生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海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受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相互制约和影响,很明显带有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这种环境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美的领会,它来源于青海各族人民对生活实践的体验积淀及对大自然审美认识的升华。如在色彩的审美选择上藏族偏好白色,在藏民族的审美观念中白色意味着非常广泛的色彩含义,是一切善良与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与藏族信奉佛教有直接的关系,但藏族崇白的习俗更早可上溯到藏族先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因为“人首先是适应天然的色彩环境,通过刺激与反应的形式认识色彩、区别事物,继而进一步适应自己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将自然色彩符号化为语言。给色彩赋予意义,用色彩进行象征,借色彩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及对善、恶、美、丑的态度。”①白色是藏族最古老的自然崇拜物,从生活的自然环境来说,藏族尚白是自然的昭示。藏族自古居住在被人们称之为“雪域”的环境中,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皑皑的白雪,显得庄严、圣洁而又神秘。在这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藏族与白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白色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种自然界的原色,一旦与藏族的审美情感联系在一起,就会从自然的色彩升腾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色彩。

后记

青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壮丽的昆仑山、辽阔的草原、令人神往的青海湖,而且在这片雄奇而神秘的土地上亘古以来就生息繁衍着众多的民族,自古以来羌人、匈奴、突厥、鲜卑、回纥、党项、吐谷浑、吐蕃、河湟汉人及其子孙们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青海文化。过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人们对青海好似隔雾看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青海是民族审美文化的富矿区。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获批,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和研究青海审美文化的机遇。从2005年起,课题组成员志同道合,精诚励志,满怀着对民族文化的虔诚,既喜悦又惴惴地走进了青海审美文化苑囿。为了在西部文化研究中取得一些新的成就,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不辞辛苦到农村牧区进行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深人民族典籍的林府中寻求有价值的素材。数载寒暑,课题组成员放弃休假,避开喧闹场合,在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潜心钻研,终于使课题成果随着辛勤的汗水诞生。

编辑推荐

《青海审美文化》:中国美学研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一般性的美学原理研究和以艺术美研究为主的学院派美学研究,转入对审美文化的 大众化、普适性研究。这种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与此时中国社会经济模式开始转型,步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与发展相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海审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