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媒密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芷宁  页数:229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习惯上叫她棕榈  芷宁,我们习惯上叫她棕榈。  芷宁比一般被我们称为白净的姑娘还要白,白到出格儿。有时一起玩,有不相识的新朋友加入,会对她格外关照,因为看她脸色,以为她身体不舒服。  因为白,一双眼睛显得特别黑。如此黑白分明,一丝瑕斑都没有的一张脸,让我觉得,这样的姑娘,生在这个纷扰杂乱的年代,有点格格不入。如果生在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古代,会更融洽些。  在我想象中,古时候的姑娘,就像芷宁这样吧:细眉细目,白白净净。说话慢悠悠的,从不大声。穿些颜色低调、宽宽大大的衣服。走路步子小,但很稳,极少欢蹦跳跃。有心事闷着琢磨,能消化的,就当什么都没发生;消化不了的,写下来。当然,难免偶尔也有写下来都消化不了的,就在可控范围内发泄,比如,找最亲近的闺密倾诉。  从古比到今,现代姑娘则大多情绪激烈,言行豪放。心里存不住事,稍有不顺心,必得当场一吐为快。这些特点,都和芷宁没相干。  七八年前刚认识芷宁时,她正在努力融入这个不太适合她的社会。她在一家杂志社供职,是个圈内公认的好编辑,工作非常努力,努力到脸色在她自然白之下,又埋了一层惨白,憔悴,走路像在风中飘。还记得有一天,一伙人在簋街一个老宅子里吃饭,她一直紧蹙眉头,双臂不自觉地环抱自己。问她,她说,这里阴气太盛。一般说来,这是人身体比较虚弱的表现。  很努力的芷宁,在工作中的种种艰辛付出皆未得到回报,周围朋友都替她抱不平,芷宁自己对此也困惑,同时很无奈。可是该工作了,还是扑上去。我在一边旁观,心里愈加肯定了一分自己的感觉:她,和这个节奏如此之快、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的确格格不入。  好在因了种种机缘,芷宁的生活突然生变,她随夫君离开北京,去海南生活。她不再必须要去融人这个年代,她尽可“宅”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此,芷宁好像突然活了。  先开始,我看到芷宁的博客几乎每日更新,没有闲言碎语,没有流水账,每天一篇小评论,电影的观后感,或者是读书心得。篇篇写得认真,看法独立,从不人云亦云。感觉上,一部电影或是书对于她,都是纯粹一对一的关系,她从不管这书在社会上是个啥评价,这电影别人看了怎么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去看,看她字里行间,都是自在二字,为她高兴。  再后来,某天,芷宁突然发来一个文件,打开一看是部长篇小说。讲她经历过的一些事,生命中的一些过客,因为不少人物的原型我都认识,我看得兴致盎然,同时看她如何把张三的脑袋、李四的胳膊、王二的腿拼接一处,不时会心一笑,赞叹她把握文字的奇巧而不失自然。  这个应该生在古代的姑娘,终于找到了与这个年代的相处之道,那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来感知这个时代、参与这个时代。这一媒介就是书、电影。无论是读书、写书、看电影、写电影,她都不必直接裸面这个年代,她可以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远离。这样的相处,让芷宁越来越自在。  一个自在的人,笔下的故事和人物,会平顺,让人看了舒心。眼下大多数人、大多数文字,都太不舒心了,不妨读读芷宁,也就是棕榈。

内容概要

本书将视角集中在媒体这个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四个媒体密友各自的从业经历和彼此闻缔结的深厚友谊,折射出当今媒体世界的各种怪现象,披露出大众所不知道的圈中秘闻,堪称媒体现形记。

