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民族  作者:赵丙祥  页数:284  字数:29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铭师命我从过去几年的研究中编出一个集子,我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这样也好,做好做歹,对过去的几年算是一个交代。从2000年走出学校的大门,近八年以来,便陷在一种难产状态当中。有时,承蒙一些师辈和朋友的错爱,我也会弄几篇急就章,前去捧场。我这样说,没有对师辈和朋友们不敬的意思,也不敢起这样的念头,实因才力所限,有愧于心。铭师很少直接批评我,但总见我心不在焉的样子,有时会旁敲几句,大意是说我不该对自己那么苛求。我很明白铭师的心思,我确实有一点完美主义者的味道。不过,我自己知道,问题可能不在这里,实则是先天原本不足,后天又不努力,完全是咎由自取。我并非在意自己的那点文字有多么了不起的价值。古人常“悔其少作”。这种心态在我是不敢有的,这是有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说的话,我既无前贤之业绩,也没到“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年纪,又何来的胆子,敢说那时“少年轻狂”?我的专业原本是文学和民俗学,后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随周星教授和王铭铭教授学习人类学。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已经遭遇到了叙事上的困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人文田野丛书》系列之一的《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分册,内中具体收录了:《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与殖民遭遇》、《门里门外:地域政治中的“五服”与“宗族”》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赵丙祥,山东日照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历史人类学、交换理论。发表论文多篇,翻译出版《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1999)、《文化与实践理性》(2002)、《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2005)、《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2006)等多部译著。

书籍目录

自序
1.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与殖民遭遇
2.门里门外:地域政治中的“五服”与“宗族”
3.文质之辩:两个村庄间的历史与道德
4.礼物之灵的归来:中国古代的等级交换模式初探
5.“舆图虽尽天犹广”:丽江雪山与木氏土司之盛衰史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愿把这篇提纲视为一种拓展我们的当代汉语人类学写作方式的企图。这种企图的确是有感而发的,这是因为考虑到,从我们的(中国)人类学学科史来看,令人悲哀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个马林诺斯基的幽灵徘徊在我们的人类学里面,而在“社区”这个极端汉化概念的名义之下盛行的小群体社会学模型之所以仍然能够在当代中国人类学中扮演着寡头的角色,正是部分地因为这个“功能主义”的寡头已经漂洋过海来此达半个世纪之久。而这种“西方社会的自我反观方式”①移植、挪用到中国情境中,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中国”变成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在这个意义上,就像“原始人”被制作成了西方“文明”的“异文化”对象一样,我们的人民也被制作成了我们自己的“异文化”对象,他们的文化有它的功能,但人为地失去了历史。

编辑推荐

《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很好的一本书,尤其是有历史人类学的基础的同志们我推荐看看
  •     心有旁骛---历史人类学五论
      自序
      1、 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和殖民遭遇
       一、“人类学要么是历史,要么什么都不是”:一个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的检讨
       二、“予恭天承命”:本土主义理念及其实践
       三、“洋鬼子来盗宝”:殖民主义经济学的地方遭遇
       四、生与熟:历史的烹饪逻辑
       五、红与黑:作为介质的华侨群体
       六、余论:象征秩序中的“隐形之手”
      
      2、门里门外:地域政治中的“五服”与“宗族”
       一、宗族聚落格局与权利结构
       二、士绅政治的衰落
       三、“土地改革”:宗族力量的重新确立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及以后:家族力量的重组和调整
       五、“五服”:族支结构的政治学
      3、文质之辩:两个村庄间的历史与道德
       一、地力:风水秩序中的地方
       二、螃蟹与山猫:礼在其位
       三、关于荒原的某些观念
       四、水土与价值:比较眼光下的两个地方
       五、老人与野人:一种超越的道德眼光
       六、结语
      4、礼物之灵的归来:中国古代的等级交换模式
       一、礼物之灵的问题
       二、关系的关系:关于等级主义的初步思考
      5、“舆图虽尽天犹广”:丽江雪山与木氏土司之盛衰史
       一、木氏家族与王国崇拜的营造
       二、异牟寻的岳渎体系:帝王的个人历史
       三、白石、三多与祖先:北岳神的再造
       四、“谁施巨灵之斧”:木增的困惑与木氏家族的衰落
       五、结论
      
       在这本书中,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始终贯穿着作者的一个追求。那就是对于“德”的历史的一种探索。
      这是一个历史人类学的“游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与结构的人类学理论。而作者不拘泥与这些传统的手段,并进行了多种研究方法上的尝试,如在第一篇中,采用散点式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与结构的研究,在第二、第三篇中对多点“民族志”的研究。在第四篇中对中国古代交换形式的一种探索,在第五篇中运用生命史和制度史的结合做了一个尝试。
       这本“游记”,起于胶东半岛,继而延伸到东北,忽而转向西南,穿梭于历史,而关怀现实。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从不同方面进行的、与“游”有关的人类学的尝试。
      
  •   “这本“游记”,起于胶东半岛,继而延伸到东北,忽而转向西南,”
    越是看到这种忽而这里忽而那里的咚咚,越要警惕,脑袋里越是要多打几个问号。。。
  •   这个是居与游的关系。只有动起来,社会才就活起来了。
  •   那就是多点田野调查(multi-field work)咯。。。用了多少时间吖,都用到了虾米田野方法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