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徐继素 编  页数:3984  译者:中国-古代史-纪传体 注释  
Tag标签:无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是自西汉起历代史学家逐步编纂积累而成的,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逐步累积形成的,直到清朝乾隆时才最终定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24部史书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成为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中的各史,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下面逐一介绍: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纪”有“传”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计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年代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为主,按年代记载大事。十表是把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八书是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分类记述,各自成篇。三十世家记载周代各主要封国诸侯和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地位相当于诸侯的人物,也列入世家。七十列传,除最后一篇《自序》介绍作者自己的身世、撰述目的、写作经过以及全书篇目、内容等之外,主要记载各阶层人士的活动,其中有类传九篇,少数民族传六篇。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史记》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它称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称天子在位年为全国共同纪年。这样,以天子为中心,从精神上统一了全中国。  《史记》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社会良知、为人为文影响深远,从唐代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历代为文无不以《史记》为法。《史记》是科学的历史著作和优美的文学著作的巧妙结合。所以,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录史实向称可靠,也可以说是汉武帝以前历代历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在史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治史者无不深加研习。而这其中,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对于《史记》的研读助益颇大。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永元四年(92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对于《汉书》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把“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要了解汉武帝中期以前的历史,《汉书》是不可废弃的。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就现存的史籍来说,以《汉书》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人已经有很多地方读不通。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朝人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后汉书》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两百年的历史。纪、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司马彪。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在宋武帝的儿子彭城王刘义康那里做官,参议军事。后来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不得志,发奋编写《后汉书》。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杀。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  范晔作《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记述东汉历史的史书,范晔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又周详,记载有重点而又不遗漏,后来居上,淘汰了其他各种后汉书。  《汉书》是一个皇帝一篇本纪。东汉一代,殇、冲、质三帝在位时间短促,事迹不多,《后汉书》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附在其他帝纪后面。本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的《外戚传》。汉高祖死后,吕后曾专权多年,所以司马迁和班固把吕后列入本纪,范晔则不加区别地把皇后全部写进本纪,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君权的尊崇。  《后汉书》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不论年代的先后。在《史记》、《汉书》已有的类传之外,《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把同类的人物纳入一编。  《后汉书》的《列女传》特别值得注意。范晔认为史书不为妇女立传是不对的,他选择“才行”优秀的各种类型妇女写了传记,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专传的先例。晚出的各史把“列女”改为“烈女”,变成了严守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的碑文,史学上的见识远不如《后汉书》了。  《后汉书》的《舆服志》、《百官志》是前史所没有的。《舆服志》记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车服沿革和式样,《百官志》记述东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志中不立《食货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显然是一大缺点。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才弥补了这一不足。  志的作者司马彪著有《续汉书》八十三卷,梁刘昭给《后汉书》作注,把《续汉书》的志抽出来,加以注释,补入《后汉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后汉书》。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等人的《后汉书》注出现后,刘昭注不再被人们看重。今本《后汉书》,纪、传是李贤注,志是刘昭注。  《三国志》,陈寿撰。