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陈建 编 页数:2900
Tag标签:无
前言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切实遵循养生之道。养生之道,是效法自然的产物,是人们有实践中认识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养生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重视养生,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其方法。根据文献考证,可以说中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甚或更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不断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所以,有关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式的特点。(一)形神兼养,首重养神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形是一切生命活动之宅。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神、魂、意、志、思、虑、智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蔽(坏),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以百数”。历来养生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首重养神的。(二)掌握适度,重视调节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中国养生也以讲究“适度”为重要原则。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体力房事的适度,这些都看似普通,但十分重要,而做到更是十分不易。所谓凡口鼻耳目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为害匪浅。故老子认为“生生之厚”乃“自蹈于死地”,指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三)强调先天因素,重视后天调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在讨论为什么人年老就不生育的问题时指出,生育年限的短长有三种情况:一是一般的人,符合自然规律,女子七七(49岁)、男子八八(64岁)就形容衰老不能生育了;二是先天因素特别好,所谓“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这种人到七七、八八之时,身体还很好,且能生育子女;三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善于护养,即所谓“道者”,他们“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即年事虽高,但并不显得衰老,且能生育。这就说明先天因素与健康状况、寿命长短、生育年限等有很大关系,后天的调摄、保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追求。(四)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这也可说是根据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状态的不同提出的养生原则,开阶段养生的先河。后世并扩充之,系统论述人生由婚孕、婴、幼、童、壮、衰老各阶段的调治,这是十分有创见的。(五)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顺四时而适寒温”(《灵枢•本神》)。这些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顺应,才能健康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换言之,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二者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有益于健康。(六)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秦汉时期,古人就已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地理位置不同,环境、气候不同,物产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就不同,多发病也不同,从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总之,中国养生学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内省力的高度发展,主张凝炼内在的生命深度,充分调动自身体内潜在的生命力;体现了防止“物极必反”的中和思想,主张节与和,无过不及,使人体各种机能不受伤害;体现了人们执著追求的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对生死的达观态度;体现了中国人民讲究道德修养、始终奋斗不息、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鲜明的中国特色,日益为广大民众所熟识,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而历久不衰。我们编纂的这部《中华养生宝典》,正是为了满足现代人追求养生又对养生之道不得其详的需要。立足于实用,我们设立了“养生知识”、“养生方法”、“养生应用”三篇的内容来全面阐述,有理论有方法还有实践指导,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内容概要
《中华养生宝典》收录了古今最行之有效、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养生功法以及食疗、食补的妙方,并结全现代一些有科学依剧的食疗理论和养生保健常识,向读者提供抗衰防老、青春以及祛病延年的秘诀。全书分:“养生知识”、“养生方法”、“养生应用”三篇的内容全面阐述,充分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养生又对养生之道不得其详的需要。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养生知识篇
第一章 养生绪论
第二章 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养生学的发展与充实
第四章 人体解部及生命基础
第五章 衰老探索
第六章 古代养生文献
第二篇 养生方法篇
第一章 情志养生法
第二章 环境养生法
第三章 饮良养生法
第四章 运动养生法
第五章 经络穴位养生法
第六章 气功养生法
……
第三篇 养生应用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3.气管和支气管 在颈前部喉头下方摸到的一串串环状骨构成的管道就是气管。它是一条具有弹性的圆形管道,上端与喉相接,下端在胸腔内分为左、右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都是由多半圈的软骨环作支架,便于管腔通气。管壁内面的粘膜能分泌粘液,可以粘住吸人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粘膜上面长有纤毛,能不停地向喉部方向摆动,把粘液及其粘着物运至喉部排出,这便是痰。痰里往往带有病原微生物,随地吐痰能传染疾病就是这个缘故。此外,吸烟对气管和支气管都有刺激作用,久而久之则可形成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所以要提倡戒烟。 4.肺肺位于胸腔内,左肺分2叶,右肺分3叶。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肺内。肺实质是由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支气管在肺内分支,最后形成很细的肺泡管。每个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肺泡壁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力纤维,这既有利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可使肺泡随着吸气和呼气而扩张和缩小。患慢性支气管炎时,细支气管缩窄,肺泡内残留气体增多,使肺泡长期处于膨胀状态。长此下去,肺泡的弹性纤维就会逐渐失去弹性,形成肺气肿,影响呼吸机能。 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 1.呼吸运动外界空气同肺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和胸骨向上、外和前方移动,增大胸廓的横径;同时隔肌收缩使膈下移,增大胸廓的纵径,随着胸廓容积的增大,肺就扩张,于是肺内气压下降,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便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靠本身的弹性而回缩,压挤肺内的气体,使之排出体外。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钟为16~20次。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相应增加。肺内气体的容量则随呼吸的深浅而不同。人们把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叫作肺活量。肺活量可用肺功能测定仪检测,它是呼吸功能健康状况的标志,反映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正常值:成年男子为3 500~4 000毫升,女子为2 500~3 500毫升。 2.气体交换进入肺泡气体的氧压力比肺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压力高,氧便透过肺泡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相反,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肺泡里,被呼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而被运输到组织。二氧化碳主要在血液中结合成碳酸氢盐的形式而被运输到肺。 组织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当动脉血流经组织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氧的浓度比组织细胞的高,二氧化碳则刚巧相反。因此,血液中的氧迅速与血红蛋白解离,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细胞里;而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血液里。 由此可见,当贫血时,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煤气中毒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阻碍氧的结合和运输,均可造成身体缺氧。 (六)消化系统 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更新所需要的原料,以及从事各种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都得由食物来供给。而食物中所含三大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是较为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为身体所吸收和利用。
编辑推荐
《中华养生宝典(珍藏本)(套装全6册)》汇集了儒、释、道、诸子百家尤其是中医各种文献中的养生精粹,除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外,也注重了内容的可操作性。集中华医学之精华,历代养生学之心得,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全书印刷精美,包装豪华,典雅大方,极具收藏价值,不论是收藏阅读还是馈赠亲友,都不失为上上佳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