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钟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邵晓洁  页数:293  

前言

  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考古学不断变换着面孔,考古学原有的“纯洁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学吸引了其他许多学科的注意,考古行当吸引了许多行外的学者,考古越来越像是一支万花筒,忽闪着灿烂缤纷的光彩。为此一些考古学者感到有一种危机感,于是考古学是做什么的这样的话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也有相当多的考古学者为这样的变化喝彩,他们觉得这是学科进步的必然趋势。静静地一想,考古学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关注考古的学者乃至民众更多了,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不必为着维护旧有的纯洁性去呼号什么,应当庆幸一番才是。应当承认传统考古学的局限,也应当承认考古学者的局限。各学科的介入,其实是丰富了考古学的内涵,延展了研究领域。包罗万象的考古学资料,一个考古学者能解释清楚的能有多少?考古学者不必过于自信,其实许多问题不求教于行外学人我们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  随着许多学科介入考古学的,其中就有音乐史学,嫁接的结果就是音乐考古学的出现。又随着音乐考古学的立足,一些老少学者自觉地不自觉地先后就跟进去了,队伍有渐渐壮大之势。有了研究队伍,有了不断成长的人才,就有了一个接一个问世的成果。邵晓洁博士很坚定地成了这队伍中的一员,她即将问世的大作《楚钟研究》就是音乐考古学的一个新成果。

内容概要

  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考古学不断变换着面孔,考古学原有的“纯洁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学吸引了其他许多学科的注意,考古行当吸引了许多行外的学者,考古越来越像是一支万花筒,忽闪着灿烂缤纷的光彩。为此一些考古学者感到有一种危机感,于是考古学是做什么的这样的话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作者简介

  邵晓洁,女,土家族。1976年出生于湖北荆州。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任、(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音律分析).(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组合初探)和《音乐考古学研究方法散议》等论文10余篇;为《中国音乐年鉴》撰写了1998年、2002年及2004-2007年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楚钟的发现与研究第一节 楚钟的发现与分布一、楚钟发现概述(一)宋代的楚钟发现(二)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楚钟发现(三)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楚钟发现(四)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的楚钟发现(五)21世纪以来的楚钟发现二、楚钟分布概览三、从楚钟发现看楚人的尚钟之风第二节 楚钟研究述略一、宋代至清代的楚钟研究——金石学时期以著录和考证铭、纹为主的单项研究二、近代的楚钟研究——历史学时期结合文献记载的二重证据研究三、当代的楚钟研究——考古学时期立足科学发掘实物材料的多角度综合考察(一)楚钟铭辞考释及相关研究(二)楚钟形制、纹饰的专门探讨(三)楚钟的乐律学分析(四)以楚钟为主并兼及楚乐的研究(五)曾侯乙编钟专题研究四、楚钟研究现状透析第二章 楚钟的形制、纹饰及铭文第一节 楚钟的形制特征及其演变一、影响乐器形态的因素二、楚钟的型式划分三、楚钟形制演变的历史分期及其与中原钟的基席关系四、形制演变与音乐音响性能的关系(一)钟体变化(二)钲部变化(三)关于钟枚的作用(四)内壁调音(五)甬部变化五、秦王卑命钟略考第二节 楚钟纹饰及其礼乐象征一、甬钟与钮钟的各部位纹饰及其差别(一)各部位纹饰(二)甬钟与钮钟的纹饰差别二、纹饰母题与风格的时代特征(一)楚公逆编钟的纹饰组合特点(二)纹饰风格及处理手法的时代特征三、楚钟纹饰的功能指向(一)声形合一的装饰特点(二)标记实用功能的侧鼓部纹饰(三)作为象征隐喻符号的楚钟纹饰第三节 楚钟铭文一、有铭楚钟概况二、楚钟铭文的位置与布局(一)西周时期的楚钟铭布局(二)春秋时期的楚钟铭布局(三)战国时期的楚钟铭布局三、铭文内容(一)祈求人之祥瑞(二)记述国之大事(三)标记音律之名四、钟铭字体风格第三章 楚钟的音乐性能研究第一节 部分楚钟编组及实用性的初步分析与确认一、楚公逆编钟的编组分析二、王孙诰钟编组的初步认定三、鄱子成周钟镈的拼合状况四、徐家岭M3钟镈的拼合状况五、篱钟编制的确认(一)关于篱钟编制的争议(二)篱钟编制的初步判定六、擂鼓墩M2编钟实用可能性的探讨七、天星观M2钟实用性能与功能的推断第二节 楚钟音列与调高分析一、楚公逆编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一)音列推定(二)音列布局及调高(三)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性质及其与宋代出土楚公逆钟的关系二、叶县旧县M4编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一)甬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二)钮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三)编镈的音乐性能三、敬事天王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一)音列推定(二)音列布局(三)调高分析四、钟镈的音列与调高分析五、王孙诰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一)音列判断及推定(二)音列布局(三)调高分析六、鄱子成周钟铸的音列推定七、徐家岭M3钟铸的音列分析八、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分析(一)曾侯乙编钟钟铭国别的统计分析(二)曾侯乙编钟各组甬钟的音列布局及其基本特点(三)曾侯乙编钟的调高及其调律的稳定性九、篙钟的音列及相关分析(一)篱钟音乐性能分析小史(二)音列分析(三)首钟加入的音乐内涵与意义(四)调高分析第三节 楚钟音乐性能的历史遗痕一、音域的相对稳定与音列的集约化二、音列集约化的有效手段——双音设置三、楚钟音列、音阶形态的发展与音乐功能的拓展(一)西周时期楚钟的四声结构(二)春秋早中期楚钟的七声齐全(三)春秋晚期楚钟的九声具备(四)战国时期楚钟的12半音四、楚钟音列发展中的两种基本架构(一)以西周时期8件套甬钟的固定音列为基本架构(二)以春秋时期9件套编钟的固定音列为基本架构(三)两种基本音列框架的文化来源五、贯穿始终的核心音列形态六、楚钟调高……第四章 “礼崩乐坏”历史洪流中的楚钟附录

章节摘录

  5.平粮台钟  1979年至1980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平粮台古城址的一批战国、两汉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十六号墓最大。这座墓葬是“甲”字形竖穴木椁墓。墓主为一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器物多放置于椁室东部和棺的南北两侧。其中出土有陶质编钮钟,这些钟烧造火候较低,陶质较差,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仅修复5件。尽管这些钟的总体形制模仿青铜乐钟,但仿制得极为粗糙,如钟体较浑圆;钟枚较大,且每面9枚均匀分布于钟体;由于钟枚数量、大小、分布情况的变化,使这组陶钟均没有隔出钲部、鼓部等。与陶钟同出的还有陶编磬。结合墓中出土的陶九鼎可知,墓主的身份不低。该墓的年代约属战国晚期。  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现了几批重要的楚附庸国的钟,无论是出土这些编钟的墓葬及墓中器物,还是这些编钟本身,都带有十分明显的楚文化因素,因此均被归人楚系钟的范围。6.蔡侯钟②1955年,民工在安徽寿县深沟取土时发现了2件甬钟,随后继续挖掘,取出了30余件大件青铜器。隔日,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工作人员发现此情况并通报上级,由考古人员进行的科学清理发掘工作才得以进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楚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