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郑长德,刘晓鹰 主编 页数:319
前言
民主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少数民族民众及民族上层人士,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对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及青海部分民族地区实施以土地改革、解放奴隶、农奴和废除劳役及高利贷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社会改造。民主改革包括“民主协商”及“直接过渡”两部分。 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民族地区实际的独具创造,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社会的灵活运用,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民主改革得到了绝大多数民众及民族上层人士的拥护,争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尽可能降低以致消除部分群众、主要是民族上层及宗教人士的反对或抵制,终结了封建社会遗留的政治制度多元的混乱局面,少数民族跨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跨人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国家社会制度的建构;实现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差役等剥削,改变了传统的所有制形态;消除了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团结,掀开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新篇章。 今天,我国民族地区的制度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团结和谐、欣欣向荣,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民主改革的必要与正确,应该充分认识,积极评价。
内容概要
本课题内分“民主改革历史资料”、“民主改革口述历史”、“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四个子课题。 其中“民主改革历史资料”课题包括《川西北藏族羌族社会调查集》、《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和《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大事记》,从社会调查、文献资料、基本措施及主要历程以反映四川民主改革的由来、方式、经过及后果。 “民主改革口述历史”课题组成员对四川民主改革的领导者、参与者、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普通群众的多次采访,搜集了120余万字口述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及选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形成系列的《四川民主改革口述资料集》。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课题依据相关资料及调查数据,就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地区、藏族地区及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展研究,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彝区经济发展》等三部著作,说明民主改革的必要与必须,在于改变了民族地区旧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课题从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及文化变迁等方面认识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藏族及羌族等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重要促进及广泛影响,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羌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等著作,揭示民主改革实现了四川民族地区的制度统一、思想解放及文化发展等等。
作者简介
郑长德,男,1962年6月生,四川省广元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 刘晓鹰,男,1955年5月生,四川省彭州人,现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四川羌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第一节 区位与幅员 第二节 资源禀赋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二章 四川羌区开发简史 第一节 古代的四川羌族地区 第二节 明代土司制度下四川羌区的发展 第三节 清代的“改土归流”与四川羌区的发展 第四节 近、现代羌区经济社会的演进第三章 民主改革前后四川羌族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四川羌区的解放和解放初期的工作 第二节 民主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民主改革至改革开放时期四川羌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第四章 四川羌区的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规模的变动 第二节 人口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民族构成 第四节 人口分布第五章 四川羌区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 四川羌区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四川羌区经济增长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羌区的经济增长 第四节 四川羌区经济增长预测(2007—2012) 第六章 四川羌区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四川羌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四川羌区产业发展(1978—2006) 第三节 四川羌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羌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一节 四川羌区各县基础设施概况 第二节 四川羌区农村经济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四川羌区城镇基础设施发展与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节 社会事业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五节 近年来四川羌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特点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羌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节 羌区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第二节 羌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四川羌区旅游业发展机遇分析第九章 四川羌区农牧业的发展 第一节 农牧业生产条件 第二节 农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农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第十章 四川羌区的扶贫开发 第一节 四川羌区扶贫历程及成就 第二节 四川羌区扶贫工作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四川羌区扶贫开发模式探索第十一章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羌区的经济发展第十二章 四川羌区美好的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区位与幅员 一、地理区位 四川羌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四川省绵阳市的北川县。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四川省的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绵阳市的西北部。四川羌区幅员15 150.85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3.12%,2006年总人口41.8万人,其中羌族人口占60%。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面积4084平方公里。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海拔1 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汶川县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地处北纬30°54′43″~31°12′12″,东经102°32′46″~103°30′30″。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全县总幅员为4313.42平方公里,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县、汶川、理县、松潘9个县相邻。南北宽94.8公里,东西长116.5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1°24′~32°17′、东经102°56′~104°10′,幅员3885.6平方公里。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l°41′~32°14′,东经103°44′~104°42′。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