作者简介

芷宁  又叫棕榈、芷宁棕榈。70年代生人,影评人,前媒体人。
从事过多年的杂志编辑工作,曾混迹于京城各大媒体,现专职写作。

书籍目录

楔子
1 生活像小说
2 一个小矮人和七个白雪公主
3 师傅们
4 我要成为史上最年轻女主编
5 人的幸福在于人与人的相遇
6 媒女的心,天上的云
7 因为重要,所以重要
8 时尚媒女的双重生活
9 上天安排的最大
10 总有麻烦不请自来
11 谁动了公司的笔记本
12 爱应该比神更有力量
13 不能重写的人生
14 和你在一起太痛苦,但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15 我们心地善良又有品位又没犯罪还照章纳税
16 不走运的薛宝琴
17 每个“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18 我们去看海吧
19 我的路
20 沉默是金,随大流是银
21 再不相爱就忘了吧
22 人生的愉悦与乏味
23 有肉吃,有罪受
24 这是个复杂的世界,忙碌的人没工夫去理解
25 发现时,船已离岸
26 回首时,已走了太远
27 在我的世界里,你并不存在
28 黑暗里走得太久,已忘了光明的滋味
29 你走后,我反而重新认识了你
30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
31 逃走的过客,迟早会停住他的脚步
尾声