陈寿生于233年,卒于297年,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初仕蜀,后入晋。陈寿撰写《三国志》在入晋之后。全书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事起于东汉灵帝晚季,止于吴国灭亡。魏志置于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为帝,奉魏为正统。修史体例效法《史记》、《汉书》,有纪省传,只是缺志缺表。  陈寿有良史之才,“善叙事”,所记史实,务求审正,编次得体,文笔简练。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注释范围不限于地理名物,重在补阙、备异、矫枉、论辩。增补的内容,首尾完具,引书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散失。就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下于陈寿之书。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它记述的史事,从司马懿开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即刘裕取代东晋为止,记述了西晋和东晋兴亡过程。同时用“载记”的形式,叙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衰史。  唐代以前,关于西晋的历史,曾有二十几种。“制作虽多,未能尽善”,所以李世民才下令重修。《晋书》的修撰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二十二年(648年)成书。先后参加编写的有二十一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官。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两篇帝纪和陆机、王羲之两篇传记写了论赞,所以旧本《晋书》又题唐太宗“御撰”。《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往往追求词藻华丽,而对史实的考辨、史料的搜集,反而注意不够。  《晋书》的《天文志》、《律历志》由李淳风撰写。李淳风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所以在《天文志》中记载的天体、仪象、星宿位置等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被后人一致推重。《食货志》虽然有些疏略,但其中一些记载是难得的史料。  《晋书》的体例与前四史有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它增设了“载记”一项,这也是根据当时特有的政治格局设立的。“载记”记述的既不是“正统”的君主,又不是正统君主臣属的“僭伪”人物。十六国中的前燕、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南燕、北凉、夏等国,都收入了“载记”,只有前凉、西凉载入列传。因为前凉的统治者张轨原为晋臣,;西凉的统治者李嵩是唐代皇帝的始祖,当然不能入“载记”。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武帝)建基至刘准(顺帝)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作者沈约(441—513年),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声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齐武帝永明五年奉敕撰《宋书》。《宋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残佚,现书中篇章有的是据李延寿《南史》补入的。  《宋书》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全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  书中纪传叙事详密,列目入载二百三十余人。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列传写作常采用“带叙法”,将不列专传人物的事迹,于某人传中夹带写出。各志工程巨大,内容详备,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志前有《志序》,详述前代修志情况,并上溯各志所记制度源流,可为考补前史缺志之助。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间的史实,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史书。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改称《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萧子显(487—535),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出身皇族。  萧子显编撰《齐书》之前,檀趋、江淹等曾奉诏撰著《国史》。此外,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这些都为萧子显撰写齐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萧子显又是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的许多史事、王室情况是熟悉的或是亲自经历过的。加之萧梁取代南齐,未经重大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这更为萧子显修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齐书》撰著当始于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以后,完成于普通七年(526年)以前。原书共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系本书最后的《自序》(或称《序录》),于唐代已失传。帝纪八卷中,除《高帝纪》分上、下卷外,其余六帝纪各一卷。萧子显为齐梁贵族,又为梁武帝宠臣,故在帝王及贵族人物纪传中多有曲笔,未尽据实直书。列传中的“文学传”是萧子显自创,为《宋书》所无。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史笔流畅,叙事完备。于人物列传的写作,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了沈约《宋书》的带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  《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502年)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557年)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梁书》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经过几十年辛勤撰写完成的。  姚察、姚思廉父子撰史时,已有大量史著或史料可资参考。但这些史书均已失传。现存的《梁书》便成为研究梁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姚察于陈朝初年,曾参与《梁书》的编著,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未竟的撰史工作。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贞观年间,姚思廉与魏徵同修梁、陈两朝历史。