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民族 作者:赵丙祥 页数:284 字数:29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铭师命我从过去几年的研究中编出一个集子,我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这样也好,做好做歹,对过去的几年算是一个交代。从2000年走出学校的大门,近八年以来,便陷在一种难产状态当中。有时,承蒙一些师辈和朋友的错爱,我也会弄几篇急就章,前去捧场。我这样说,没有对师辈和朋友们不敬的意思,也不敢起这样的念头,实因才力所限,有愧于心。铭师很少直接批评我,但总见我心不在焉的样子,有时会旁敲几句,大意是说我不该对自己那么苛求。我很明白铭师的心思,我确实有一点完美主义者的味道。不过,我自己知道,问题可能不在这里,实则是先天原本不足,后天又不努力,完全是咎由自取。我并非在意自己的那点文字有多么了不起的价值。古人常“悔其少作”。这种心态在我是不敢有的,这是有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说的话,我既无前贤之业绩,也没到“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年纪,又何来的胆子,敢说那时“少年轻狂”?我的专业原本是文学和民俗学,后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随周星教授和王铭铭教授学习人类学。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已经遭遇到了叙事上的困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人文田野丛书》系列之一的《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分册,内中具体收录了:《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与殖民遭遇》、《门里门外:地域政治中的“五服”与“宗族”》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赵丙祥,山东日照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历史人类学、交换理论。发表论文多篇,翻译出版《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99)、《文化与实践理性》(2002)、《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2005)、《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2006)等多部译著。
书籍目录
自序
1.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与殖民遭遇
2.门里门外:地域政治中的“五服”与“宗族”
3.文质之辩:两个村庄间的历史与道德
4.礼物之灵的归来:中国古代的等级交换模式初探
5.“舆图虽尽天犹广”:丽江雪山与木氏土司之盛衰史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愿把这篇提纲视为一种拓展我们的当代汉语人类学写作方式的企图。这种企图的确是有感而发的,这是因为考虑到,从我们的(中国)人类学学科史来看,令人悲哀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个马林诺斯基的幽灵徘徊在我们的人类学里面,而在“社区”这个极端汉化概念的名义之下盛行的小群体社会学模型之所以仍然能够在当代中国人类学中扮演着寡头的角色,正是部分地因为这个“功能主义”的寡头已经漂洋过海来此达半个世纪之久。而这种“西方社会的自我反观方式”①移植、挪用到中国情境中,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中国”变成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在这个意义上,就像“原始人”被制作成了西方“文明”的“异文化”对象一样,我们的人民也被制作成了我们自己的“异文化”对象,他们的文化有它的功能,但人为地失去了历史。
编辑推荐
《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