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77 字数:474000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书籍目录
富锦县(今同江市)街津口村赫哲族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 一般概况 一、民族名称和民族由来 二、人口 三、自然环境和物产 第二部分 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情况 二、解放后的巨大变化 第三部分 经济 一、经济概况 二、渔业 三、狩猎 四、农业 五、土地改革 六、互助组 七、高级生产合作社 八、手工业 九、采集 十、交易 第四部分 生活习俗 一、衣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行 五、生育 六、婚姻 七、丧葬 八、节庆、礼仪 第五部分 文教卫生与宗教信仰 一、文化艺术 二、教育 三、卫生 四、宗教信仰抚远县(今同江市)八岔赫哲民族乡调查报告 一、一般概况 二、民族名称及民族由来 (一)民族名称 (二)民族由来 三、经济 (一)渔业 (二)狩猎 (三)农业 (四)交易 四、生活习俗 (一)居住 (二)衣饰 (三)食物 (四)行 (五)婚姻 (六)生育 (七)丧葬 (八)节庆、礼仪 (九)游戏 五、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 (一)萨满 (二)占卜 (三)依玛坎 (四)歌谣饶河县西林子乡四排村(今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赫哲族调查报告 一、历史沿革 ……附录:语言对照表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一、民族名称和民族由来 (一)民族名称 黑龙江省富锦县街津口村(现同江市管辖)①的赫哲族,对本民族自称“那乃”是“本地人”或“土人”之意。但因这个民族散居于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广大地区,各地土语方言各异,而民族内部也有不同的自称,所以“本地人”或“土人”一词,在赫哲族中又有三种说法:居于富锦县大屯溯松花江上游的赫哲族,自称“那贝”;从嘎尔当至黑龙江沿岸的勤得利村之间者自称“那乃”;从八岔村顺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沿岸者自称“那尼傲”。“那”是汉语中的“本地”、“当地”的意思;“乃”、“贝”和“尼傲”都是汉语中的“人”之意。所以,从赫哲语的音节上听来,对本民族名称似乎存在着不同的自称,其实,他们称呼的内容,意思是相同的。 赫哲族内部因其来源不同,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他称:由勤得利村沿江上游的人,被其下游的人称为“奇楞”;上游的人称下游的人为“赫真”。 关于“奇楞”、“赫真”的称呼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勤得利村以上的人称呼下游的人为“赫吉斯勒”。按赫哲人的习惯,他们常常根据人们居处的不同方位,作为对某些人的称呼。在赫哲语中,“东方”和“下游”是同一词语,都称“赫吉勒”。估计,“赫吉斯勒”可能是“赫吉勒”的变音;因而“赫吉斯勒”可能有“东方的人”、“下游的人”之意,“赫吉斯勒”的意思是“赫真们”。所以,“赫真”的意思,可能就是“东方的人们”或“下游的人们”。 2.赫哲族中有姓齐的人,“齐”姓在赫哲族中称“奇楞哈拉”。居于勤得利村沿江下游的人称其上游的人为“奇楞斯勒”,即“姓齐的人们”之意。为什么他们把所有居于上游的人们都称“奇楞斯勒”呢?可能是这样:氏族组织失去作用后,“奇楞哈拉”的人,最先在勤得利村沿江上游居住下来,于是居于其下游的人就称他们为“奇楞斯勒”。后来,“尤可勒啥拉,,及其他姓的人也迁来此地。但下游的人仍不加分辨地还一律以“姓齐的人们”称呼之。后来“奇楞斯勒”简称“奇楞”,于是“奇楞”就成了居住此广大地区的人们的代名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