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9-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张庚,郭汉城 页数:全三册 字数:8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内容概要
本书所述,始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止于鸦片战争前后,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戏曲剧种、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发展的历程;通过探讨古代戏曲与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总结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工作者提供借鉴.全书共四编:第一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本书版本采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作者简介
张庚(1911~2003),湖南长沙人,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
郭汉城(1917~ ),浙江萧山人,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书籍目录
编写说明修订说明再版说明第一编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歌舞与古优 第二节 角抵戏与参军戏 第二章 戏曲的形成 第一节 从庙会到瓦舍 第二节 宋杂剧与金院本第二编 北杂剧与南戏 (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北杂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北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北杂剧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其作品 第三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节 马致远的作品 第五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第六节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第七节 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第三章 南戏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南戏作品概述 第二节 《白兔记》 第三节 《拜月亭记》 第四节 高则诚的《琵琶记》 第四章 北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北杂剧的音乐 第三节 北杂剧的表演 第四节 北杂剧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南戏的音乐 第六节 南戏的表演 第七节 南戏的舞台美术第三编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昆山腔的产生、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弋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 第一节 昆山腔的作家与作品概述 第二节 汤显祖及其“四梦” 第三节 沈璟及其作品 第四节 李玉的作品 第五节 李渔的戏曲作品与理论 第六节 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节 洪昇及其《长生殿》 第三章 弋阳诸腔作品 第一节 弋阳诸腔作品概述 第二节 《破窑记》 第三节 《金貂记》 第四节 《珍珠记》 第五节 《荔镜记》 第四章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昆山腔的音乐 第三节 昆山腔的表演 第四节 昆山腔的舞台美术 第五节 弋阳诸腔的音乐 第六节 弋阳诸腔的表演艺术 第七节 弋阳诸腔的舞台美术第四编 清代地方戏 (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戏曲)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本时期戏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昆弋诸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清代地方戏作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雷峰塔》 第三节 《黄金印》 第四节 《缀白裘》中的地方戏曲剧本 第五节 楚曲《祭风台》 第三章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艺术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上)——多种戏曲声腔的出现 第三节 清代地方戏的音乐(下)——板式变化结构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上)——多种脚色体制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清代地方戏的表演(下)——综合性表演形式的进一步戏剧化 第六节 清代地方戏的舞台美术 第七节 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综 述 第一节 本时期内戏曲发展的概况 明初至清中叶,即从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叶,我国戏曲艺术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北杂剧渐趋衰落的同时,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起初是南戏各种声腔的并列竞争与交流发展,随后是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的崛起盛行和流布演变。新兴的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戏,继承了南戏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在戏曲演出舞台上,开创了以南曲为主的传奇时代。它们的成就,代表了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这三百五十多年的戏曲发展过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