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李松、 邵大箴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09出版) 作者:李松 著 页数:4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关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李松先生是我国当代颇有建树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之一,其研究涉及夏商周美术、中国雕塑史、现代中国画研究等多个领域。他治学踏实严谨,注重从不同学术领域的开拓者那里学习专业知识、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来,丰富了其美术史研究视角和方法。在做美术史研究的同时,他身兼重要刊物的主编,在古与今的各种不同领域里穿梭往还,面对纷繁芜杂的艺术现象与艺术问题做出思考,判断与分析。他做个案研究,注重将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文化圈、文化背景与艺术家个人的纵向活动相结合,把握画家创作道路发展的脉络,找出其在美术发展上的定位,对重点画家的个案研究更注重对其所涉及的画家集群的研究,把握其间的多种内在联系,为当代美术史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对大型百科辞书、美术全集类、美术史类的编写,更使其建立了宏观的史学视野,增强了其对于美术史研究中的“小”问题的洞察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李松卷)》精选李松先生数十年来撰写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内容包括中国画的世纪发展、地域流派的画家集群,新世纪的绘画变革、个案研究、民间优秀艺术成果、美术馆的建设及出版对艺术的促进等方面,体现了其理论与美术史学研究的治学思想与美术史观。其著述文章对我国美术史学科的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松,原名李松涛,1932年1月生于天津杨柳青。195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原任《美术》《中国美术》两刊物副主编、主编,编审。炎黄艺术馆副馆长。曾担任《中国美术史》夏商周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雕塑分支主编、第2版美术学科副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卷主编、《齐白石全集》第7、9两卷主编等。现为《中华大典·艺术典》副主编。著有《20世纪画家研究丛书·李可染》、《李家山水》、《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世界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卷、《中国青铜器》等。
书籍目录
总序 自序 一世纪回望 中国画发展一世纪 20世纪的人物画 20世纪前期的湖社与京津地区画家 忧患奋争的现代里程 大起大落 峰回路转 朝向波峰涌动 城市变革推动绘画变革 水墨画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 二辐射交融 辐射交融互补 立足浙江走出浙江 吞吐大荒 雄风北来 西北风又起 三追源溯流 中国艺术的深厚底蕴 理论的勇气 论吴、黄同异 诗亦是画画亦是书 论“合作” 四个案研究 齐白石晚年的绘画 山水画转型一例 论李家山水 大壮之美 画家学人郭味蕖 生活之路 不可替代的历史真实 作为美术史家的王朝闻 韧性的开拓 美术史论家王逊 五民族民间 大草原上空的神鹰 偏师借重年连宣 谈贺友直的连环画创作《朝阳沟》 令人生敬的伟构 王树村和《中国年画史》 六展览出版 画以馆重馆以画重 圆世纪之梦 跨世纪的美术出版工程 军功章的一半 学术成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工笔画家不断从古代传统绘画遗存中吸收营养,也从对日本画的参照中发现这种古老的绘画样式中包含着可以借用的现代艺术因素。藏族画家仁真朗加、尼玛泽仁等人借鉴佛教艺术唐卡的绘画技法,创作了史诗画《岭·格萨尔王》和许多反映现实题材内容的画幅;蒙古族画家思沁兼用重彩和水墨创作了《蒙古秘史》中历史人物的肖像组画;冯远的巨帧《屈赋辞意》和《赢改称帝》,赋予白描以前所未有的分量和力度;何家英创作了《十九秋》《酸葡萄》《秋冥》《桑露》等一系列表现知识型少女类型的工笔人物作品,在形象塑造、用笔、敷色上,准确地把握住雅与俗的结合与区分之分寸感,形成独具面貌的艺术风格。 新文人画是一个不很确切的概念,作者也是不很确定的画家群,其主要成员是南京地区的一些中青年画家,而参加其展览活动的地域范围则宽广得多。但也有些更具文人气质的画家不在这个圈子之内。新文人画从明清文人画和民间绘画中寻找借鉴。他们的作品重情趣、重书卷气,或以仙佛禅道为题材,追求一种娴雅的、超脱的、哲理性或诗化的表现,在细腻的情感抒发中拓宽着审美领域。但也有些玩世不恭、放浪形骸,或颓废、或偏于色情表现的作品,每引起社会的批评,认为是一种畸形的艺术现象。 具有前卫特色的现代水墨、彩墨人物画,作者为京津、江浙、广州等地区的一些中青年画家。他们在创作中以对传统和现代生活的不同切入点,追求表现性,致力于现代构成、抽象化、符号化的实验。其未来意义引起部分中青年评论家和报刊的关注,在90年代中期曾多次配合展览举行学术研讨活动。 198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美展,在创作取向上显示了与已往的同类美展明星的不同。一大批新人涌入画坛,创作心态比较自由,风格样式多样。获金质奖的人物画作品邢庆仁《玫瑰色回忆》表现革命题材时由于缺少早先同类作品那种英雄色彩而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它反映了一种“革命历史的失落感和现代流派的失落感”混合的情绪。这届美展重要的人物画作品还有方增先《母亲》、李弗莘《海角》、王玉珏《冉冉》、周京新《扬州八怪》、施大畏《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等。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李松卷》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关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