章节摘录

  经过一夜大雨的冲洗,这座总像是蒙着一层灰的城市终于变得明亮而清澈,天空中蓝的部分没有一丝掺杂,白的部分也十分纯粹,这样养眼的景致,会让那些对环境提出过质疑的人也暂时忘记了空气污染的存在,而那个冉冉升起的火球更是热力四射,普照万物,慷慨大度。  似乎自立秋以后,阳光就变得格外耀眼,毫不吝啬地将强光芒送往地球,照得北半球的人们睁不开眼。  苏姗也不例外,她刚从支离破碎的梦中醒过来,透过落地窗的强光就迫使她再度闭上了眼睛,显然,昨夜入睡前,她忘记了拉土窗帘。半晌,她移过昏昏沉沉的脑袋,躲过最强的那束光,再度睁眼,看着惨白的屋顶,然后就有点茫茫然——这是哪儿?这不是她的卧室。  如果要通过卫星定位现在苏姗所在的地理位置,环游在外空的“卫皇眼”会先找准地球的北半部,进而逐步精确定位:中国版图一华北地区一北京一奥北一温榆河畔一紫辰苑居住区一7栋的某间卧室内。  苏姗闭眼,再睁眼,像一只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虫子般缓缓地从床上爬起来,随着移动,腿边似乎有东西滚了起来,在苏姗有反应之前,清脆的摔碎玻璃瓶的声音就响了起来,这声响在寂静的卧室内显得尤为惊心。  下地,像竹节虫一样一节节地直起酸痛的身体,苏姗揉揉眼睛,看了看发亮的地面上新添的那些褐色的碎片,终于意识到,昨夜她居然喝了一整瓶的酒。  环顾四周,还被酒精俘虏、辨识度低的脑细胞终于活动了,苏姗发现自己正身处老妈的房中,几乎同时,伴随着意识恢复,一阵尖锐的刺痛从苏姗心口穿过,痛得她一下子抱紧了双肩,可疼痛依旧,那些经年累月的伤痛却并没有因难以负荷而令痛苦的人得到缓解,反而遇弱愈强,变得强烈而灼热,并且很快遍及全身。  生下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败笔。  你的出生就是个悲剧。  你怎么不去给我死?  老妈的这些话从记忆深处袭来,迫得苏姗不由得浑身哆嗦。  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连方忱都不留给我?  我为什么要考虑你的感受?  这是昨夜她和老妈的最后对话,之后她跑出了方家,一路冒雨开车,并没有回和媒体密友谷昕、罗津津合租的房子,而是直奔自己独立前的家——紫辰苑,她想在那里等老妈回来,她需要老妈给她一个解释。  苏姗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手机,便跌跌撞撞地走到床头柜前,拿起手机查看,老妈并未回复她的短信,倒是有若干个未接电话,都是来自方院。  方忱,以后该怎么称呼他,此刻的苏姗没有心情回电,她像个游魂一般来到落地玻璃窗前,院子里景致依旧,花木扶疏,小径蜿蜒,游泳池里的水在日光下泛着盈盈的蓝和点点的白。  蓦地,池水形成的若干发亮的光晕让宿醉的人目眩神迷,意识恍惚。这一幕似曾相识,这一幕让苏姗呼吸紧促,所在的地方也仿佛顷刻间变换了时空,她已置身于法国南部小城艳阳下的海滨浴场。  那个疗养院里的老人,木然地看着她,眼神依旧放空,仿佛她如空气般透明。在那片令人头晕目眩的阳光下,她的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人——苏乙。苏乙的笑容充满了嘲讽的意味,她笑着对苏姗说——你不该存在幻想,你的出生完全没必要,你本身就是个悲剧……  苏姗的心再次抽搐了一下,抽搐得她五官几乎移位,猛地,她转过身子,跑向另一间卧室。  在前任嫂子孙婷的房间里,苏姗搜到了若干药片。她昨天夜里就该在大雨中开车撞死,或者用整瓶酒送这些药片下肚,她为什么还要等老妈回家,为什么还想听老妈的解释,为什么还存在幻想?何况老妈根本懒得解释,所以到现在都没回来,难道她苏姗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亲人们拿来践踏并嘲笑?  苏姗将大把的药片吞下去,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梯。  楼下,小玉阿姨正在做清扫,看见状若游魂的苏姗,只是点点头,并没发现任何异常。苏姗笑笑,她的存在就是这么的微不足道。  接着,苏姗出了屋门,来到游泳池旁,她曾经在这里徘徊过很多次,每当痛苦难抑的时候,她会跌入水中,在水中狰狞着纠结着,每到肺里的氧气消耗殆尽时,她才会在求生欲望的诱使下,浮出水面,只是这一次,她不会允许自己浮出水面了,即便浮出,那也只能是浮尸一具。  “你是不会知道的,我多么的思念你,随着时间流逝,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苏姗的脑中响起了一部电影里被遗弃小女孩的歌声,还没等她在心中唱完,她已经在水里了……如果她的出生是个悲剧的话,那么就终结这个悲剧吧!  火球的位置往天空的正中慢慢移动着,光芒更加刺目,更加让人无所遁形,即便在水里也一样,何况水是透明的……  等方忱赶到紫辰苑时,他看到的场景,令他瞬间失去了呼吸,蓝色的水中漂浮着白色的裙摆,苏姗已如浮尸般静浮着,方忱边喊小玉阿姨去打急救电话,边跃入水中……  苏姗被推进急救室时,浑身湿透的方忱才感到胃部一阵阵的痉挛。他明白,这一次,苏姗彻底没有了求生的意志,虽然以前的苏姗也玩过溺毙,但这一次是真的,如果在这世上,还有谁能让苏姗感到一丝温暖,并重拾活着的信心的话,那么一定是她的密友们。想到这里,方忱给谷听、李晓勉、罗津津分别发了短信,甚至让罗津津通知了那个总在游离状态的姜爱……  走廊上的等待是漫长的,谷昕、罗津津和姜爱匆匆赶来,李晓勉因为在外地采访而无法及时赶来。谷、罗、姜三人相依而坐,各怀心事,终于,借由苏姗的自杀事件,这些心中自有委屈的人可以尽情的流泪,在流泪的同时也回避着方忱恳切的眼神,因为那个眼神让她们忐忑不安。  我们这几个人的友谊是从媒体圈开始,而整个媒体圈被人称为最不靠谱的职业之一,那么,我们的友谊靠谱吗?我们能唤回苏姗的求生意志吗?我们是苏姗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两个媒体丽人和一个媒体边缘人心中并无答案。那我们究竟是怎样开始的,似乎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容易。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恭喜小说的作者,她找到了一个富矿。而且,她以为她挖的只是煤,我们却看到,其中颇有几颗钻石呢。  我密友中,很少有媒体人——同媒不同心,同媒不同趣。读过芷宁的《北京媒密》身感惭愧,原是我不愿敞开内心的缘故。书中有四个很可爱的女人,各自是个怪圈却可以环环相叠,让某种“现友”“实谊”发扬光大,我想这样的生活也许会更有趣更精彩!  写书对芷宁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  芷宁的小说就是有种魔力,无论是现代的还是魔幻的,都非常之——好看。  掀起青面纱,露出众生相。  在餐馆,如果看到一桌男人在吃饭,他们可能是朋友,也更可能是在拉关系谈生意,如果看到一桌女人在吃饭,她们一定也只能是一种关系——闺密。芷宁的《北京媒密》让我想起闺密们的聚会。没男人的女人不可怜,没闺密的女人,真可怜。  人物是北京的白领闺密,职业是不靠谱的媒体,故事是文娱圈的秘密,主题是名利场的诱惑?抑或闺密间的友情?请看芷宁动了真感情的《北京媒密》。

