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赵利生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民族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民族学即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中国民族学与国外民族学,有密切的联系,中国民族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传统、研究视角等方面,继承和吸收了大量国外良族学的优良成果,同时,中国民族学又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 1.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放眼中国和世界民族、民族问题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学发展的优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发展。 2.在内容方面,以中国民族学和民族问题为基本内容,构建符合中国和世界民族新发展的知识体系。 3.在方法方面,采用实证的、思辨的、比较的、综合的多种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描述与分析综合结合,田野与文献结合,充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民族学研究有更加广阔的道路。 4.在视角方面,认为民族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及种族、生物等各种因素的群体,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群体,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学的显著特色。 5.在思想传统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对民族实体、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认识,吸取中国历史上处理和对待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经验、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学在具有数千年多民族共处历史以及积累了深厚传统民族思想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 具有这样一些特色的中国民族学,既是当前广大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实践,也是多年来中国民族学界的主流愿望。 本文库的出版,就反映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想在推动民族学中国化,创立有中国特色民族学方面做些工作的强烈愿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国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简述 第二节 中国民族社会学研究述评第二章 民族社会学引论 第一节 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中的民族 第三节 民族学学科结构新论 第四节 民族社会学的视角与定义 第五节 民族社会学的特征和功能第三章 民族社会结构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角色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动态分析 第三节 民族社会及其特征分析 第四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现代重构 第五节 民族社会结构分化与重构第四章 民族社会过程论 第一节 现代化与民族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迟发展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方法论思考 第三节 民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转换机制分析 第四节 民族社会跨越式发展分析 第五节 费孝通边区开发研究述论第五章 民族社会控制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控制及其必然性分析 第二节 民族社会控制系统分析 第三节 民族社会规范与民族社会秩序 第四节 民族社会控制手段分析 第五节 民族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第六章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抽样与测量 第四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第五节 民族社会学研究者的素质与伦理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民族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本章由国内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人手,对中国民族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定位不清、专业研究队伍十分有限、教学活动开展尚不广泛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尤其是深入开展民族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第一节国外民族社会学研究简述 中国民族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均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因此,在评述中国民族社会学的进展时,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它的渊源,简单回顾一下国外的研究状况。 有关民族、社会的知识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民族学,均产生于19世纪中叶前后,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孔德,孔德生活的时代及其观点,我们在有关社会学对象的探讨中将作进一步分析。而民族学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前后,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民族学家以及民族学专著和调查报告材料,并产生了最早的民族学学派——进化论学派。那么作为以上两门学科交叉学科的民族社会学产生于何时呢?这是我们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追溯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自然离不开这两门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将民族社会学的源头追溯到泰勒、摩·尔根等人。 泰勒是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他在1856年访问古巴时遇到民族学家克里斯提,并开始对民族学感兴趣。回国后,他开始系统研究民族文献资料,并陆续发表了《人类早期史研究》、《原始文化》和《人类学》等著作。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犹如生物界一类物种由另一类物种发展出来一样,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也是由另一类工具、设备、艺术形式和道德信仰发展而来的。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正是同时代文化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而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的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一定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即把最落后的和最文明的各民族文化依次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只要把野蛮的各部落同文明的各族加以比较,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野蛮种族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转变为高级种族的类似过程,是怎样容易地认识到两者生活形式的联系。”他还把民族志资料用于宗教史的研究,提出了万物有灵论。他的这些思想激发了后来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同为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他作为一名律师,因帮助印第安人诉讼成功、夺回土地,被接纳为塞纳卡部落的成员和鹰氏族的养子,从而开始了对印第安人的研究。