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154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阿勒泰县哈萨克族塔斯贝肯氏族牲畜的发展与消耗情况调查阿勒泰哈萨克族柯勒依部落氏族制遗迹的调查阿勒泰牧区的阿乌尔  一、阿乌尔内的习惯  二、阿乌尔内的经济关系  三、阿乌尔内的血缘关系  四、阿乌尔的变化三年多来阿勒泰牧区生产发展的调查阿勒泰牧民合群放牧牲畜的几种形式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历史调查报告  一、历史简况  二、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青海省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_、哈萨克族的迁移  二、长期的流浪和斗争  三、哈萨克族解放过程  四、哈萨克族人民解放后发展面貌乌鲁木齐南山哈萨克族调查报告  一、一般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的经济特点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阿勒泰哈巴河县团结公社胜利公社调查材料  一、组成  二、占有状况  三、剥削情况  四、生活状况  五、商业与手工业  六、反抗斗争  七、当地解放后的变化阿勒泰布尔津县高潮公社调查材料布尔津县长征公社调查材料  一、别克土尔汉阿吾勒  二、胡赛音阿吾勒  三、手工业状况  四、农业状况布尔津县商业贸易调查材料  一、商业贸易概况  二、商业贸易的经营方式  三、与内地的商业往来和外贸阿勒泰哈萨克族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一、婚姻和家庭  二、人生仪礼  三、哈萨克族的禁忌一个哈萨克族牧区的调查托里中心区哈萨克族“托热”部落调查  一、概况  二、贫富尖锐对立,财产占有集中  三、“无偿劳动”是剥削的主要形式  四、旧政权下的穷人活不了  五、群众热望建立党委机关额敏县库马克村调查额敏县库马克村的土地经营方式及剥削额敏县蒙族第四苏木农牧区调查乌苏里四棵树的农牧民巴里坤西游牧区二乡社会调查吉木乃县俣萨克族哈孜虽克氏族经济情况调查富蕴县哈萨克族且柔奇氏族牧工工资的现状哈萨克族游牧区“阿乌尔”新疆哈萨克的经济社会情况尼勒克县阔阔拜村(牧区)经济调查报告关于尼勒克县两个村的畜产品的一些资料瓣源县牧区简况前进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建社后两年来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出现的变化与问题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二、风俗习惯与文化  (一)生产状况  “刀耕火种”是瑶族人民最普遍的有代表性的生产水平。瑶族刀耕火种,每种一块地三四年后辄弃之而另选一地种,三年后又复种这块地。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年代里都是如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如此,傅角令写的《湖南地理志》中说到当时属于西山的瑶民是“无平畦之民,种土每在悬岩峭壁之间,地质硗确,种三岁则弃焉。当耕土时,伐其树,薙其草,举火而艺艺,使成灰烬,而为肥质,翻土而耕,一年收获口,二年歉,三年更歉,因肥尽而土浮,土浮且为风雨所播荡,既不能立足耕作,而农作物亦难滋生,故经三年,则  另换新地而耕。”说明瑶族生产水平长期停滞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的发展阶段。  居住在山区的瑶族人民,还种植各种杂粮,如芝麻、粟米、麦豆、包谷、高梁、荞麦等作物,至于马铃薯、红薯、山芋等杂粮,瑶人几乎家家都种植。居住在平原地区的瑶族,也种植水稻。有些地区春耕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家带小孩、煮饭菜,从事家务劳动。在垦荒或种植作物过程中,原始氏族社会的集体劳动组织形式,仍然存在。犁田或锄草,几家伙耕,数十人集体劳动,第一日替这家工作,第二日替那家工作,按次轮流。击鼓而作,即劳动时有二人提铜锣和鼓,边击边劳动,并同声歌唱。这种换工的集体劳动,不要工资,只吃一餐饭就行了。由于瑶族人民有着集体生产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瑶族人民对集体生产很容易接受,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湖南瑶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