编辑推荐

  媒体圈,时刻处在流行和诱惑的前沿。在这个“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驴使”的行业里,他们送走了青春和梦想,甚至埋葬了爱情,旁观着稀奇绯闻,或者根本就是制造绯闻的中心……   本书是一部反映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描写媒体人的生存状态和群体关系,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一个层面,故事结构合理,人物个性鲜明,文笔流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媒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本书将视角集中在媒体这个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四个媒体密友各自的从业经历和彼此闻缔结的深厚友谊,折射出当今媒体世界的各种怪现象,披露出大众所不知道的圈中秘闻,堪称媒体现形记。
  •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视、报纸、杂志,并且很羡慕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我梦想着有一天我也可以在其中工作。《北京媒密》仅仅是标题就非常吸引我。早就在凤凰卫视鲁豫的书中得知媒体圈就是“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驴使”,看了这本书之后找到共鸣。以前只是侧面知道过一些外人对媒体圈的看法,读这本书,看媒体人自己讲述媒体圈的故事,这才是最真实的媒体圈。虽然媒体圈工作又被称为最不靠谱的职业。但在这个不靠谱的行业中,在这个与利益紧密结合的名利场中也有非常宝贵的友谊。
  •   《北京媒密》,媒体圈的现形记。
  •   也许因为作者另外一个特产是写影评,所以这本书的文字有着非常强的画面感,对话简洁明了,人物性格也很鲜明。
    因为有着在京城媒体圈打拼过的经历,所以看这样一本带有戏谑和调侃味道的“媒密”小说,经常会忍俊不禁,还会去跟朋友不断交流,某个段落的某个八卦,是不是在说当年某家报纸某个网站的某个人。带着这种揣测读书,也是一种乐事。
    其实,这是一本述说友情的小说,冬天里相互取暖,即使经历背叛经历波折,但最终的结局,依然充满希望。对于现在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而言,无疑更是一抹冬日里的暖阳~
  •   北京媒密一本灰常灰常好看的小说,幽默的语言,让你不知不觉就笑出声来,让你了解媒体圈里的奇闻异事!
  •   朋友推荐的,买了一本想无聊时看。没想到一看起来就放不下了,用两天的时间把书看完了。本来认为此书只是写一些媒体的秘密的。但看完此书后让我赞叹不已。作者用立体的语言描写了娱乐圈的各种潜规则,和那些难得的闺密友谊。
  •   书质量还不错 对媒体圈感兴趣的童鞋非常值得一看 。
  •   北京的故事,媒体的故事
  •   就本书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特别是前半部分,将本书的诸位主角一一介绍推出之时,细腻之处让对这些女主角的感受仿佛是熟识的老友。。。
    对这书的总体感受恰如杨葵老师所说,“赞叹她把握文字的奇巧而不失自然。”
  •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 是被封面吸引的
    读了以后有一种碰到老朋友的感觉 似乎内容一直在生活里 这么巧有人把他写了出来
    怀念梦里花落 想起好想谈恋爱 回味欲望都市...
  •   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是朋友推荐的,说不错,就买来看了看,刚看完,真的很不错啊。刚才发现邮箱里邀请评论的邮件,要不还真给忘了!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啊!
  •   书很好,不错。很符合我现在的生活。
  •   作者语言诙谐幽默,很会讲故事。不管你在不在媒体圈、在不在娱乐圈,这本书都能让人会心一笑。可作为休闲书籍。
  •   完全是冲着“密”而去的,文字很自然流畅,很快就读完了。没有失望,并且有点超出预期的精彩了。要问具体内容?嘘,本书就是“密”,不能说的秘密。值得花时间读一下。
  •   跟穿动物园的编辑有点类试的风格,打发时间可以了
  •   挺真实的一本书
  •   还没看,书质量不错,跟书店买的完全一样.价格很赞丫~
  •   ,我们的玫瑰花儿在哪里?玫瑰凋谢了,这朝霞的爱女,不要说:青春也要如此凋萎!不要说:这就是生活的欢愉!请告诉花儿吧:别了,我为它怜惜!请向我们指点百合花的丰姿。
  •   写的很表面,写的是媒体之间的八卦事情,没有讲到真正的媒体上的内容~
  •   不是什么秘密吧
  •   说实话,没看完,因为觉得没有看的价值。
  •   被标题骗了!!!
    原来只是职场小说啊,有点俗气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     
      一直很喜欢读芷宁的小说。干净澄明的底子上,浅浅勾勒的人啊,事啊,先是一个浮凸的隐约的印痕,愈读下去,愈看到那些轻捷的文字勾勒描摹的功力,像是神笔马良的笔,左一笔,右一笔,那些人物都活了,那些明知是虚构的情节人事,却分分把心牵扯纠结住了,于是,笑、落泪、叹息、沉思,这种种情绪,都掌握在了芷宁的文字中。更难得的是,这姑娘的文字,还常常带有一种轻盈的智慧,一种悠长的隽永。明明是以情节取胜的都市小说,到了她那儿,却增了几分令人咀嚼不尽的哲思气息,《北京媒密》也是,行云流水的文字间不时闪现幽默诙谐的人物语言,以及充满着诗意和哲思的语言,让这在题材上本是适宜于传阅的流行书籍,亦因此具有了置入书架的收藏价值。
      
