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的舞台艺术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刘章春 编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的舞台艺术》成书于三十四年前。这是一部经典著作,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下于哈克贝利·芬(美国经典作家马克·吐温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主人公),或杰·盖茨比(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角)。此剧曾由达斯廷·霍夫曼(美国著名演员,1980年主演电影《克莱默夫妇》,该片获数项奥斯卡金像奖)担任主角。《的舞台艺术》已在世界各地上演过,但直到1983年5月才获准在中国演出。当阿瑟·密勒应邀到北京导演此剧时,他遇到了一连串特殊的问题——语言上、艺术上和政治上的——这一切都由他一一写进了日记。在此之前,中国近几年来上演的美国话剧都是经过挑选用来表现资本主义罪恶的。就连名演员也认为,要演西方人就得涂上白脸,戴上卷曲的假发。在3月开排此剧时,密勒对全体演员说:“要把这出剧演得美国味儿十足,办法就是要把它演得中国味儿十足。”到4月中旬,密勒就开始觉得:“真令人不解……我已经把这些演员当成美国人了。”1983年5月17日,《的舞台艺术》首场演出,中国观众为之喝彩,为之流泪。在一个文化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国度里,密勒终于使观众懂得了威利·洛曼性格上无伤大雅的缺点——期望得太高了。

书籍目录

一、演出剧本推销员之死——两幕私下的谈话及一首安魂曲二、作家感言戏剧要对社会负责——我写《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论剧语录三、导演日记在北京的推销员四、创作感悟让思想“化”为人物的血肉——参加《推销员之死》演出的一点儿感受想,要想得深——演出《推销员之死》有感一次艰苦而愉快的创作——扮演林达的感受我演查利——《推销员之死》排演札记我演威利·洛曼B——《推销员之死》排演札记五、名家点评“威利,你为什么要这样?——看北京人艺《推销员之死》的演出意深味涩的《推销员之死》推销员在香港——记北京人艺演出《推销员之死》它山之石——《推销员之死》座谈会纪要六、台前幕后美国戏剧的良心连接东西方的一道桥梁美国名导演阿瑟·密勒印象记密勒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我在新加坡演《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与中国《推销员之死》排演侧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首先,我将在后台急奔时的急促的呼吸紧紧地憋在心里,像一团火闷住了似的欲喊无声,欲哭无泪,这是一种感觉,外表却是木木瞪瞪的呆滞状态。与此同时,我有意识地去想一系列的景象:威利翻车撞死的惨状;安详的样子又像在熟睡之中;大儿子比夫默默地流泪;我感觉到家中异常的冷清,死寂的氛围;而远处又仿佛传来我常给威利唱的那支催眠曲的主旋律……此外,根据人物此刻的心理行动,我总是反复地想着:“我离开他仅仅两分钟,他就死了,如果我不离开他该多好啊……”“这是为什么,二十五年来,我们谁的也不欠了,都还清了,他为什么要去死呢,我不明白,我不明白啊……”每次演出,都是这些内心视象,这些内心独白,大同小异地在我脑子里交替地出现。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当我出场时,我就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生活中,我自己翻过车;抗战时十万人一起逃难,种种惨相我见过,人的各种死法我见过;长沙大火后,我骑自行车收容儿童,遍地烟气、臭气,大轰炸后的妻离子散、惨不忍睹的场面我都经历过。因此,威利被撞死后头破血流的形象,通过回忆、想象,还是比较具体的,这对我很快地进入规定情境有很大帮助。又如,威利安葬是幕后戏,也需要展开想象。我瞻仰过遗体,就从这里面吸取生活感受……这些东西对于演员来说,总是想得多,用得少,但想是必须要想的。这些内容积累起来,才能在脑子里变成刹那间的真实感觉。为此目的,想象也好,做小品也好,身体力行地体验一下,或是用情绪记忆的方法也行……总而言之,要有人物当时的行动愿望、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感情样式,要体现得比较准确,转换得比较快。关于快慢的关系,我的体会是快来自慢,因为一件一件的事都得事先准备好,而在演出时往往~一闪就过去了。没有前面的慢就没有后面的快。

后记

最早发现和接触阿瑟-密勒的是英若诚和曹禺。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在友协工作的一个朋友告诉英若诚:“有个美国旅游团正在北京,里面有一个游客的名字与你常提到的剧作家同名,叫阿瑟‘密勒。”英若诚后来发现这个美国游客果真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他异为激动,对友协的朋友说:“找到他,帮我盯紧了。”他和曹禺在宾馆终于见到了阿瑟·密勒。那天,他们带去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蔡文姬》戏票。第二天,阿瑟。密勒去首都剧场看了戏,到后台和演员见了面,在曹禺诚恳的请求下,他就剧本的创作最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980年,英若诚和曹禺访美,又见到了阿瑟·密勒,他们谈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机会将演出一部阿瑟·密勒的剧本的话题。两年后,英若诚受美国肯萨斯市密苏里大学邀请进行学术访问期间,阿瑟·密勒同他具体谈起选一台他的戏在北京人艺上演的可能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英若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便读到了《推销员之死》的剧本,从那个时候起,他便开始怀着将这个戏搬上中国舞台的梦想。当1982年他与阿瑟-密勒选择剧本时,他坚持说服了对方,最终,一致选定了《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说:”我有一个条件,剧中的威利·罗曼由你来演;剧本也得由你来翻译。”这件中美文化戏剧交流的大事一切天遂人愿,翌年,英若诚翻译出了非常漂亮的中文本,并担纲主演威利·罗曼:阿瑟·密勒亲自坐镇于北京人艺排练场;剧院派出了最强的演出阵容。当年这部戏在中国的演出极为成功。恍然问已过去了27个年头,北京人艺的《推销员之死》已演出了近百场。由中国人演出的这台外国戏后来还演到了新加坡、日本和香港,这在中国的演剧史上绝无仅有。令人痛惜的是,曹禺、英若诚、阿瑟·密勒,当年因戏结缘的最真诚的三位好友,都已相继故去了。此次出版本书,也当是对他们表达真挚的敬意与怀念。在此,特别感谢北京人艺摄影师苏德新先生,他以对舞台艺术的敏锐和热爱,为北京人艺拍摄了关于这部戏的许多精彩图片。

编辑推荐

《的舞台艺术》:北京人艺经典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推销员之死的舞台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正好人艺在重拍啊~~
  •   美国戏剧经典,名译(英若诚)名演(北京人艺),喜欢戏剧的值得拥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