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张亚辉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一份通过灌溉研究汉人村落的历史民族志报告,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研究的田野地点在山西太原的晋祠灌区。经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整理,我力求详尽地梳理晋祠灌区的灌溉历史及现状以及村落在生活和仪式中的用水情况。从文化理性的视角出发,我认为,晋祠的灌溉史须在难老泉的文化意义和当地的水神崇拜的历史基础上得到理解。 在晋祠,水既被看做一种通阴间的物质,又被看做是天道的隐喻。在汉人的“道德宇宙观”当中,水的这两种存在观念得到了统一,而这又影响了晋祠的水神崇拜历史。本文关注的历史从宋代初年开始,赵宋征伐北汉,并且水灌晋阳古城的行为直到今天仍旧为当地人所愤恨。这场不义战争导致了大量水鬼被困在难老泉内,灌溉一度废弃,后来国家树立了一个女神昭济圣母来解决此事,却又因为与唐叔虞信仰的冲突而导致了更多的矛盾。当地人将昭济圣母理解成本地人柳春英,进而又出现了水母和圣母身份的混淆。这一混乱局面最终以将昭济圣母认定为邑姜,而柳春英独立成水神结束。这些神灵变动不居的历史直接影响了当地对水利的分配和对水权的界定。明代初年,晋王屯军进入晋祠灌区,占用了大量土地和水源,也对渠长甲制度、水利分配、村落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站营村成为晋水唯一占据“副都渠长”位置的村落,并在清代到民国的灌溉历史当中享有特权。
内容概要
《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是一分通过灌溉研究汉人村落的历史民族志。田野地点在山西太原的晋祠灌区。经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整理,《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力求详尽地梳理了晋祠灌区的灌溉历史及现状,以及村落在生活和仪式中的用水情况。从文化理性的视角出发,《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认为,晋祠的灌溉史须在难老泉的文化意义和当地的水神崇拜的历史的基础上得到理解。
作者简介
张亚辉,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出版译著《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合译),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一、课题的理论定义二、文献回顾三、本研究的思路:从自然的水到文化的水第一章 小站营的水一、晋阳与晋祠二、小站营的基本情况三、灌溉之水四、生活之水第二章 晋祠人的水观念及宇宙观一、仪式之水二、作为天道隐喻的难老泉三、道德宇宙观第三章 晋祠水神与古晋阳的水鬼一、祭祀圣母的仪式二、神今坐瓮主山川三、系舟山头龙角秃四、血食如何配女郎?五、尾闾真解泄沧溟六、道德宗教与祈福宗教,兼论德福一致的可能性第四章 晋水源流及其道德呈现一、宋代以前的灌溉二、宋元时期的灌溉三、明代灌溉四、油锅捞钱与文化的河流五、雍正七年之后的晋水北河灌溉六、水磨与造纸七、洪水第五章 礼与流域社会一、作为天命流行的礼二、晋水灌区的道德一体性三、礼治的水利管理体系四、村落关系的其他面相五、“人情好,水就好”第六章 污水灌溉一、渠长甲制度的变迁二、用水制度的变革三、污水灌溉四、难老不再第七章 结论:天地之大德日生一、道德宇宙观、礼与民间宗教二、水与土互动的框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礼记·礼运》中有言道:“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看起来,似乎礼已经具备了创生宇宙的能力,但在这里,“礼”其实并不是指具体的典章制度,而是指其作为道德实践所蕴含的“仁”,但说“分而为天地”的时候,“天地”是指自然之天地,但当说“本于天”的时候,说的是本于义理之天。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儒家的宇宙观是本于“仁”,而不必是本于“礼”,这两者即用见体,但各自仍旧有独立的意义。孔子承周礼而开出“仁”的本体论,对“性”与“天道”的关系有了新的解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内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并非只有圣人才能具备,仁被认为是人之道德生命的根本;“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即是将天下万物都收摄于道德世界中来,“仁”在这里就已经具备了超经验的意义,直接与创生万物的天道接驳在一起了。这样,孔子就已经打通了天人之隔,使天道和人道合而为一成“仁”。这可以反过来和“绝地天通”之前的情况有一个对比,在绝地天通之前,天乃是诸神居所,而人皆为巫觋,这时候的天地相通是在一种自然崇拜的基础上来理解的。而孔子的天人合一却是在道德上讲的,天为道德之天,天地之间的联系并非“建木”之类的通天塔,而是人心中的超经验的道德。孔子从来没有给仁下过什么确切的定义,而是从日常经验中随机指点,但这里要区分的是“仁”与“行仁”之间的差别,仁是一种内在的品性,是人承接天道而来的先验道德,而“行仁”却是一个人通过自己可见的行为将“仁”实践出来的过程,所谓道德修养或者功夫,也就是在“行仁”这个层面上来讲的。“行”不只包括人之外在的行为,同时也包括了所有的有意识的思想活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