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王德怀 民族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王德怀  页数:270  

前言

王德怀教授在《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定稿付梓之际,请我为之做篇序,出于对维汉翻译事业的共同志趣,也出于对作者足履实地、勤奋探索精神的敬佩,更出于对这部作品所显示的颇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的歆慕,我欣然从命。维吾尔民族拥有大量谚语,这些谚语是维吾尔民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维吾尔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以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客观地反映出维吾尔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真实地记录了维吾尔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维吾尔民族的语言交际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整理、研究和翻译维吾尔谚语便成为社会的需求。和汉语谚语一样,维吾尔谚语也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跟维吾尔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谚语来自民间,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使用和反复锤炼,结构上融人了诸如像韵律、比喻、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双关等修辞特点。

内容概要

  《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是作者近十年来对维吾尔谚语的翻译研究个人成果的结晶。作者关注谚语的翻译研究中的文化问题,针对学界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文化专有项和文化背景在谚语翻译中的处理意见,并在谚语翻译的原则中补充了“保留文化原则”这一条。对有深层语义内涵的谚语的翻译,作者提出了显隐翻译的方法,解决了难解难译的这部分谚语的翻译问题。通过不同译文的对比剖析,作者提出了翻译的不全等性这一概念。这些理论、方法和观点的提出,是作者在参考和吸收了国内外文化语言学、文化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理论、关联翻译理论等当代先进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作者改译、重译了几百条谚语。  《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分七章。第一章绪论,简介了维吾尔族、维吾尔谚语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第二章论述了谚语翻译研究中的文化问题:译文中文化专有项、文化背景的处理;保留文化原则的提出.第三章提出了显隐翻译法:隐形深层义的表层显现;不用显隐法(死译)造成的后果。第四章对比分析了同一谚语的不同译文的情况。第五章论述了语境决定谚语中的词的词义及其翻译。