      初初拿到《北京媒密》,看书名,脑子里冒出的,大抵是《上海宝贝》《北京娃娃》这样带有浓郁地理气息、充满女性内心述白、个性极其张扬的流行读物,看完楔子才明白,原来本书的重点,不是私生活,不是圈内八卦(虽然此中涉及媒体圈众多八卦人事),而是友谊。所谓“媒密”,即媒体圈中的密友,闺蜜是也。
      
      未免会心一笑。
      
      认识芷宁至今已有8年,犹记在北京的风沙与干燥中,这个肌肤雪白,言笑婉约,带有一种水乡藕荷气的江南女生,用缓慢而干净的音色给我说起她在北京传媒界的一些朋友,属于他们的“圈子”。后来有幸参加了一次他们的聚会,当时一圈首都传媒界人士或传媒爱好者在簋街某餐馆围坐,迟来的一位女士嗖一下就上了桌(注:是双脚踩上桌面的上桌),嗖一下又下了桌,在芷宁旁安然落桌。彼时,作为初次“入圈”的新人,我自是瞠目结舌,而其他人都安之若素,显然习以为常。吃了饭,又去“等待戈多”喝茶闲侃八卦,期间我一直在观察这些各具特色的传媒界或传媒边缘人士,真正是各个活色生香,也难怪芷宁会写出《北京媒密》这样妍媸毕露地展示京城媒体圈之色色人事的“职场全书”,描绘出苏姗、谷昕、罗津津、李晓勉,以及贾明博、苟鹏、闻渊等一干形神各异却都历历如在眼前的媒体圈众生相。
      
      坦白说,《北京媒密》不是我所看过的芷宁最好的小说,但肯定是最有噱头、最容易让出版商找到卖点的小说。传媒圈、尤其是北京传媒圈,就好比娱乐圈一样,这几个字天生就有看头。而以传媒圈中4名各具特色的媒体职女的职场与情感生活为主线,再辅以“文化名人的混乱私生活”“总编潜规则女员工”“媒体内的派系斗争”“为往上爬卖友求荣”等并非纯属虚构的京城媒体圈桥段,《北京媒密》无疑满足了很多读者对这个圈子的好奇与八卦之心,具备了畅销甚至改编成电视剧的基础。
      
