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德)吉泽尔黑尔·舒伯特 页数:194 译者:尹耀勤
Tag标签:无
前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d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作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实用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烦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与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做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严宝瑜(执笔)余志刚高中甫“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小组2003年6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欣德米特,作曲家,德国。世称“20世纪的巴赫”的欣德米特,以其高超精致的对位技巧和创新的和声体系而享誉世界乐坛。本书以其作为传主,通过第一手材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客观性和可靠性强。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吉泽尔黑尔•舒伯特 译者:尹耀勤 吉泽尔黑尔•舒伯特(Giselher Schubert):1944年出生于柯尼斯堡,先后在波恩、柏林和苏黎世大学攻读音乐学、哲学和社会学。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涉及勋伯格的早期器乐作品。从1973年起任欣德米特全集的主编;从1991年起任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欣德米特研究所的所长。他还是《音乐理论》杂志和库特•维尔全集的编委。
书籍目录
童年和青年时代不断创新新现实派定做的音乐用音乐抗争还有点懂行的成功后的忧郁注释年表对欣德米特的评论作品目录图片来源编者简介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947年和1948—1949年两次欧洲之旅的成功使欣德米特确信,他作为自己作品的介绍者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当苏黎世大学在1949年11月给他提供了音乐学的教学职位时,他回答道:“如果说我的选择只是由我个人的兴趣所决定的话,那么您不久会看到我到达贵校,真诚地接受这个职位。我与欧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就这点而言,苏黎世对我来说是理想的工作地点。”由于这一职位完全符合他的愿望,因此在1951年10月他接受了苏黎世大学的这一职位。欣德米特本来想兼顾苏黎世和纽黑文两地的工作,但在1953年他还是放弃了耶鲁。他把他的音乐会委托给瓦尔特•舒尔特斯(Walter Schuhhess)代理后,便开始积极发挥他的指挥才能。指挥活动不仅影响了他在苏黎世大学的教学,而且显然也妨碍了他的创作,这个事实他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1952年11月17日,格特鲁德•欣德米特在给Schott出版社的信中写道:“这几天,又从柏林(柏林音乐大学)传来‘呼声’,可惜欣德米特必须拒绝。他今年已57岁了,在春天辞掉了耶鲁的工作,他想搞两年创作。”这期间的音乐活动耗掉了他的时间,以致于他从那时起就很少能连续两个月不问断地进行创作。1953年,他迁到日内瓦湖畔的住所中,完全放弃在苏黎世的教学活动,但活动仍没有停息,而是将重点转移到指挥上。欣德米特在1953—1963年不只是在所有的欧洲音乐中心如柏林(柏林爱乐乐团)、伦敦或维也纳(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还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活动,并做广泛的巡回演出,到达过南美(1954年)和日本(1956年,带领维也纳爱乐乐团)。自1959年——1962年,他每年去一次美国。欣德米特更喜欢指挥定期举行的交响音乐会,而尽量避免出于热闹的应酬(如1953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开幕由他指挥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或为“音乐节观众”(Festwochenpublikum)演奏。只有当他愿意展示与自己有关的作曲家的作品时才露面,如他1961年10月献给弗朗茨•李斯特(Flanz Liszt)的协奏曲。除了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菲斯》、米约和奥涅格的小作品以及他自己的歌剧外,欣德米特不指挥别的歌剧,这只是因为没有得到机会。他特别喜欢威尔第的歌剧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欣德米特一方面避开只有他自己作品的音乐会,另一方面也很少指挥一场完全没有自己作品的音乐会,且有相对固定的节目顺序,一般带一个短小的交响乐或序曲,然后是他自己的作品,最终以19世纪的代表性作品结束。如果说要从无数作品中选出欣德米特的至爱,那么肯定是莫扎特的作品。他60岁生日时,维里•施雷克送他莫扎特全集作为生日礼物,他自己却认为不值。同样,他也积极地投入雷格尔(Reger)作品的演出活动,通过大量的修饰改编使雷格尔的第一百首诗篇歌得以演出。欣德米特从其他作曲家的创作中只挑选出个别极有价值的作品,例如巴赫的C大调和b小调套曲、贝多芬为弦乐队创作的《大赋格》、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凯鲁比尼(Cherubini)的序曲、李斯特的交响诗《奥尔菲斯》、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舒伯特的第七(九)交响曲、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和胡戈•沃尔夫(Hugo Wolff)的《意大利小夜曲》。就20世纪而言。他关注的只是巴托克、布拉黑尔(Blacher)、贝尔格(室内协奏曲)、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哈特曼(Hartmann)、海勒(Heiller)、奥涅格、米约、彼得拉西(Petrassi)、勋伯格(室内交响曲Op.9)、施雷克、斯特拉文斯基和韦伯恩(交响曲Op.21)等人的作品。一部欣德米特反来复去研究的,同时又使他感到矛盾和讨厌的作品是勋伯格的歌剧《摩西与亚伦》。欣德米特在他的音乐会中几乎完全排除了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以及法国印象派的作品,也就是那些统治着音乐会的、他年轻时作为法兰克福的首席小提琴手演出过的那些作品。
编辑推荐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实用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