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629年)至贞观十年(636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魏徵实际担任的是监修官,只在两史的本纪部分及《陈书》皇后传后写有几篇论赞。  《梁书》有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共五十六卷,书中无表、志。《梁书》帝纪中,《武帝纪》共三卷,其余简文帝、元帝、敬帝各一卷。《梁书》列传立类传八种,多仿照前史,名目略有更改。列传内容丰富,记事具体,于南朝各史中较好,享有盛誉。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于史学撰著方面,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文字简洁朴素,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陈书》,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557年)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589年)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亦无表志。书中帝纪多属姚察旧稿。除《高祖纪》分两卷外,其余世祖、废帝、宣帝及后主各一卷。姚察原为陈朝臣子,故在帝纪记事中多有曲笔。书中列传三十卷,所立类传有皇后、宗室、孝行、儒林及文学等,较《梁书》少,并不载其他民族事迹。列传中有姚思廉为其父所作传记,如同萧子显于《南齐书》中为其父萧嶷作传,自然不乏溢美之辞。  《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一些纪、传和志篇幅过大,又分为二卷或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作者魏收(507—572年),北齐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西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文,是北朝三才子之一。北齐天保二年(551),文宣帝高洋令魏收设馆撰魏史,由平原王高隆之监修,天保五年底,全书完成。魏收奉诏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  《魏书》包举一代,尚属详备。《魏书》首创《序纪》,记述鲜卑拓跋部早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还创立《官氏志》和《释老志》,但疏漏亦不鲜见。  《魏书》在流传过程中亡佚甚多,纪缺二卷,传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残缺不全,分别由后人取其他史书补足。  《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父亲李德林是著名的学者,在北齐时就曾参加过“国史”的修撰工作,写成纪传二十七卷,隋时扩充为三十八篇。  李百药从小好学,博览经史著作,唐太宗贞观初,起用他为中书舍人,贞观三年(629年),奉诏修撰齐史。他参考父亲李德林未完成的遗著和隋代王劭的《齐志》,于贞观十年撰成五十卷的《齐书》。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补,这使《北齐书》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为我们了解东魏、北齐历史提供了一部断代史著作。  《周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狐德棻主编。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534年东、西魏分裂到581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令狐德棻受命担任《周书》的主编,并协调五朝各史的内容和体例,秘书郎岑文本和崔仁师协助令狐德棻编写《周书》。令狐德棻以牛弘的《周史》为蓝本,并参考征集的家状,于贞观十年完成了五十卷的《周书》。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大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和不合事实。但它毕竟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由于《周书》以前关于西魏、北周历史的载记都未能保存下来,而稍后的《北史》有关部分基本上是删节《周书》,因而它成了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虽然它在流传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而经过后人增补,但它的价值仍为人们所公认。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参加编写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贞观十年(636年),《隋书》和《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同时完成,全称“五代史”。但它们都只有纪、传而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下令续修史志。最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后改由长孙无忌监修,参加编写的有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及赵弘志等人。历时十六年,直到唐高宗显庆元年(656)才修完。诸志是配合“五代史”写的,记述了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故有“五代史志”之称。但因该志以隋为主,且隋是其中最后一个朝代,所以把它并入《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编魏徵是唐初的著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主持五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另一主编长孙无忌,也是唐初重要政治家,对法律有精深的研究,曾撰《唐律义疏》三十卷。孔颖达、于志宁、许敬宗皆为唐初“十八学士”。颜师古是著名经学大师,李淳风是著名天文学家,李延寿是著名史学家。由这些政治家、专家学者主持修史,保证了《隋书》的质量。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书中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其中《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外,还附载了一些已亡佚的典籍,并论述了学术的源流。它所创立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一直沿袭至清代。  《南史》,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共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撰成。  李大师(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但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最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字遐龄,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唐初历史学家。  《南史》依据《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诸史删繁就简,重新编纂,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于一书,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在内容方面,对南朝四史多有增删,其中《宋书》删削最多,凡不重要的诏诰、奏疏、诗文,全部删去。