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一之民族历史研究文集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芈一之  页数:631  

前言

大家知道出版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出版社的支持配合,是不敢想象能办成的。而作为一个教师,则更是难上加难。我头上虽然有几顶光鲜头衔,其实基本上仍是一名教师,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前进、不曾止步,教龄较长而已。周围的同志都知道,我从事学术工作有62年了,从事教学工作有57年了,年轻时除去做纯行政性工作几年以外,一直没有脱离教学。教过英语、语文、史地等课程,也教过数学、物理、化学。1958年5月“支边”到青海的高校以后,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民族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是中国民族史,一千就是50年,未曾停步。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春潮推动下,我曾经内部印行过6种史料汇编,出版12本专书专著,在报刊上发表上百篇文章,做研究生导师快30年了,但是没有想过出版什么文选或文集。今年春天,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马成俊教授计划把几位老教授的专业文章分别编成文集出版。这是一件大好事,除感谢盛意外,不能不积极配合并行动起来。编入什么样的文章呢?我粗略整理一番,过去发表过大小论文和文章193篇。其中系列短文7l篇,不考虑编入文集中;解放前发表的6篇,解放后在西安工作时发表的4篇,“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省报上发表的3篇,与民族历史研究关系不大,也不在编入之列。现在编入本书甲集有35篇,附录3篇;编入本书乙集有42篇;大约有30篇放弃于编外了。读者也许会问:民族历史研究文集中为什么没有与民族问题密切难分的论述宗教的论文呢?回答:原先编入两文,一是《塔尔寺与喇嘛教及其他》(4万余字),又一是《青海伊斯兰教历史问题》(2万余字)。该两文写于1974年,当时用“三结合小组”名义(工宣队、学生、教师三结合)打字油印成册。“四人帮”被打倒后,1979年,青海师院铅印成小册子交流使用,署著者真名。

内容概要

甲集中文章,全文可看作“中国西部民族历史”,分之可成为若干专题。第1至第7文是理解民族通史和地区上古史的有益参考。两汉时期汉族涌入,汉羌角逐,一度立西海郡,有两文专题剖析。汉族在历史上两落三起,曲折跌宕,渐成地区主体民族,第10、15、22三文分列于汉、唐、明三个时段,良有由也。十六国南北朝时,鲜卑飞扬政权屹立,第9文绎述秃发南凉,第11文专论民族关系。唐朝时吐蕃兴起,藏族兴盛,唐蕃关系金桥长虹,宋代有响厮罗政权,第12、13、14、16等文,各有专深,庶几对藏族如何有个系统知识。元代蒙古兴起,铁蹄横扫,但史料不丰,明代西海蒙古影响颇巨,第17、18、19三文,能起到启钥作用。清代罗卜藏丹津事件及蒙古29旗,影响甚大,不可不知,第23、24二文,研究者不可忽视。清代同治、光绪以后,河湟河陇社会走向出现特点,一则近代化气息来得且晚且弱,二则陇上回回”军力隐然成势,以至民国时期五马”、三马”闪烁兴衰,社会演变特色层层,能不深究一番吗?从第29文以下共6文,构成一组奇花异草,使园地增香。掩卷反思,几十年来风云晴昏,学术道路充满艰辛,第26、27、28及34、25等文,从基本理论和历史文化特点慎思之明辨之,应该不是无病呻吟。