      不过,虽然将媒体圈的种种逸事、隐事、秘事等等作为了全书的背景,但芷宁的目的显然不是以此来博人眼球,用她的话来说,是“通过四个媒体密友各自的从业经历和彼此间缔结的深厚友谊,折射出当今媒体世界的各种现象和媒体人生存现状一隅”,所以在阅读时,纵然会拍案惊奇,有时也难免感慨欷歔。尤其是沉浮于媒体圈中的职男职女,或者在此曾经沧海的过来人,多少都能在《北京媒密》的芸芸众生中,看到一些自己的影迹和那些过往的人事光阴。
      
      芷宁一向擅写人,深得了中国古典文学白描法之精髓,往往几笔勾勒,几句语言,人物就已跃然眼前。苏姗的憨,谷昕的靓,罗津津的辣,李晓勉的酷,不用太多枝蔓,芷宁已然将四女的风姿各个呈现。4个女孩子中,罗津津的成长轨迹最为完整,人物性格最为丰满鲜明,媒体职业环境如何影响人的生活甚至是改变人的命运,罗津津的故事可谓具有标本意义。从满怀梦想到屈从于环境,罗津津的无奈,其实也是无数媒体人的无奈。全书的行文叙事间,作者不时以犀利、智慧而又充满幽默感的语言,时而举重若轻地调侃,时而又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地评判,令人笑,令人叫绝,令人感叹。
      
      不过,作为女性作者的芷宁,尤其是作为在北京媒体圈沉浮数载,对其中人事与人情既有跳于其外的冷静、历练,同时又曾怀着梦想与真诚入于其内的写作者,对于这个污糟糟的媒体环境,以及那些被改变磨损了的媒体人,芷宁仍然置入了自己的美好情怀。饱受欺负的富家女苏珊由始至终保持了心灵与品性的纯净,几乎沦为狗仔的李晓勉重新找回自己的新闻理想,纵情浮欢的谷昕终于发现内心深处的真爱,卖友求荣的罗津津关键时刻舍身救友吐露心声……好比拿着放大镜观察蚁群,这些人物的举动和个性会稍显戏剧化,但却折射出写作者内心深处干净而美好的愿景。
      
      在我看来,一本书只有聪明而没有智慧,只有情节而没有情怀,品次自然是不够的。而芷宁的长项,就是写小说,写散文,哪怕写魔幻,都能融入芷宁式的诙谐、智慧和情怀。这几点,既基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融合了作者的见地,所以她的文才会好看、耐看。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智慧和情怀,才让《北京媒密》在一堆要么沉沦至死,要么娱乐至死,要么悲惨至死的单细胞流行小说中,具备了一种独特而清新的气质。
      
      (大半年前就写好的文,却因为电脑忽然崩溃,生宝宝坐月子回乡数月等诸多原因,至今才能发出。希望不会太晚。)
  •     不能自拔的青春
      
      《北京媒密》一书记录了四位媒体从业女孩的工作和情感生活,表面上看光鲜亮丽,惹人羡慕,其实她们都是在媒体圈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通过本书,你会了解到媒体圈的真实情况,其中的男男女女,并不像你我平日所见的那般与众不同,在时尚光鲜的外表下,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灵魂,她们会迷茫,会自卑,甚至痛苦到自杀。至今对媒体尚有美好期望,甚至想要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可以先看看这部小说,本书在让你幻灭的同时,也可以为你指明一条在媒体圈中打拼的道路。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对于书的期待大都带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希望可以看到刺激的内容或是搞笑的情节。市面上卖得好的书除了那些教人如何成功的之外,基本上就只剩下玄幻和搞笑系列。在拿到《北京媒密》一书之前,我也曾猜测这将是一个深度揭发媒体圈八卦,制造骇人听闻的消息以达到哗众取宠目的小说----毕竟这样的写作方法可算是一种捷径----然而让我惊喜的是本书竟然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她对四位女主人公的描写文字中,你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关爱的情怀。作者芷宁曾在北京的各大媒体中工作过很多年,她大约也像书中的人物那样有着一些媒密。不敢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半自传体,可以确定的是芷宁是很认真地在写这本书,是在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这本书当中。我猜想芷宁或许将本书当做自己青春的里程碑吧,因为只有抱着这样心态的人,才会带着如此慈悲的情怀,用饱含怜惜的笔触写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
      