增加史实内容的,以《南齐书》与《梁书》为多。此外,南朝四史原有的讳饰、疏漏以及诸史间重复或抵牾处,也多作了补订与改正,且又多引有正史以外的资料,丰富了传记文字。书中重视对南北各朝之间交往的叙述,为南朝各断代史所不及。全书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所记史实起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记述了北朝魏(包括西魏、东魏)、周、齐、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  《北史》虽然是在删节《魏书》、《北齐书》、《周书》及《隋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由于作者李延寿曾参加修撰《五代史志》,对北朝史实较熟悉,再加上他世代居住北方,仕宦北朝,对有关故事见闻较多,因而与《南史》相较,《北史》更为精审详尽。北宋以后,《魏书》、《北齐书》、《周书》均残缺不全,主要依靠《北史》补足。  《南史》、《北史》虽贯通南、北,削除各朝国史相互攻讦之辞,但仍以北魏(包括西魏)、周、隋为正统王朝,而以南朝及东魏、北齐为“偏据”。  李延寿根据隋代魏澹的《魏书》增补了西魏三帝纪,《后妃传》中补了西魏诸帝后,《宗室传》中对入关的元魏宗室都增补了资料,从而弥补了《魏书》、《周书》的缺陷,成为了解西魏一朝历史的重要材料。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为别于宋代宋祁、欧阳修等编写的《新唐书》,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石敬瑭命修唐史,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旧唐书》署“刘昫等奉敕撰”。实际上,作为监修的刘昫对这部史书没作出什么贡献,张昭远、贾纬等人才是真正的作者。  尽管《旧唐书》的作者对史学未必有出色的见解和才能,但它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本纪文宗以前部分,多依据实录,肃宗以前部分,直接承袭国史旧纪,所以它材料充实,记事比较可信。还有肃宗以前的人物传记,多袭用国史列传,记事比较详细明白;有的传里称玄宗为“今上”,有的还在最后保存了“史臣韦述曰”的议论,显露出了照抄国史原文的痕迹。保存了旧史的原貌。特别是宋以后除《顺宗实录》外,所有的唐代实录、国史都已失传,《旧唐书》中所保存的史料,更值得珍视了。  由于肃宗以后的国史尚未编出,宣宗以后的实录也未修成,所以《旧唐书》的作者在修《旧唐书》时,唐代晚期的史料相当缺乏。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等到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闻人诠等重新刊印后,才又广泛流传开来。《旧唐书》传布过程中的兴衰,既反映了它的缺点,也说明它有自己的长处,非《新唐书》所能取而代之。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认为刘昫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祐三年(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1060年)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兵志》的编修,为二十四史增添了新内容,在《新唐书》之后,许多史书都编写了《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三国志》以后各史都没有编写表,到了《新唐书》,才又承袭《史记》、《汉书》的传统,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为人们学习唐代历史提供了许多方便。《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又增补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等等。  但是,《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如《旧唐书》本纪有三十万字左右,《新唐书》压缩到不足十万。个别的帝纪,删减得更加厉害,失去了许多可贵的史料。总的说来,新、旧《唐书》各有优劣,不应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人撰修。全书共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本文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世为了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故称之为《旧五代史》。该书记述了唐朝灭亡以后的五十多年的历史,按五个朝代的更替的次序编排,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五书后面有《世袭列传》二卷,记述割据一方但仍向中原称臣的李茂贞、马殷、钱镠等人的事迹。另外有《僭伪列传》三卷,记载了杨行密、李昇、王审知、刘守光、王建、孟知祥等人的事迹,他们独霸一方,称王称帝,名义上也不臣属中原政权,作者认为他们是非正统的“僭伪”政权,故另立传。  《旧五代史》的史料价值较高,文字润色稍差。在这一点上比不上大文学家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  北宋时,《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并行于世,学者可以参相利用,各取其长。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朝廷下令专用《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遂逐渐湮没。明代初年,只有宫廷还藏有此书。明成祖时编辑《永乐大典》时,收录了此书。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竟找不到此书的刻本。于是,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又用《册府元龟》等书的引文来补充。同时又用其他史籍、类书、碑碣资料进行考订,恢复到原书的十之七八。乾隆四十年(1775年),把它作为《四库全书》中的一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此书原名《五代史记》。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欧阳修在奉命编写《新唐书》之前,曾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约在景祐三年(1036年)以前,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写成,前后将近二十年。欧阳修的学生徐无党为本书作注。《新五代史》记事时间断限,与《旧五代史》相同。  《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体例很不相同,《旧五代史》是一朝一书,界限清清楚楚。《新五代史》则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纪、传综合编排,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列传部分一律采用类传的形式,历事数朝的人,编在“杂传”。这是《新五代史》在立目编排上与其他史书显著不同的特点。  关于志的部分,《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考》、《职方考》,实际就是《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其他都略而不志。