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10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一)解放前在阿拉善执政的扎萨克和部分官员及基层官吏;延福寺、广宗寺的部分喇嘛及执事人员;祥泰隆等主要商号的个别从业人员;以及一些老牧民、老农民(汉族)的口述材料。(二)旧阿拉善旗衙门、广宗寺、延福寺及祥泰隆商号的档案或账簿。(三)阿拉善旗人民委员会的部分统计资料。这次我们整理时,将上述两本资料综合编成一集,并做了必要的删节。对原调查报告中使用的斯拉夫蒙古文,未予改动,以示原貌。

书籍目录

概况 一、一般情况 二、旗的沿革经济 一、牧业 二、农业 三、商业 四、手工业 五、副业 六、牧民的居住、生活和家计政治 一、等级 二、统治制度 三、法律裁判 四、兵役 五、政治事件 六、帝国主义者在阿拉善旗的侵略活动宗教 一、喇嘛教、喇嘛庙 二、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生活习俗 一、姓氏 二、婚姻 三、家庭 四、财产 五、丧葬 六、礼俗和禁忌补充 一、历史传说与历史古迹 二、牧区的汉人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角角的用途也不多,山羊角多用做驼鞍上挂镫子的“阿特布齐”,驼鼻上拴的鼻弓子“宝伊勒”也多用山羊角来做。其他,用羊角还做钉子或做镐头上的楔子。用牛角做的工具有喂牛羔用的奶筒以及漏斗;也有做人用的闻烟壶;有的喇嘛医生还取下活牛牛角用做“拔罐子”,给人治病,据说这种“拔罐子”,吸力很大。  粪畜粪是蒙古包里的主要燃料,所烧的粪为驼粪和牛粪。一般不烧羊粪。从羊圈里起出来的“果尔”,可用来砌羊圈和驼羔的围墙。  畜场环境对牲畜习性的影响  不同的牧场环境对牲畜的习性有很大的影响。阿拉善旗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也就造成了牲畜长期在不同地区所形成的不同习性。巴音诺尔公巴嘎为滩地,多博陶尔根和察干乌布斯,驼、羊喜吃,而不甚喜吃沙地多长的苏里和哈木克,但洪古尔玉林等沙地诸巴嘎的驼、羊便喜吃苏里和哈木克,而不甚喜吃博陶尔根和察干乌布斯。与巴音诺尔公巴嘎环境相似的是土克木巴嘎,但那里多“札棵”,驼吃惯了“札棵”,来到这里吃不到这种植物便不合适。滩地驼更换环境到山地上问题不大,因为滩地上丘陵很多,草与山地多同类。驼在春季多于山阳处吃草,因为山阳之处草绿很早,等滩里草都绿了才回到滩上来。沙地驼更换环境到滩地或山地上,便往往不会走路,蹄怕石头垫,有蹄破溃浓的危险。同时由于改吃山地长的草,就不上膘甚至拉稀得病,个别的可能死掉,据说是因为山地草多碱性。除了草不合适以外,气候也不合适,沙地之驼不怕炎热和缺水,耐旱力强;而滩地、山地之驼较怕热和怕缺水,耐旱力较差。  在同一类地区中,从甲处到乙处的小规模换场关系不大,牲畜虽有些小的不合适,但不久就会适应过来。从山地、滩地到沙地,沙地到山地问题便多,往往因水草不服,气候不习惯,而出毛病。牧民在大换牧场的时候往往是随行随止,一边走一边憩,忌讳走快了,牲畜走快了,骤然换草,容易瘦弱,容易生病;牲畜走慢了,可以有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虽然如此,在换过牧场之后,牲畜还是会掉膘的。牲畜瘦弱了,奶也要减少,如原来生在山地的羊,50只羊能日挤奶3小桶(每桶六七斤),乍到滩地上.5 0只羊日挤奶不过一桶半,减少一半,即使滩地的草比山地的草好,也无可奈何。还有滩地的羊到了山地不会沿着斜坡上山,直着跑,既费力气,且有掉进山谷的危险,还往往因走不惯山路而蹄子痛。因此,牲畜很难自发地更换牧场环境,如果把原来生活在不同条件的羊合群放,散开之后,山地的羊上山,滩地的羊奔滩。这些不适应的现象,要适应过来,羊需一年的时间。驼要完全适应过来,需得两三年的时间。驼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差,牧民说它“娇嫩”。驼最怕改变牧场,常因新牧场上的水、草不合乎原来的口胃,而宁肯回到原来的牧场上吃那里已经枯萎了的草,即使回来,也不上膘,一有机会还是溜掉。特别是老驼,老驼习惯于旧的环境既久,识途的能力又强。第四行政小组的都古尔曾说到他的喇嘛哥哥一次骑着家中的老驼到福因寺(在宗别立巴嘎,距巴音诺尔公有300多里),驼放开之后,不愿吃那里的草,又自动地跑回家来。这类事在牧区是常见的,牧民说这里驼“想家”。因此有的人家当大移动之后,必定有些驼乘人不注意的机会回到原地上来吃草。驼羔和两三岁的小驼在换场问题上关系不大,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牧场条件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是因为民族大调查时的人力分配问题吗?有些小民族的调查内容很多,书很厚。蒙古族人口相对多、地域广阔、部族众多、习俗各异,却只选了一个最边缘地区的最小的嘎查来写,薄薄的一本,实在不成比例。
  •   很好,这方面的书非常少,很高兴在当当上找到这本书
  •   刚一看,好象挺琐碎,挺啰嗦,细看一来,真的不错。是四五十年前做的调查。那个时候的人们,认真、细心,原始资料采集得很详细。

    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几十年前的社会情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