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张庚,郭汉城 主编 页数:5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戏曲通论(史论卷)》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戏曲的艺术形式;戏曲的艺术方法;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戏曲导演;戏曲与观众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
第一节 自成体系的中国戏曲
一 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
二 中国戏曲的特殊道路
第二节 戏曲生存与延续的社会条件
一 城市对戏曲提高的作用
二 多种声腔的出现与声腔系统的形成
第三节 戏曲的全国化
一 戏曲的全国化趋势
二 全国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第四节 戏曲的现代化
一 戏曲能否迈出封建的铁门槛
二 戏曲要不要接受新事物
三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第二章 中国戏曲的人民性
第一节 人民性的涵义及性质
一 对戏曲遗产的总体认识
二 人民性的涵义
三 人民性的审美性质
第二节 古代戏曲的人民性
一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历史特征
二 古代戏曲人民性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有关传统剧目人民性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封建道德
二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三 关于民族问题
第四节 当代戏曲的人民性
一 当代戏曲与人民的联系
二 当代戏曲人民性的发展
第三章 戏曲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 诗、乐、舞的综合与戏曲形式的形成
一 诗歌、音乐、舞蹈的混合
二 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
三 戏曲形式的形成
第二节 戏曲形式的节奏性
一 节奏形式与节奏感
……
第四章 戏曲的艺术方法
第五章 戏曲文学
第六章 戏曲音乐
第七章 戏曲表演
第八章 戏曲舞台美术
第九章 戏曲导演
第十章 戏曲与观众
第十一章 戏曲的推陈出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红灯记》“刑场斗争”一场,鸠山技穷,宣布处决李玉和等人后,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祖孙三代手挽手,肩并肩,随着雄壮的国际歌声走向通往刑场的高台。鸠山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高台下声嘶力竭地喊道: “慢着!我要做到仁至义尽,再给你们最后一分钟,请你们考虑、考虑。”李玉和停步转身答道:“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我要你们想一想!”此时,一方是祖孙三代傲立高台、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刑场走去,一方是鸠山在高台下胆战心惊、龟缩一旁。这一对比性的场面调度,仿佛是整个场面思想艺术的焦点,不仅“具有生活真实性,具体表现出当前事件的实质,同时又通过它们的形象的造型表现力,上升为全剧主题思想的艺术反映”,它犹如共产党人的一座丰碑,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生发出动人的力量。 《张三借靴》是一出讽刺吝啬的小戏。刘二自己做好靴子舍不得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借给了张三。在讨回靴子的路上,怕新靴沾地,只好趴在地上,用双手和两膝着地,爬着回家,一步一回头的看着脚上的靴子下场。这一调度的设计,在关键之处,如画龙点睛,把刘二吝啬的性格,点化的活灵活现,人木三分。 除此而外,戏曲的场面调度与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出戏中特定的舞台环境及其变化,往往要通过场面调度来表现。 《三岔口》中,具体的时间、地点,都是通过刘利华与任棠惠双方摸黑对打的一系列舞台调度,予以形象化的。 《一匹布》、《江油关》和现代戏《六号门》等演出中的多重空间的处理,上党梆子《搜杜府》中,三位大臣从前厅搜到后院,又从粮仓搜到马房,一直搜到水牢的具体地点的变化,也是通过人物在不同地位的交替表演和调度安排来体现的。 同时,戏曲的场面调度,也是控制观众注意力、变换舞台焦点的重要手段。 《玉堂春》“三堂会审”一场,当王金龙确认堂下跪定的是自己旧日的情人,为回避而提出请潘、刘二人代审后,门子上场将潘、刘二人的座位移前,王金龙则作假寐状。观众随着这一位置的移动,注意力也自然发生新的变化,而转移到以潘、刘和苏三三人所组成的新格局中来。 《空城计》中,司马懿带兵上场后,见城门大开,犹豫不决,传出不准进城的将令。接着诸葛亮要有大段唱腔,为了使舞台上的焦点由司马懿转向诸葛亮,舞台上出现了这样的调度:司马懿唱罢“哪一个大胆敢把西城进,定斩人头不容情”,退至上场门处,转身背对观众而立。此时诸葛亮的位置虽固定不变,但由于司马懿的“虚下”却得到了相对的突出。
编辑推荐
《中国戏曲通论》介绍:二十年前,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的“戏曲流派艺术研究丛书”,曾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至今仍是戏曲从业者及戏曲爱好者案头必备读物。二十年后,这套丛书又以全新面貌重新问世,相信她能给老读者带来新体验,同时也将吸引、培育一批新的读者。本册介绍了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中国戏曲的人民性、戏曲的艺术形式等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