作者简介

王德怀,男,1948年生于新疆莎车县,祖籍甘肃省酒泉市。曾就学于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扬州大学中文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班。国家公派安卡拉大学2002-2003年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院长,突厥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突厥语言学,维吾尔语、汉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近几年曾四次荣获新疆民族语文翻译论文评选一等奖。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序(一)序(二)自序书中译者、编者简称略语表维吾尔文字母与国际音标对照表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维吾尔族简介一、维吾尔族的族名二、维吾尔族历史述略三、维吾尔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开放性特征浅说第二节 维吾尔谚语研究综述一、对维吾尔谚语的综合研究二、对维吾尔谚语思想内容的研究三、对维吾尔谚语艺术特色的研究四、对维吾尔谚语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五、维汉谚语的对比研究六、对古代维吾尔谚语的研究七、对维吾尔谚语其他方面的研究第三节 维吾尔谚语的翻译研究评述一、译本出版、译文发表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二、谚语翻译的方法、原则的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三、谚语翻译的文化翻译学研究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第二章 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关注——翻译研究方向的新趋势前言第一节 维吾尔谚语里的民族文化词在汉译中的处理一、对马俊民先生观点的补充二、对其他译文做法的评议第二节 谚语文本中文化背景的解读与再现一、翻译中对部分反映物质文化内容谚语的理解和表达问题二、翻译中对部分反映精神文化内容谚语的理解与表达问题第三节 谚语翻译原则中的保留文化原则的提出一、第一原则——语义对应原则。语义尽量接近对等,不增不减,不错位,不产生歧义二、第二原则——保留文化原则。保留民族文化词语,体现出原文字表面没有而谚语深层义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背景三、用语选词原则——用词精炼、贴切,语用得体、规范,合乎译文习惯四、第四原则——美学原则。谚语的译文要力争达到语言声韵音律美、词语和谐对称美、语法工整整齐美、风格神韵形象美结语第三章 显影翻译法——隐性深层义的表层显现表达法前言第一节 论谚语的显影翻译一、显现原文中隐伏着而译文读者不了解不熟悉的谚语的语义二、显现原文在特定语境下暂借词语的语用义三、显现原文中省略了的译文读者陌生的文化背景“潜影第二节 不用显影法(死译)造成的后果一、语义错位二、逻辑混乱三、语义不明四、文化义亏损五、译文语言不规范六、美感不符七、表达不顺八、语法有误结语第四章 对不同译文的对比剖析——翻译的不全等性、不断改进性前言第一节 从谚语的不同译文看翻译的不全等性一、从谚语的形貌义和语意义的保留取舍看翻译的不全等:陸二、从参照物之取舍看翻译的不全等性三、从语义的分析看翻译的不全等性第二节 几例误译分析一、理解上的错误造成的误译二、表达上的失误造成的误译结语第五章 词无定义——语境决定文本中的词义及其翻译前言一、在谚语中句内语境决定多义词的某一个义位(义项)二、语用语境决定歧义词组、歧义句子的某一个确定语义三、谚语、诗歌等韵文的韵律语境还参与决定其中语言单位的语义,决定词的选用四、文化语境决定语言单位在文中的意义的异质性的解读五、有的谚(熟)语有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了解了其产生之历史根源,才能真正把握其语义……第六章 谚语文本中多义词个案的解读及其翻译第七章 多解谚语意义的解读及其翻译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55年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革开放后的近三十年来,同全国一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了空前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社会大进步。乌兹别克一中国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Ismat教授访问了中国内地,访问了新疆,来兰州访问,拜会了我,宴请了我们夫妻,在宴席中他很有感慨地对我们说,中国的飞速发展,新疆的飞速发展,太让我们羡慕了,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成果。三、维吾尔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开放性特征浅说维吾尔族有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丝绸之路对其古文化的造就之功显而易见。丝绸之路不仅连通丁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更主要的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成为促进古代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伟大通道。作为一直生活在丝绸之路中心地段和联接枢纽的西域的维吾尔族,他们的文化当然就受到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和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民族一起不只是简单地传递了东西方文化,更多时候是他们把东西方文化接受下来后,让其生根、发芽,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或由东西方人士进行双向传播。而在西域生根进而发展起来的文化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博大的西域文明。一百多年来新疆出土的文物古迹、文献资料有力地证明了当年西域文明的辉煌。许多世界古代文明的影响在其他有些地方消失了,却因新疆干燥的气候环境而得以保存。难怪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维吾尔人自古以来生活在我国西北,尤其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活的时间比较长。

后记

引发我对维吾尔谚语产生兴趣的地方是巍巍的昆仑山脚下的喀什噶尔。维吾尔人民称喀什噶尔是维吾尔文化的发源地。我在那儿生活工作了三十多年。喀什维吾尔人的文化素养集中反映在他们在交际中对维吾尔谚语的运用上。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喀什地区度过的。我去喀什地区巴楚县夏玛丽牧场下乡接受维吾尔族农民的“再教育”时,在喀什师院课堂上听维吾尔族老师讲授维吾尔语言文学时,在喀什师院教书面对维吾尔族学生时,在喀什大街小巷与维吾尔人喝茶闲聊、市场交往时,在我的维吾尔族同事、学生、朋友家里做客畅谈时,从他们口中常常听到维吾尔谚语,每当听到这些谚语时,因其音美、形美、意美,且运用之贴切,思维方式之独特,常常被深深地吸引,被久久地陶醉。我被维吾尔语言,尤其是谚语中的幽默、风趣、隽永、深刻、智慧所吸引、所陶醉,使我深深地爱上了维吾尔语及其谚语。从年轻时开始,我就收集维吾尔谚语,学习维吾尔谚语了。但真正研究维吾尔谚语,是到了西北民族大学任教之后才开始的。在学习和研究中,我被维吾尔谚语的深刻寓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但有的谚语对照译文之后,却感到译文失去了原文的艺术风格。

编辑推荐

《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维吾尔谚语翻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