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75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书籍目录

龙津(龙州)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 一、人口分布 二、名称 三、历史来源 四、传说·故事·神话 五、政治情况 六、文教卫生情况 七、民族关系 八、风俗习惯 九、经济生活附录:龙津县金龙峒傣人情况调查汇报 一、基本情况 二、几个问题平果县陇人情况调查 一、人口分布 二、名称 三、历史来源 四、社会情况 五、民族关系 六、风俗习惯 七、经济生活附录:平果县第二区乐尧山区“陇人”情况调查简报 一、基本情况 二、几个问题 三、附言防城县偏人情况调查 一、防城县偏人情况 二、防城三区少数民族情况 三、东兴市情况介绍 四、防城县山人(瑶族)民族情况 五、防城县第三区峒中乡民族概况 六、防城二区巫头、沥尾、山心越南族概况 七、江平越南族情况及教堂活动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二是壮族地主有些兼营工商业,但傣人地主单纯从事农业。  傣人进行农业生产,在解放前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属个体小农经济。但也有劳动互助的习惯,以私人感情为基础,所谓“人合人,心合心”,通常以屯为范围,不分姓氏,成员也不固定,谈不上什么组织形式,主要是农忙时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而形成的一种临时组合。同时还有“人换牛工”,是缺牛户为了抢“季节”,解决生产困难的一种换工形式,换工范围较广,在农民之间互相借牛,大多不用赔人工,但向地主、富农借牛,多是缺牛户先帮有牛户做几天工,然后才可用牛。  傣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犁,木耙、锄头(分有圆嘴锄和三角锄两种)、镰刀、柴刀、斧头等,其次为锹和挖山薯用的细嘴锹,只是使用不普遍,至于除草用的刮、钒、铲等农具则极少。在耕作技术方面,一般在种玉米、早稻时多用“旋犁”的耕作法,即从耕地四周开始犁到中间结束,并且多是边犁边种(1人掌犁,2人点粪,1人跟着下种子),所种作物均很散乱,不成行,株间距离疏密极不均匀,非常影响作物的产量。解放前,傣人仅用牛粪和嫩木叶作肥料,不用人粪,一般是“多肥多放,少肥少放,无肥不放。”同时也不讲究选种,仅在割谷时把“谷头”(穗上先熟的谷粒)打下晒干风净后即可,红薯、木薯、三角麦等根本不选种,但对玉米种子较注意,收割时以最大包最“满顶”的留作种子。至于中耕除草,大多不注意,有些用手拔草,速度既慢,同时又不能刨松泥土。  傣人居住的地区自然灾害严重,有旱灾(因水源多是地下水,)、水灾(近水源的低地,雨后积水无处排泄所致)、兽灾(有箭猪、野猪、猴子等)、鸟灾(斑雀、铁嘴雀等)和虫灾(土狗、铁甲虫、青虫等),对作物危害很大。傣人农民过去都有“靠天吃饭”的思想,对灾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一年的辛勤劳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收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