      通常来说,饱含个人感情的书大都会写得比较自我,其实不光是书,电影之类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当你包含个人情感去创作的时候,总会强调这个东西是自己最喜欢的,而忘了它完成时,是否会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接受。芷宁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她认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媒密》这本书通篇读下来,你会发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让人对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一拿起书就必须看完才算罢休。书中四位女主人公的性格鲜明,让人又爱又恨,比如生性懦弱的富家女苏珊,性格泼辣努力挣钱的罗津津,爱岗敬业的李晓勉以及风流快活的女强人谷昕。这四个姑娘性格独立,各自的遭遇全然不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在媒体圈中努力打拼,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为了向家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有人则纯粹是为了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她们在媒体圈中经历了大起大落,有亲人朋友的背叛,有爱人的离去,也曾被最信任的人陷害。事实上,无论她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她们都是处在一种身不由己局面之中。媒体圈,站在最顶端的总是男人,这个社会说到底还是一个男人作主导的社会,女人们在这个圈中打拼,总是要按照圈中的各种规矩来做事,而且挣扎得越剧烈,就会陷得越深,就像张弛说的:“像草一样不能自拔。”
      
      刊登于《北京晨报》,平媒勿转
  •     很久之前就开始期待这本书。也许因为年少时心里隐秘的梦想,对媒体这两个字的莫名好感。再后来,是因为某个人,因为书中有某人的影子。
      
      周六晚,窝在沙发上读芷宁美女的新书《北京媒密》,看完已是凌晨,想写点什么,但总是一些串不起来的文字。读后感这种东西,已经很久没有写过。
      
      书封底的那段文字:媒体圈,时刻处在流行和诱惑的前沿。在这个“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驴使”的行业里,他们送走了青春和梦想,甚至埋葬了爱情,旁观着稀奇绯闻,或者根本就是制造绯闻的中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的身边都会不同的故事发生着,4个媒体闺蜜各自不同的故事,交集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无疑,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我对于好故事的评价标准,就是“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在我看来,谷昕的故事,是书中最丰满的分支。只不过,我是个爱情悲观论者,所以,对于书的大团圆结局,深深为谷昕担忧。张凯之既然有“再不相爱就忘了吧”的这种决绝,不知要经历怎样的纠结才能找到回去的路。我一直认为,自尊与骄傲比爱情更为重要,也许,这只是我的想法。
      
      当然,所有美丽的爱情故事都会在最美丽的相遇和回归时结束,不会再有后来。如果再有续集,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地鸡毛——我很八卦地大胆地猜想,毕竟,连冯导都给《非诚勿扰》拍了续集。
      
      家属在我之前看完这本书,提到关于女性视角的问题,作为女性读者,这样的视角、情节的设计、人物的性格,都倍感亲切,就像发生在身边,或者,在某天的某个街头,甚至都曾与其中的某个人擦肩而过。
  •     刚看到《北京媒密》的书名时,以为是关于媒体行业的职场实录,亦或者如《局中局》、《圈子圈套》之类描述职场全景的小说。后来,看到书后,才发现这是本写爱情、写友情的书,媒密不是媒体的秘密,而是媒体密友。
      
      亦如作者所言,职场奋斗和亲密友谊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在其中,我倒没有感受到什么职场奋斗,所谓的办公室场景,所谓媒体轶事,不过是背景和点缀。倒是“友谊”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说不出的滋味。
      
      密友,之于我,是个很奢谈的词。当别人第一次跟我提到“闺蜜”的时候,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觉出自己的悲哀。也许是人越长大,对待人和事的想法越来越不纯粹。我始终对“友谊”二字无来由的较真。不允许泛泛而谈,不允许有丝毫杂质。
      