书籍目录

甲集 卷首语  一、青海地方民族史的几个问题 二、青海地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论历代对青海地区的特殊政策——青海地区开拓史的回顾 四、《青马史略》序 五、考古文物工作在青海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从昆仑神话发展演变说到它的文化内向性 七、论中国”   八、论西海郡的兴废 九、南凉国史纲要——秃发鲜卑与南凉王国 十、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   十一、十六国后期甘青地区的民族关系 十二、论藏族的来源和形成——兼谈青海藏族来源问题 十三、文成公主与汉藏关系 十四、公元8至10世纪甘青藏区社会状况述论 十五、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中) 十六、喃厮哕与喃厮哕政权 十七、青海蒙古史的几个问题 十八、散论章吉驸马及其他——治史杂谈 十九、达赖、班禅与蒙古汗王的关系 二十、青海土司制度概论 二十一、瞿昙寺及其在明代西宁地区的地位 二十二、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下) 二十三、试论罗卜藏丹津事件 二十四、青海厄鲁特蒙古封建领主制新阶段社会历史评述  二十五、关于民族基本理论的几点思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一些沉思 二十六、江河源文化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二十七、西北开发与民族和民族史 二十八、青海民族文化史概论 二十九、辛亥革命时期的青海地方军阀 三十、论马步芳家族地方政权的性质 三十一、解放前青海东部农业区处于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之二 三十二、解放前青海牧业区藏族蒙古族社会性质——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之三 三十三、论解放前西宁地区社会性质——青海解放前社会形态研究之四 三十四、青海民族历史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的特性述论 三十五、青海近代化来得何其晚也附录 史林著名学者耕耘累结硕果    ——记民族史专家芈一之教授 青海民族学院学人谱” 《青海史籍介绍》书目乙集 卷首语 一、媾羌国址考 二、尕斯(茫崖)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其他 三、从精美舞蹈盆说到民族发祥地 四、楚人源于羌族考 五、从实际出发研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几个问题 六、论青海民族关系发展史中的几个基本特点 七、立足实际,多制并举,稳步前进,讲求实效,办好青海民族教育——青海民族教育的历史反思 八、关于撒拉族的族源问题 九、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 十、论苏四十三反清斗争事件——兼论乾隆时循化教派斗争性质 十一、试谈撒拉族的历史发展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十二、循化光绪十二年水案的重要史证 十三、撒拉族社会组织阿格乃”和孔木散”的研究 十四、撒拉族历史研究回顾 十五、撒拉族历史仍须继续深入研究(提纲) 十六、从李土司族谱谈到吐谷浑与土族的关系及土族族源问题 十七、土族族源再考 十八、同仁土族考察报告——四寨子(五屯)的民族历史 十九、方志的发展与史志区别 二十、研史修志散论(上) 二十一、研史修志散论(中) 二十二、研史修志散论(下)  二十三、郡邑良史方志上品——新编《安阳县志》读后 二十四、青海省一些地名的由来 二十五、青海地名探源及若干规律 二十六、说临羌” 二十七、九世班禅、十世班禅与西藏问题 二十八、从姓氏论”姓谈汉藏关系 二十九、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之历史审视 三十、从文物考古和古代神话谈江河源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江河源文化历史特征札记之一 三十一、从无弋爰剑谈江河源文化与秦文化的关系——江河源文化历史特征札记之二 三十二、汉羌文化交汇与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崛起和兴盛——江河源文化历史特征札记之三 三十三、江河源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特色的几个问题 三十四、江河源文化的独特地位与西部开发 三十五、颂江河源文化研究会十周年 三十六、洗雪国耻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迎香港回归 三十七、回顾地方民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 三十八、屹立湟滨五十年——青海民族学院成立五十周年 三十九、闲说文化(之一)  四十、闲说文化(之二) 四十一、深切怀念费孝通先生 四十二、高山仰止师尊泰斗——缅怀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后记

章节摘录

一、青海地方民族史的几个问题一、青海地方民族史的几个问题青海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块有待开拓的宝地。人们要问,她的昨天和前天是怎样的呢?只有深入地了解她的过去,才能真诚地热爱她的现在,建设她的将来。(一)“青海”释名及其地理特点“青海”本来是我省的一个全国最大的内陆湖的名称,面积有4400余平方公里,周围有13座山,许多条河,有说72条,有说108条,其中有名可查者28条。古籍中说的青海,均指青海湖。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魏书·吐谷浑传》和《水经注》,《水经注》说“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在此以前,《汉书》称作“仙海”、“西海”、“鲜海”、“鲜水海”。在此以后各朝历史中均称“青海”。《明史》上又称“西海”。自唐朝以后,藏语称“错温波”,元朝以后,蒙语称“库库诺尔”,其义都是“青色的海子”。用她作为省名是1928年秋之事。当时北伐之后,南京国民政府议决青海建省,按照我国地名的通例,以省内这个大湖之名作为省名,称“青海省”。从此,青海成为一个省的名称,而青海湖在“青海”之外又加“湖”字,以资区别。我们这里讲的“青海”指的是面积有72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国7.5%,位居各省区第四位的青海全省。

编辑推荐

《芈一之民族历史研究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芈一之民族历史研究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芈一之有关民族历史研究的整体介绍,很多内容可以参考
  •   高手未必都在京师,做学问还真要耐得住寂寞。好书啊好书,敬佩啊敬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