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戏剧 作者:钮骠|主编:周育德 页数:242 字数:25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90年,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文化部举行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盛大演出活动。各地京剧院团纷纷进京献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首都戏曲舞台上可谓名角荟萃、流派纷呈、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值此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旨在对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进行评价和总结。正如丛书的出版前言所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培育了艺术流派,反之,艺术流派的竟芳争妍和春华秋实,叉丰富和充实了戏曲艺术的宝库。因此,从各种各类艺术流派的研究入手,将会是继承戏曲的传统艺术经验,总结表演艺术体系,探索戏曲美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基于以上宗旨,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侯喜瑞、裘盛荣、萧长华等人的艺术评论集。今天看来,这套评论集的价值在于:1.选择的评论对象都是彪炳史册、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具有流派代表性。2.评论者均为表演艺术家或评论大家,对于评论对象,他们或亲眼目睹其表演,或亲身参与过台作,或亲耳聆听过其艺术教诲。所以,书中所涉事实均为第一手资料。述,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评,能抓住对象之神韵;论,则行家里手、语中肯綮。因而其史料与学术价值得到了业内人士与戏曲爱好者的认可。 二十年过去了,该套丛书早已在市场上脱销,却仍有很多人询问、查找,为满足读者的需耍,我们决定将这套丛书再行出版,并纳入我社“十一五”国家重点国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国戏曲艺术大系”整体编辑思路的观照下,对原有丛书做重新的修订与设计:1.在体例上,以“说”为新版丛书的风格、定位,以生平事迹、艺术评价、逸闻轶事等板块对文章重新分类、组合;2.在内容上,顺应当下读者的接受需求,删去原丛书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文章,补充了一些具有新材料、新观点的评论文章;3.在形式上,对开本、封面、版式做重新设计,使其更富现代感,力争给读者带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这套丛书,只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剧人部·评论篇”的首批出版计划,今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表演艺术家的评论专集。在此,诚恳地希望这套以全新面貌以飨读者的系列丛书,继续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指教与喜爱。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编委会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 2010年10月
内容概要
《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说马连良》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马连良在京剧舞台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一位博采众长而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世称“马派”。他在坚守本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戏一格,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马派”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书籍目录
壹 艺术评价
马(连良)派——京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兼谈戏曲表演的创作
马连良语言艺术初控——剧考零考零札之十一
马连良先生的八个(最)——在经念马连奶先生八十五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
面面俱到的马连良
说马派
把不利的条件化为成功的动力——从马连良的艺术道路汲取成功的经验
继承、革新、创造——马连良先生对京剧艺术的贡献
马派艺术三题
马派艺术管*
马派艺术浅谈
马派
精于唱情 严于声韵
《清风亭》学习散记
贰 回忆缅怀
识才,爱才,扶才——怀念马连良先生
讲究质量,勇于革新的马连良先生
育我成才的恩师
回忆父亲在艺术上对我?教诲
忆马连良先生
忆马连良先生
怀念京剧巨星马连生先
痛忆兮,痛恨兮!——忆(文革)中见到的马连先生
叁 遗闻逸事
马连良少年时
一本未完成的年谱
马连良爱如珍宝的一张剧照——剧考零札之十一
肆 古历轩谈艺录马连良
京剧漫谈
《海瑞罢官》演出杂感
《春秋笔》编排经过
编排《十老安刘》的自白
我演程婴
疑义相与析——向传陶、闰水两君致谢