这是它的一大缺憾。  就史料价值而言,《新五代史》比《旧五代史》稍逊,但也可以互补。由于《新五代史》后出,欧阳修看到了一些《旧五代史》编者没有看到的资料,而且他往往采取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旧五代史》所缺的史实,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新五代史》的文笔高《旧五代史》一筹,这也是后世《新五代史》盛行、《旧五代史》湮没无闻的原因之一。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记载了宋朝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至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三百多年的历史。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决定宋、辽、金三朝各为一史,命执政大臣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奚斯等为总裁官,主持修史,实际上的总负责人是欧阳玄。当时元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允许各史的编写旷日持久,加上宋代史料极为繁富,又有前人的书稿为基础,所以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的一史。这是因为赵宋政权存在的三百多年间,经济、文化有所发展,政治制度日臻完备。雕版印刷已被广泛采用,活字版的发明,又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广泛流传。元朝编修《宋史》时存世的有关史料,如编年体的历朝实录、纪传体国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又相当丰富。所以,《宋史》才有可能撰成鸿篇巨著。据粗略统计,列传中有传主二千余人,仅《食货志》就有十四卷之多,《礼志》二十八卷,相当于“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礼志》的总和。  在《宋史》中,志的分量庞大,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它系统而又详细地叙述了赵宋一代的典章制度,价值较高。  《宋史》列传中有“世家”一目,记载十国投降宋朝的李煜、孟昶等人,与列传没有什么差别。  《宋史》成书匆促,对史料缺乏精心的剪裁,记事详略不一,其他如有目无文之类的疏忽,记事议论间有抵牾,都是其缺点。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同时也兼记了辽立国前契丹的概况和辽灭亡之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梗概,是研究辽,乃至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辽史》是元修的三史之一,以脱脱为都总裁官。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撰写,次年三月即告脱稿,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  在元人之前,辽曾四次撰修实录。这些《实录》,为尔后《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辽之后,金也十分注意总结前朝的成败得失,大力撰修《辽史》,前后共有两部《辽史》撰成。  元人撰修《辽史》,主要参据的是耶律俨《辽史》和陈大任《辽史》,在《辽史》中,也多处标明了对二史的采摭。  元修《辽史》,志、表多有特色,颇得后人好评,列传却较为粗陋,有充实内容的较少。  尽管《辽史》在编撰上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但它毕竟保存了不少有关辽朝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在今天,耶律俨《辽史》、陈大任《辽史》,以及上列诸《实录》等都已亡佚,《辽史》的价值便显而易见了。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记载女真族所建金朝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的撰修过程和《辽史》一样,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参加修《金史》的主要有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发凡举例,至于论、赞、表、奏,皆欧阳玄属笔。  《金史》的取材主要是《金实录》,有关金末之事多取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和刘祁的《归潜志》等。  《金史》在元人所修的三史中,向有好评。《四库提要》说:此书“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中独为最善”。这种评价较具有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金史》的撰修特点。体现了编撰者在安排内容和设目上的匠心。《金史》独有《交聘表》,用表格形式,列出与宋、夏、高丽的使者聘往情况,实在是用极为简括的方式,揭示了三国关系最复杂的内容,这在“二十四史”中,可谓独创。《金史》某些记载上也有疏失,但瑕不掩瑜。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王祎为总裁,汪克宽等十六人为纂修,开史局于南京天界寺,进行编写。从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以前各朝的历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着,明朝政府派欧阳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国各地征集顺帝一朝的资料。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八月书成,共五十三卷,历时一百四十三天。前后两次修成的文稿经过统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内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两次开局共历时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成书后,饱受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因此,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很多,至于取舍不当那就更不用说了。同一传名,译法不统一,甚至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这在其他官修正史中是看不到的。  但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元史》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首先,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其次,元代重要文献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六条政类》等均已散失,其部分内容赖《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不少历史人物的事迹已没有其他史料可以查考,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主要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在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万斯同以“布衣”参加编写工作,用力最多。