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李星星 等著 页数:334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项关于生态移民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基于长江上游横断山区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特殊性,本书选择了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作为研究对象。本书作者亲历了四川横断山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自发性移民及扶贫移民等移民活动,面对生态移民的新的抉择,又集中进行了前期移民的跟踪和移民试点的实地调查。 本书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对四川横断山区前期移民活动及移民点的调查实录;二是对前期移民工程及其配套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意见;三是对四川横断山区即将启动的生态移民工程展开讨论,通过对前期移民工作的总结,提出实施生态移民的可行方案。最后本书提交了一种设想或建议,即如何不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达到实施生态移民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书籍目录
总论 一 主题讨论之一:四川横断山区 二 主题讨论之二:生态移民 三 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四 总论结语:人与自然的辩证法第一篇 移民点调查 概略 调查之一:盐源县白乌镇长坪子村 一 移民点的基本情况 二 移民居住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 存在的问题 四 个案调查 调查之二:盐源县白乌镇宝清村移民点 一 宝清村的地理位置及沿革 二 宝清移民点的基本情况 三 宝清移民过程 四 存在的问题 五 个案调查 调查之三:白乌镇三棵树村移民点 一 原居地的基本情况 二 现居地的基本情况 三 目前面临的困难 调查之四:盐源县大河乡甲花村移民点 一 甲花村的基本情况 二 原居地情况 三 现居地移民的生活情况 四 存在的问题 五 个案调查 调查之五:盐源县金河乡小盐池上、中、下铺子移民点 一 金河乡被定为移民点的原因 二 移民后的经济状况 三 移民后的变化 四 存在的问题 调查之六:盐源县金河乡野鸭塘村移民点 一 移民原居地情况 二 移民后的情况 三 存在的问题 四 个案调查 调查之七:金河乡温泉村河沙坝组移民点 一 河沙坝建立移民点的起因 二 原居地的生存状况及生态意识 三 移民后存在的问题 四 移民愿望与现实脱节 五 移民后的集镇发展状况 六 个案调查 调查之八:盐源县干海乡柳树湾村移民点 一 移民前后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 移民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三 个案调查 调查之九:盐源县棉桠乡狐狸洞村一组移民点 一 移民搬迁原因 二 移民前的情况 三 移民后的安置情况 四 移民后的变化 五 存在的问题 六 个案调查 调查之十:红原县瓦切乡移民点 一 瓦切乡新村建设前的基本情况 二 瓦切乡新村建设后的情况 三 瓦切乡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四 瓦切乡新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篇 前期移民成果评估 一 四川横断山区生态失衡与居民贫困 二 移民扶贫成效 三 移民扶贫问题分析第三篇 四川横断山区的生态移民 一 生态移民的实践 二 生态移民的双重性 三 生态移民的安置方式 四 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 五 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方案设计 六 生态移民——一定要在空间上移动吗?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篇 移民点调查概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5年,作为政府行为的四川横断山区的前期移民,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2年,属于初期移民阶段。自1986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国的扶贫工作。具有标志性的政策措施即是制定了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正是在开发式扶贫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四川横断山区的前期移民始纳入基层政府部门行为轨道。但当时开展的面比较狭窄,点很少,规模也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处金沙江下游峡谷地带的凉山州金阳县的沿江移民开发和地处金沙江上游峡谷地带的甘孜州得荣县的瓦卡坝移民开发。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2000年,这是移民扶贫开发的试点阶段。这一阶段所对应的扶贫形势是全国及四川省的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自扶贫攻坚开始以后,四川横断山区的移民扶贫开发即列入县政府及州政府的主要工作。凉山州盐源县的长坪子及甘孜州得荣县的瓦卡坝,分别列为凉山州和甘孜州移民扶贫开发最早的试点。在这一阶段,四川全省有65个县1321个村的6.5万户、30.96万人进行了搬迁,其中多数都是横断山区的移民。例如,凉山州即建成了集中移民扶贫的安置点31个,共搬迁安置5676户27235人。甘孜州继瓦卡坝试点之后,在得荣县又规划实施了搬迁150户1000余人的古学移民扶贫开发工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