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09-01 出版社:赵农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赵农 编 页数:202
内容概要
《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中国重点美术学院系列教材·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使读者对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发展脉络有着明晰的认识,提高设计文化修养,培养艺术设计的鉴赏能力,扩展艺术设计思路,起到复古鼎新的启蒙作用。
作者简介
赵农,1987年7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1 第一节石与玉,2 一、地球/2 二、村落/2 三、砾石/3 1.打磨加工技术/3 2.制形/3 四、石器/3 1.石器的出现/3 2.石器的应用/4 3.磨制技术/4 4.石器的类型/4 ①石斧/4 ②石刀/4 ③石锄/4 ④石镰/4 五、玉器/4 知识链接:玉与石的区别/5 第二节土与火/5 一、陶器/5 1.从无到有/5 2.功能/6 3.器形/6 4.规模与分工/6 二、陶轮/6 三、陶器的形制/7 知识链接:陶器的造型与功能/7 四、彩陶/8 第三节针与布/8 一、骨针/8 二、蚕桑/9 知识链接:女嫘养蚕/9 三、纺轮/10 四、编织/10 五、饰物/10 知识链接:新石器时期的饰物/10 第四节耜与刀/11 一、农具/11 1.耒/11 2.耒耜/11 二、箭器/12 知识链接:设计和制作箭器的意义/12 三、刀矛 四、贝币 知识链接:贝壳与贝币/13 第五节筑与居/14 一、建筑 1.建筑样式/14 2.物质材料/14 3.文化选择/14 二、村落/15 第六节炎与黄/15 一、神话/15 知识链接:“神茶”“郁垒”/16 二、造字 三、龙凤 1.龙 知识链接:早期文献里的“龙”与“凤” 2.凤 思考练习题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19 第一节 地与天/20 一、大禹治水/20 二、制度/21 三、历法/21 四、龟卜/21 五、青铜/23 第二节戈与钺/24 一、戈/24 二、钺/24 三、矛/25 四、戟/25 五、殳/25 六、弓箭/25 七、剑/25 第三节食与礼/26 一、饮食器/26 1.食器/26 2.酒器/27 二、礼器/27 三、玉器/28 四、乐器/29 1.石磬/30 2.铜钟/30 3.铜鼓/30 4.编钟/30 知识链接:钟的演化/30 5.陶埙与竹篪/30 6.排箫和笙、竽/30 第四节车与饰l38 一、车辆/30 1.轮子/30 2.道路/31 3.桥梁/31 4.车的造型/31 ④舆/31 ②轮/31 ③辕/31 5.战车/32 6.民用车/32 二、丝麻/32 三、服饰/33 1.身份/33 2.样式/33 3.色彩/33 第五节铲与币/34 一、农具/34 1.镢/34 2.铲/34 知识链接:钱的演变/34 3.型/34 4.镰/35 5.锄/35 6.斧和锛/35 7.刀和削/35 二、货币/35 1.海贝/35 2.仿贝/35 3.金属货币/35 4.货币单位/35 5.商业贸易/35 第六节室与城/36 一、室邑/36 1.方位/36 2.室/36 3.邑/36 二、城池/36 知识链接:商代的城市/37 三、窑场/37 1.制陶种类/37 2.陶范/37 3.陶器造型/37 4.高岭土/37 5.窑炉结构/38 四、安阳/38 1.宫室/38 2.小邑/38 3.方国都邑/38 五、沣镐/38 1.宫室建筑与夯土台基/39 2.陶瓦/39 3.排水、通风和采光/39 4.立柱、横梁和斗拱/39 六、园苑/39 1.灵台/39 2.灵沼/39 思考练习题/40 ……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41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设计/61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79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设计 第七章五代两宋时期的设计 第八章辽金西夏元时期的设计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设计 第十章现代时期的设计 结论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最先被驯养的动物应该是狗,而同时被驯养的还有牛、羊、马、猪等动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形象已与野猪有了很大的差别。 动物的骨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新的工具材料。骨头有着不同的硬度、大小,长短、粗细,可以被充分利用制成不同的器具,如骨针。 动物骨头表面是一种硬质的材料,经过耐心打磨,可以制成纤细的骨针。而骨针中的针孔,由于石器时期的钻孔技术水平,已经不成问题。有骨针,必然有线。如果有了绳子的搓制经验,线的出现也就不会成为问题,只要将制绳子的材料换成兽皮上的柔软兽毛即可。毛线戎麻线的搓制、线绳的产生会为服饰的形成提供保证。 有了毛线和骨针就可以轻易地将两块或若干块兽皮连缀在一起,完全按照人的身高来缝制,以适应人的社会生活需要。缝制的兽皮衣饰,成为原始先民御寒防晒的衣袍,同时因衣袍的制式不同,往往也会成为不同部落的标志。 骨针对衣裳的装饰作用也有着特殊意义,衣饰中的功能也会增加,形成部落性标志的花饰也会出现。因而服饰文化的出现,不仅仅是御寒防晒的衣袍功能。 更重要的是骨针技术的运用,对于人手指功能的具体开发,有重要的进化意义。由于石器时期人们长期捕获和采集的劳动,手一直是作为一种重体力的强度劳作工具被利用,而骨针的出现,使人类手指的灵活性上有了明显提高的可能,从而促进脑智力的发育和提高。 骨针的出现,还有可能出现一些职业分工的变化,一部分年老的女性会从事缝制劳作,青壮年女性从事制陶业,而男性会专心从事农耕或狩猎。这是一个社会分工合作的进步契机。有时,一个小小的设计发明,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处改变,而导致全面的变化。 二、蚕桑 中国原始先民对蚕桑的认识和驯养知识,是缘于农耕定居生活的结果。 蚕丝的产生本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从野生到家养的过程,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这种发现得力于定居的平稳生活,导致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启发。 桑树本是一种野生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桑叶受到了野生蚕虫的吞蚀。但是奇妙的是蚕将桑叶作为了主食,却在衍生中吐丝做茧,化虫为蛾,而其生丝绵软柔韧。野蚕本是桑树的害虫,原始先民发现了蚕丝的纤维质,开始了将野生桑蚕驯化家养的过程,并通过对蚕丝漂洗纺织,获得了一种奇异的丝织物品,由此中国社会踏上了一个文明社会的进步历程。 其实养蚕是部落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蚕丝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在于改变了茹毛饮血、衣不遮体的荒蛮生活方式,以及兽皮加工服饰的简陋。而纺丝成绢,纺线织布,使丝绸成为一种新的材料,缝制出了衣裳,满足人身体舒适的需要。相传黄帝时已经“垂衣裳”,即改变了以前穿皮毛裙袍时的习惯,出现了制形宽大的上衣下裳。由此,亦因丝绸的发达,使后来的中国大地有了“锦绣中华”的美誉。 由此,种桑成为中国农耕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桑树、桑林、桑田,也成为一种社会财富。沧海变桑田,成为人们改造自然的心愿,亦是一种历史岁月的流逝,给中华民族以深切的感触。
编辑推荐
《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中国重点美术学院系列教材•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设计简史》使读者对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发展脉络有着明晰的认识,提高设计文化修养,培养艺术设计的鉴赏能力,扩展艺术设计思路,起到复古鼎新的启蒙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