继徐元文之后,张玉书、王鸿绪等先后为总裁官,主要工作仍由万斯同负责。康熙四十一年(1702)万斯同去世后,花费精力最多的是王鸿绪。康熙五十三年(1714),王鸿绪写成了列传,到雍正元年(1723),写完了全稿,奏呈给皇帝,后来题名为《明史稿》。第二年,张廷玉受诏为总裁,在《明史稿》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改编,于乾隆四年(1739)最后定稿,终于修成了《明史》。《明史》的志写得比较成功,内容充实,编次得体。《天文志》、《历志》、《河渠志》包含了不少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并反映了明代的一些新成就。《艺文志》不同于先前各史,它不著录存世的前代人的著作,只记载明朝人的撰述。  《明史》有五种表,四种是因袭前史,《七卿表》是新创立的。《七卿表》把六部尚书和都御史列为七卿。  《明史》列传新立了三个传目,即《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  《明史》虽以《明史稿》为蓝本,但对历史的记述存在许多差别,两书可以相互补充。  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白话翻译而成。

内容概要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乘的集结,自成书以来,一向最为一部完全的史乘出版、传播、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三千二百五十余卷,四千七百二十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肇端至清兵入关、明朝消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汗青。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着《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实现,历时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着期之长、跨度之大、跟尾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各国,如斯恢弘巨典,绝无仅有,堪称人类一起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从《二十四史》中咱们可以领会到祖先曾经是如何地艰辛创业和开拓朝上进步,又是如何地历经患难而宁为玉碎,终于使中华民族耸峙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以领会我闪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汗青成长过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以引觉得高傲的优异人物,此中有为民族国度的造成、成长、繁荣和同一做出过卓著进献的政治家,有对民族思惟的造成、成长发生庞大影响的万世景仰的思惟家,有声名传播
古今文坛的文学家,有为民族科学技术做出重大进献的科学家,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军事谋略有,他们都是时期的宠儿。
  中国经济高速持续成长,不单改变着中国自身的面孔,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款式,从头唤起世界对中国汗青和中华文化的存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最先对记录中华文化的《二十四史》发生稠密乐趣。《二十四史》是中华汗青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躯体之中。读中国不成不读《二十四史》。
  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乘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白话翻译而成。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照了浩繁方家时贤的着作。

书籍目录

第一册
 史记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高速持续成长,不单改变着中国自身的面孔,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款式,从头唤起世界对中国汗青和中华文化的存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最先对记录中华文化的《二十四史》发生稠密乐趣。《二十四史》是中华汗青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躯体之中。读中国不成不读《二十四史》。  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乘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白话翻译而成。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照了浩繁方家时贤的着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十四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8条)

 
 

  •   《二十四史》是中华汗青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植其躯体之中。读中国不成不读《二十四史》。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乘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白话翻译而成。编译过程历时数年,参照了浩繁方家时贤的着作。
  •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史书像我们中国这样有着一套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 与编纂年代跨度最长的史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国历史上二十 四部著名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古书的统称。是指西汉起历史学家的逐步编撰而成的。例如:《史记》就是二十四史的第一步,汉司马迁撰。非常有价值!值得收藏。
  •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 全8册 精装)
  •   请问当当网:今天送到的二十四史的第一册,143-158页全部白纸,没有印刷一个字,想必这批书的每一本第一册都内含白纸。你们准备如何处置?
  •   二十四史实际我感兴趣的朝代也不多,全买回来太夸张了,这套经编的基本涵盖 了精华,精彩的部分全在,我尤其喜欢看宋史。只是没有清史有些遗憾。
  •   直接装书的盒子都是二十四史的,书也精美,硬壳纸张光滑。文白对照。要是有的生僻字给注音就更好了!
  •   这套精装的二十四史非常好,价格实在,很早就想买一套,现在买到了,很高兴!
  •   看总字数就知道不可能将二十四史全收录,但是先看看吧,毕竟是打折时买的,对得起这个价格了。
  •   当当的二十四史不少,但这套最具性价比,平均每本25元左右。还有译文对照,既适合学古文,也适合学历史。初中历史老师要求买的,但应该可以受用一辈子吧。
  •   从小就喜欢历史,这本二十四史可以让我大过历史瘾,此外,这些书文字排版紧凑,一本书就包含了很多内容,书封面设计的精美,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   比较好,从包装来说是收藏,印刷较之差一些,其它内容都比较好,也比较全,可以一概二十四史的全部!
