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主编 页数:全6册 字数:4788000
前言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上古、中世纪、近代、现代、当代五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人类自身都迈出了更加坚实顽强的一步: 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通过劳动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后,开始了原始社会的漫长过程。这个阶段,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之中,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原始共产主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自己最初的文明:从无意识地打造粗糙的石器,到自觉地制作出精美的陶器、铁器、铜器,直到创作出精美的岩画、壁画、瓶画。原始人为他们的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始社会末期兴起的奴隶社会,进一步翻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奴隶社会是适应生产力发展、伴随着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以及国家政权的设立而出现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它为古代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地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有先有后。大约在公元前40世纪中叶到公元前30世纪末,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最先结束原始公社制,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希腊、罗马也相继进入奴隶社会。这些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人类文明的历史,首先是从东方开始的,东方文明是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背景与基石,希腊和罗马文化又是欧洲现代文明的渊源。当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在东方闪闪发光的时候,欧洲还在沉睡之中,直到希腊民族和罗马国家的崛起。 在上古欧洲文明中,希腊文明备受推崇。可以说,在我们的文化中,除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学校教育、自然科学、哲学、政治、文化、历史、伦理等学科,皆经由希腊文字的记载,得以成形,这一切极少是希腊人自己发明的,但他们充沛的活力却首先使这些文化或好或坏地趋于成熟。 当然,罗马也堪称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帝国。她从一个十字路口的小镇兴起而成为独霸世界的主人;她为人类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样是极为宝贵的。罗马人通过战争征服希望,使濒亡的希腊将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传给欧洲人,成为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只是“蛮族”入侵,基督教兴起,暂时中止了罗马帝国的发展,上古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公元476年,罗马城失陷,西欧奴隶制灭亡,封建制产生,人类开始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从产生、确立、发展到灭亡的历史。按传统的分期法,封建社会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中世纪的中国、印度、伊朗等东方文明古国,15世纪以前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则是在中世纪时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法兰西、德意志、英吉利、荷兰、俄罗斯、捷克、波兰、东南欧和北欧各国,以及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等。在美洲除了少数地区进入奴隶制外,绝大部分居民还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不过,在原始公社制下,美洲人民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从地域上看,中世纪的文明主要集中于亚欧大陆上。虽然这一时期陆上和海上的交往都很有限,但各种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却在四向传播,并分别在相当广泛的地区内移植、生根,并为这个世纪留下长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一些学者又将中世纪称为“信仰的时代”。 起源于小亚细亚一带的基督教,经历了最初的萌芽,遭受了无数次的打击、摧残之后仍不可遏止地向西方广泛传播,在一个长时期内成为全欧洲支配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中国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改造、发展,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且迅速传遍东亚,在朝鲜、日本、越南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和在中国不相上下。印度的佛教除在本土继续壮大,在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也被普遍接受,传入中国后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又从中国传入日本。伊斯兰教在游牧的阿拉伯民族中产生并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而传遍西亚、中亚和北非,后来又进入东南欧,形成与欧洲基督教世界并峙的伊斯兰世界。 从纯宗教意义来讲,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三大宗教,中世纪的发展可以说无一不是同宗教紧密相联的,就算激烈的社会改革往往也是在宗教的名义下进行的,宗教的冲突以及因宗教而引起的各种对抗贯穿中世纪历史的始终。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哲学等等更是和宗教紧密相联,神圣的宗教文化也成为世界文化的精彩一页。中世纪的文化孕育了近代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中世纪并非完全的“黑暗”,而是黎明到来前的蕴育和希冀。地理大发现打破了神学的桎梏,揭开了一个更神奇、更精彩、更广阔的世界;文艺复兴的巨人们更是以满腔的激情讴歌人、赞颂人、宣扬人的至高无上。在中世纪后期,人的价值终于被发现,这为一场新的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历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它以后相继发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影响重大的有:18世纪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1848年的欧洲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等。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已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凭借其充满活力的技术文明和物质力量跃居世界文明的前列,并开始了它的对外扩张的时代。