在对易洛魁印第安人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他于1851年发表了《易洛魁联盟》一书,该书追溯了易洛魁人数百年的历史,详细论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生产工具、房屋、服饰、家庭、习俗、宗教和语言,着重介绍了联盟的组织结构,讨论了他们的命运。该书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关于印第安人的科学著作。1871年摩尔根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7年又发表了重要著作《古代社会》,对人类婚姻制度自群婚到一夫一妻制作出了单线进化论的推断,提出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至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发展了人类文化起源和进化的理论,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摩尔根之所以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运用民族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学术视角,并从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入手,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因而可以认为摩尔根等人韵著述是早期民族社会学的著作.它从实践上开创了民族社会学的研究。 泰勒、摩尔根等可以看做是民族社会学的先驱,虽然他们并未运用这一概念,但客观上以实践的形式影响了这一学科的产生。事实上,从进化论到后来的一系列民族学理论均不同程度地为民族社会学提供了视角、理论与方法。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横贯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的学者,更是为民族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了直接的贡献。早期的如斯宾塞,他是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早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就发表了《演进假说》(1852)、《进步之规律和原因》(1857),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概念,被达尔文称为是他的先驱者之一。从1860年起,斯宾塞开始撰写十卷本的巨著《社会哲学》,对进化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他从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说起,直到对生物、心理、社会、伦理的进化发展都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和一切生物都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进化一样,人类社会也是在这样的原则下,由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进化,各种文化虽然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但都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诸如家庭、礼节、政治、宗教、职业和工业等的进化都是适应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每一种适应都解决一系列生存问题,但又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又要求新的适应。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不断适应中进化发展,由最初的原始军事制社会发展到有国家的工业社会,最后达到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合乎道德标准的乌托邦境界。斯宾塞指出:“社会学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它建立在对教育学,神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诸学科综合把握的知识之上”,并“力图创建的是包罗人类生活所有基本方面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学体系”。迪尔凯姆、莫斯更是花费较多精力于民族学。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97)、《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迪尔凯姆认为,民族学是一种叙述性的学科,不是理论性学科,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包括民族学。尽管他本人没有亲自参加过实地调查,但他对民族学的调查资料非常重视,能利用别人的调查资料提出自己的分析与看法。他强调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结合的一种体系;它是具有自己特征的一种特殊现实。应当严格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使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与方法上更趋成熟。他的民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宗教研究和社会组织研究两个方面。莫斯是迪尔凯姆的继承人,曾担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与其他人共同组织了法兰西民族学研究中心——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莫斯比迪尔凯姆更加重视民族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民族学概论》(1947)、《赠礼》(1924)、《社会学和人类学》(1947)等。莫斯在民族学研究中十分重视民族理论与调查方法。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比较颇有创新。斯宾塞、迪尔凯姆与莫斯等显然亦为民族社会学的产生作出了贡献。 前面引述民族学、社会学家关于民族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对民族社会学作出贡献的仅仅只是这些人。事实上,在民族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以上两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显而易见促进了民族社会学发展。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社会学的萌芽就深深受到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的影响。而从世界范围看,民族社会学的早期名称叫民族志社会学。1880年法国人类学家勒图尔诺出版《民族志社会学》,该著借助民族学的材料研究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他所称的“民族志社会学”可以看做民族社会学的萌芽。后来德国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米尔曼在《人类学史》中亦使用“民族志社会学”的概念,意在借民族志的实际材料对民族学和社会学作理论的探讨,主要对1860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有关民族的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进行了研究。他与勒图尔诺对民族社会学概念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而“民族社会学”这一概念究竟是何人、何时首先提出和使用的呢?对此,社会学特别是民族社会学的论著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民族志社会学”就是民族社会学;二是认为民族社会学概念是由芬兰的韦斯特马克学派最先提出来。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介绍,19世纪末,德国、北欧和美国就开始使用民族社会学的名称,特别是芬兰的韦斯特马克学派,多用民族社会学研究原始社会和民间社会,以韦斯特马克为代表的学派在当时的芬兰和欧洲有较大影响。韦斯特马克(1862—1939)一生著述颇丰,是芬兰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有:《人类婚姻史》(1891)、《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2卷,1906-1908)、《人类婚姻简史》(1926)、《伦理学相对论》(1932)、《早期信仰及其影响》(1933)、《西方文明未来的婚姻》(1936)、《基督教与道德》(1939)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