  •   这套《二十四史》包装不错,而且价格也很便宜,值得买。
  •   二十四史,贯通华夏五千年心衰成败,纵横九州千万里文治武功。
  •   以前没发现当当有如此物美价廉的二十四史版本,当初还以原价在实体书店买了一套,且装帧都不如现在的好,内容上也没有白话文解释。所以,现在买的很值。
  •   二十四史内容绝对没话说,只不过这是精选本,自己已经收藏了那套63本的,这个当当最近也是物美价廉,很喜欢!
  •   此套书二十四史非常不错不错
  •   二十四史,经典正史,一折促销
  •   书很好,但静不下心去看***放家里落灰了*读史还是觉得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好看些
  •   总的来说还行,这套不是属于很全的那种,对于一般的人看这个就够了,很全的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有白话我对照很不错,书的味道比较重,还行吧,重要的是价格实惠。有一些错别字,比如越王勾践,书上印成了越王句践
  •   读史使人明志,愿开卷有益
  •   中国历史的浓缩,虽然是精简了的,但对于非历史研究者来说,足矣!每天少看上一会电视,少玩上一会网游,少上一点儿娱乐,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不是很有必要的。这套书价格没得说,印刷质量都很好,又是精装,也有收藏价格。
  •   就是 史记的不是很全。。望补充。
  •   书的质量很好,好大一箱,拆开看,包装很好,当晚就拆第一本看了,有翻译,所以能看得懂,值得一读.
  •   一直想买的一部书,终于买到手,很开心
  •   很早就想买下了,对增强历史感和文化深度很有助益。
  •   正版书,装帧也很精美,纸张质量也不错,文白对照,便于学习查阅,很喜欢。
  •   很不错的一套书,虽不是全部内容,但对于非专业想要了解24史的人来说已经够用了1
  •   從小就很喜歡歷史,這本書基本涵蓋了想看的,很不錯
  •   很不错的一套书,文白对照更加的便于理解,内容也很全哦
  •   读了个开始,觉得挺不错的。
  •   书已经看了一册了,第一门讲的是总括。第二册看了郑国。很好的普及知识。不过飞白话文的部分没意义对我来说
  •   收到书,好大一箱,拆开看,包装很好,然后书的质量也很好,当晚就拆第一本看了,有翻译,所以能看得懂,以后夜深人静时,可以独亨
  •   包装精美,经济实惠,文白注解,便于理解,好书。
  •   这是铁板上钉钉的——好书。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好。越看越喜。真的好。俺想:先看这本书,等看完了。再看另外的书——比如弗格森的经济类书。
  •   已翻阅,字体清楚,纸张也不错,送货速度很快,就是书有点气味,打开一段时间会散发掉吧,不影响好评
  •   书的质量很好,值得一读
  •   正在读,书质量不错。
  •   值得一读的书,但是很花时间
  •   纸张、字体大小都不错,白话文和文言文是分开的。八大本很厚,这个价格,觉得非常划算。
  •   打折的时候买的,很划算,总共八本,全是精装版,特别好!
  •   精品文白对照,便于阅读,性价比高值得收藏。
  •   原来有一套,但是看不懂,没有解释,现在文白对照的可以看明白,很好。
  •   包装不错,还有文白对照,就是简略版。有点遗憾
  •   书包装精制,质量好,文白如果左右对照就更好了。
  •   印刷清楚,纸质轻便,文白对照便于阅读。
  •   印刷装订都不错,文白对照版的
  •   值得看,本人不是学历史的,但对历史很感兴趣,觉得这套书很适合我。
  •   觉得书印刷很不错,包装也不错,印刷精良
  •   发现这套数不错,就是边缘不平
  •   搞活动时买的,经济实惠,好。
  •   书面整洁,包装完整,送货迅速,快递员态度也不错,好帮忙送上楼来!慢慢读,读书时内心会变得非常安静,喜欢这种远离浮躁纷扰的感觉,也希望读完能有更多收获!总之,是非常值得的一次购书!