然而,当欧洲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迅猛发展之时,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古老的东方文化地区)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孕育出与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技术文明,没有出现可同欧洲相匹敌的重大物质文明成果。这样,东方地区江河日下的衰势和欧洲国家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进入20世纪,人类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我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这一段时期划分为世界现代史。 20世纪一开始,欧美列强对全球的狂热扩张和瓜分达到了顶点,将世界上每个角落都纳入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各国各民族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全球一体化时代。这样一种发展既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在竞争和互补中获得进步奠定了基础,又孕育着威胁和平的不稳定因素。果然,列强之间的争斗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翻开了世界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 世界当代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摧垮了旧的国际体系,结束了若干世纪以来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强权势力左右世界的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段时期,全球形成了两极对抗的体制。现在回头去看,这种两极格局只不过是被摧毁的旧国际格局与逐步形成的新国际格局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进入60年代,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就逐渐明显了。到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今天,一个新的多极化国际格局的轮廓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合作成为当代世界出现频率最多的政治术语。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强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国家和地区求得孤立地发展,这就是当代世界。 人类就是这样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虽然悠长、曲折、艰难,但却改变不了向前发展的总趋势。黄河九曲,终将流归沧海。我们用文字记载了这段过程,用精美的图片展示这段历程。
内容概要
图文《世界通史》全书共六卷,采用文字为主,图片配合的方式,将四百余万字的篇幅配以上千幅精美图片,使其呈现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为更好掌握世界历史奠定基础。
图文版《世界通史》打破传统的人事物掺杂混说的编排方式,加以全面系统的整理,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分理出来,按“概述”与“纪事”两部分分别记述,达到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直观通达的效果,给人清新明快、轻松舒怡之感。
图文版《中国通史》除具备上述特点之外,该书还在开篇插入了具有浓缩世界历史辉煌的精美彩图16页。所谓开卷有益,即一开卷就能了解世界历史发展之梗概,这是我们编撰人送给读者朋友的一份薄礼,继而循序渐进,一步步走进世界历史的大门……
为了充分展现人类历史光辉灿烂的进程,我们秉承传统修史严谨求证的风气、依托现代审美观念的革新,以通史之体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宏富充实,史事翔实有据,图片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在编辑思路上打破了传统历史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由抽象的逻辑关系联系人物和事件的格式,利用大量的图片来将其物象化、具体化;那些虽经风蚀水浸却仍精美绝伦的文物藏品,那些久历岁月消融却雄风依旧的遗迹,那些尘封失忆但光彩不减的书影照旧……让历史具备了颜色和质地,具备了可触摸感、可观赏感。这不仅淡化了历史和现实之间与生俱来的疏离和神秘,更令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视觉的美感以及精神的愉悦。以图证史,全面地展示了世界文明,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系统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力求达到史学、文学与美学三者的完美统一,使读者以新视角、多层面看见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这便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书籍目录
第一卷
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 世界上古史概况.
第一节 人类的家园——地球
浩渺宇宙中的一颗微粒
幸运的条件和最初的生物
漂移的大陆和降临的灾变
恐龙称霸的爬行动物时代
孕育着高级生命形式的哺乳动物时代
第二节 人类的初始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文明的产生
原始的宗教和早期的文化
第三节 尼罗河的赠与——埃及
法老治下的政治
古老的“计划经济”和社会生活
向往永恒的宗教
金字塔中的智慧
第四节 更迭频仍的西亚文明
印欧人与闪米特人的角逐场
苏美尔人的城邦与阿卡德王国
古巴比伦的贡献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婆罗门教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崇拜。他们既畏惧自然的威力,又不得不依靠自然的恩惠,于是把各种自然现象想象为人格之神,以献祭和祈祷方式求神消灾赐福。早期祭祀比较简单,也不存在比较抽象的宗教哲理。这种简单的宗教,到后期吠陀时代逐渐发展成为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串、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一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烦琐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一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列国时代 列国综览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到公元前6世纪初,已初步形成十六大国,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王朝兴起之时。从古代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列国时代处于由小国进入大国的阶段,是社会经济相对发展的结果,但因印度地域辽阔,情况复杂,较晚才实现大国统一的局面。在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十六大国中势力强大的城市多为各国首都,当时繁华一时的名城如王舍城、华氏城、舍卫城、波罗奈、吠舍厘以及西北部的坦叉始罗城等。在政治体制上,列国中绝大多数是国王当政,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如佛经提到的跋祗国“数相集会,讲议正事”。这种贵族共和制的另一特色是,首领仍称国王,但由属于刹帝利瓦尔那的贵族会议选举而不世袭。一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发展是专制王权的不断壮大,例如摩揭陀国通过多年征战,瓶沙王(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93年在位)治下村镇八万,国土大增。
编辑推荐
《世界通史(珍藏本)(套装共6册)》讲述了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