      《北京媒密》让我感动的是最后竟真的出现了“拿命对你好的朋友”。真的朋友,在我看来,就是拿命对彼此好的人。芷宁《在关于北京媒密》里有句话说:“朋友是这辈子自己找到的亲人。”
      
      曾经,也用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过自己的友情,曾经,说过上了大学之后要把这个或短篇或长篇的小说写完,以纪念我们的中学时光。兴许是受了韩寒《三重门》和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关于友谊的影响,我们把自己的友情也弄得轰轰烈烈,弄得很有故事色彩。一起逃学、一起从后山翻出学校,一起中午不睡午觉跑到山顶上唱歌,一起到网吧通宵达旦,一起在游戏厅间乱串,一起在午夜的大马路上撒欢儿,一起与家长老师相斗争相互包庇,一起用干净的格子信纸给对方写长长的信……那时候觉得友情“耿耿”的,觉得会一起这样长大。
      
      最终,说不上是谁背叛了谁,只能说时间无情,我们在时间背后都无话可说。当曾经的朋友间开始寒暄,开始客气,开始言不由衷地说话,开始失去相互信赖和支持,我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的远离,看着自己心死。我跟我的过去告别。以至于今天,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回忆我们的过去。以至于我自动屏蔽掉描写美好友谊的书。哀莫不大于心死。
      
      也因此,我对友谊的质疑伤害了一些人。然而他们包容了我的冷漠,包容了我的离群,并一直坚持把我放在朋友的位置,放在他们的世界里。黎黎说:“两个人坚定地对彼此的信任,不管什么都是不能分开的。”或许信任这东西一旦确立,就变成了体外循环的血缘,于是乎“朋友就是这辈子自己找到的亲人”。Tara在独家记忆的文字里说:“也许,有一天,连我们都忘记,当初为什么会由朋友变成亲人。”
      
  •     上周拿到书。
      周五晚得空,卧在沙发上,为情节和文字所吸引,一目十行,手不释卷,终于在午夜前读完。
      
      早起,出去遛弯后想趁着热乎写点感想吧。
      
      就本书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特别是前半部分,将本书的诸位主角一一介绍推出之时,细腻之处让对这些女主角的感受仿佛是熟识的老友,又让我想起曾经流行的北京女作家安顿的作品《口述实录》。
      
      其二,故事结构精巧,主线(苏珊)隐然稳步推进,让人在期待中迎来最具冲突的故事情节,其他线索翩翩起舞,各有各的精彩,带着读者浏览了媒体圈中五光十色的八卦和发展。不知道作者是否爱看电影,但合卷回想,这么精巧的故事,仿佛是看完了一部颇有回味的大片,感觉整个小说的叙事结构适合拍成电影,一定比同样讲诉职场故事的杜拉拉要出色一百倍,一千倍。其实拿杜拉拉电影来比较是辱没这本书了。
      
      对这书的总体感受恰如杨葵老师所说,“赞叹她把握文字的奇巧而不失自然。”
      
      如果一定要说点不足,作为一个保守的编辑,我感觉八卦和负面的东西多了些,而媒密们为事业的全力付出,描画得不够深刻,虽然有晓勉的转型,但感觉不够生动,不如那些狗血的事件吸引人。
      
      再有点建议,媒密们总是混迹在各个饭馆酒吧party中,其实也可以去爬爬山,骑个马什么的,野外郊游中的勾心斗角一定也很有趣。
      
      此外,有些情节明显与现实有差距,但小说就是小说。
      
      总之,这书能出版真不容易,能读到很开心。
  •   感谢猫狐狸写了篇幅如此之长的书评,何况那时候还身怀六甲,辛苦了。感谢。:)
  •   想到阿飞姑娘的歌:再不相爱就老了
    我喜欢张凯之
  •   很好,很认同!!!
  •   写得客观,好!
  •   回LS,还好,不是说写得刻薄~~
  •   有时候爱着爱着也就忘了哈哈
  •   我一直以为苏珊的故事才是书中最丰满的分枝
  •   回LS,看书嘛,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