  •   非常好。买来给儿子看的,了解一下中国历史。
  •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历史。物美价廉,非常喜欢!
  •   挺不错的留着慢慢看,包装还行,就是书太多了!
  •   文美字清印刷好,上下五千文明妙!闲来随手偶翻阅,怡情惬意自然高。
  •   好大一箱,比想像中的大多了,质量很好,是正版书,关键是这个价格,太划算了!
  •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就是纸有点黑。正在阅读中。
  •   书的装帧不错,前文后白排列。
  •   包装精美,古文和白话注解都有,爸爸很喜欢
  •   很快就收到书了,不错。翻了下,注释挺全的。慢慢看吧
  •   啊~心情好爽,这种原价1K+的一折买下就是好,超值而且印刷很清晰,感觉是正版~精装版就是不一样啊~大爱~
  •   精装,适合家庭收藏,具体内容没来及看,感觉不错!
  •   还没有打开看,但是价位很合适还是精装版的
  •   包装不错,外皮质量也不错,确实是精装,还没看
  •   读经典,学经典!值得!
  •   物美价廉非常值得收藏品读
  •   一折买的,作为收藏品相当不错的,有时间再读。
  •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可以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very nice....
  •   读史明鉴,知得失,很好!
  •   很值得一读的一套书,开始读了,不过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   读史之人必是睿智之人,多读多想多写书人生一大乐事。
  •   孩子读很合适,让孩子明白历史和养成阅读习惯。
  •   正版书籍,每本书的分量都很重,只是译文部分稍微欠缺,不过查询其他工具书也还是能读懂的。很不错!
  •   收藏,有时间慢慢读,非常精致
  •   国学经典,需要静下来读一读。
  •   送给一个非常喜欢读史书的女孩,她非常喜欢,而且还说会收藏。
  •   装帧精美,满满一大箱!读史明智,先屯下了。
  •   绝对是一部用心编著的作品!可以达到‘用智’级别了!
  •   包装很好,还没打开,看封面还行
  •   打折的时候买的,感觉很划算,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看完,但是对于了解正史还是很有必要收藏的!
  •   看着还不错,但是没有想象中的厚,总体还不错,慢慢看吧!
  •   尚未打开看,,,期待中。。
  •   包装很不错,期待中,假期读读
  •   经典文著,包装和印刷都不错,满意。
  •   封面不错,字也很清晰,非常喜欢
  •   有一套在家就好,版本差点也勉强了,要是正版的话也买不起了,这个字有点小,不过有解释。就是物流不送到,要自己去邮局取,好重啊,好累哦
  •   和照片上一样,挺漂亮的,正版的,字也还可以,不太小
  •   原来以为字会很小,但到手后发现太超值了,一本就450页,8本,以后有事做了
  •   这套书很值,可以保存。
  •   东西我没有看到,不过肯定是很好的书哦。谢谢当当,书很便宜
  •   很好很实惠,只可惜这时代已经很少能静下心来看这书的人了
  •   这套书不错,一折的价格性价比很高!
  •   书很好。只是,恕我直言,当当现在运输快递方面怎么了?!总是拖延、迟送,要不快递员只收现金不带刷卡机,以上种种过去从来没有,可是现在频频出现,令人很烦恼。希望以后别再伤忠实的客户的心了!
  •   性价比高的意思是,我以一折的底价抢购到的这套书,没事偷着乐
  •   书性价比高,不错。值得购买。
  •   老公很喜欢,每天抱着看。听说是非常好的书!期待有时间阅读!
  •   好多书,十年内应该看不完,争取吧,呵呵
  •   书不错、物流快、服务好,推荐购买。
  •   虽然等书的时候有点焦急,拿到书一看爱不释手呀,喜欢极了,这下我惨了,得花很多毛毛,不过想到我会有很多的快乐也就释然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