撒火彩
跑龙套
论师徒——收冯志孝、张学津有感
心情舒畅话传艺
就任戏曲学校校长有感
述志“双调·新时令”
记名伶十三绝图
《郝寿臣铜锤唱腔集》序
阔刖香岛十二年
忆刘宝全先生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二三十年代对马先生是个严峻的考验。能否在北京舞台上站得住脚、内外行是否认可都是问题。 就个人条件讲,马先生唱老生“个头儿”似乎稍微高了一点儿;嗓子又刚刚倒仓过后,尚未完全复原巩固;坐科又不是专工,“挎刀”固然有便宜,而欲独挑大梁就显得实力有些匮乏……凡此种种的不利条件摆在马先生面前。如果他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得体,这是绕不过去的。而成大事业者自有宏图之计。他从个头儿想到了行头。行头的改良,他从早年演戏时就作了实践。例如,死膛的鞑帽,上面敞口如盆,绒球四面散出,既难戴得稳当,又会显得人高马大。而马先生却把它加以改装,使帽檐兜起来,减少绒球,于是显得英俊秀俏、干净明快,令人见而提神。马先生的“厚底”并不太厚,但下底消瘦加白,立在台毯之上,在蟒、靠、褶、衣的底襟之下,仍然能显示出服饰的高清文雅,舞台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鲜明。 我们知道马先生的唱不追求高调门儿,他唱得从容自如,顺畅如流,使人听起来绝不费力使劲,反而觉得气舒心平,可以轻松地沉浸在剧情之中,享受那婉转起伏的演唱艺术。“好像不够调门儿”的责难在不知不觉中便过去了,但是这种把不利条件变为长处、以己之短去应付当时的“时尚”该有多难!如果不付出高出多少倍的努力,不能以高出多少倍的优势,怎么能够树起一大流派来呢? “大舌头”之诮,从来是诋毁者的口实。然而马先生却用了极大的力量,使天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念白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体系。所谓“湖广韵”本来是京剧音韵依据所本,依据“湖广韵”而形成的念白方法早已是京剧音韵的圭臬,但马先生采纳了先贤吸收北京音韵的经验,把湖广、中州、京韵融为一体,形成了更易为观众听懂、更易接受的一套念白方式。口齿之间变不利为特色,反倒更显示了一种顿挫有致、抑扬有法、铿铿锵锵,极有节奏的自然旋律。我们听他的《四进士》,宋士杰几次公堂的据理应辩;《审头刺汤》中陆炳讥诮汤勤的冷嘲热讽;《清官册》中寇准审问潘洪的数落罪行;《草船借箭》中鲁肃回报诸葛亮借箭的奇迹,都是多年来脍炙人口的杰作。尤其是于节奏之间,慢念则意态声情,沁人肺腑,快念则流利清晰,朗朗入耳,听者至此无不心扉爽亮,情与戏合,自然得到悦目赏心的艺术享受。 马先生的念白何以能够变不利为特点、从而达到成功呢?我从奚啸伯先生那里知道马先生一段经历:他为了演《十道本》,一个暑天,他每天在家都大声上口地念这出戏的白口。我们知道《十道本》这出戏,褚遂良为储君保本说服老王,讲古比今,叙述了历代君王之成败关键。马先生在一个酷热暑天用功,邻居一位老保姆总抱着孩子到马先生门洞里乘凉。由于马先生一遍一遍地练,她竟完全明白了这出《十道本》的戏文,而且能给别人讲述褚遂良保本的故事,十道条陈竟能讲得头头是道。马先生为了把自己的不利条件化成自己的特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曾经有人说,马先生的字眼儿不够讲究,如《借东风》中“东吴的臣”的“臣”字、《甘露寺》“休出口”的“休”字等唱得不够妥帖。而马先生不知道便罢,一旦知道之后立即改正。这都说明马先生对自己任何一点儿不足都不放过,绝不以“大家”欺人,绝不以已经定型而不改正。自己力量不足便求借外力,把别人优点融在自己身上。这正是“大度能容”、大人物成大业的气度啊! 再从客观条件上看,20至30年代这二十年间,北京京剧舞台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仅以生行而论,京剧第二代演员,所谓“谭、刘、汪、孙”刚刚相继辞世,但音容犹在。第三代演员正喷薄出山,时慧宝、王凤卿、余叔岩、谭小培、言菊朋、王又宸、刘景然、小达子(李桂春)、高庆奎等人都在自树旗帜,挑起大梁,头牌组班.各占一台,还有旦角、武生、花脸等头牌老板,更占去若干台口,尤其四大名旦以所向披靡之势占有着绝对优势。在这群雄并起之时,再杀出一家诸侯是何等的不容易。没有后台支柱不行,内行不认可不行,前台没人缘也不行。这对马先生来说,构成了一种拥挤塞道的困境。 P044-045
后记
二十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曾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仍是戏曲从业者及戏曲爱好者案头必备读物。二十年后,这套丛书又以全新面貌重新问世,相信她能给老读者带来新体验,同时也将吸引、培育—批新读者。 在新书即将面世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向曾经参与编纂这套丛书的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可以说,这套新丛书同样凝聚着您的心血。但因丛书所涉作者众多,一时难以逐一取得联系,对此,我们深表歉意。请相关编者、作者及时与出版社联系,我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相信我们在弘扬民族戏曲文化的共识下,能够达成彼此间充分的信任与理解!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 2010年10月
编辑推荐
马连良是一名卓越的戏剧改革家和戏剧教育家。这本《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对马连良的京剧人生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内容包括:艺术评价、加快缅怀、遗闻逸事、古历轩谈艺录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