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陈洙龙 编 页数:3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画为心意,论为心声。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更要师古人的“师造化”之心。这只有认真地、不断地读书,犹须先读古人的画论。 临摹、写生、创作,师古人、师造化,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断地临摹、不断地读画论、不断地对景写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挥毫、不断地创新,从而达变而入化、新而又新之境,只有“新”才是有生命的,否则必不能生、必不能存,这是千古不易的习画之道。 明人王世贞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这“一变”、“一变”、“又一变”,就是变出了“新”的章法、“新”的笔法、“新”的墨法、“新”的意韵、“新”的面貌。若不是那“一变”、“一变”、又“一变”,山水画至今仍是一貌,那也就没有唐画、宋画、元画、明画、清画之别,至今仍是一顾恺之而已,这些画也就只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貌的怪画了。 所以,画画,就必须读书,多读书,读书明理。不读书,不知理,不知古,不知今,这些画也就不可能知将来,就只能是一个人云亦云、人画亦画的复制者,一庸庸书工、画工而已,而书画家读书,一是要无书不读,读、破万卷书,二是先读急用的书,奏学以致用之效。 余20世纪60年代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习画数十年来,受师诲数年而启蒙,步上了正确又严格的习画之道,兴高而彩烈。然而,正如古人所云:“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自离师门后,虽仍不离师导,主要的还是自己苦苦地画画、读书、读画论。幸而尚有老师、前辈们不断地正确指导,又尊师所训,有些章节是背诵若烂,使渐而深悟以明画法、画理、画论、画史之发而展之之道。 还是20世纪60年代,学友李文然先生借给我一本贺天健先生著的《学画过程自述》,读后受到极大的启发,接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又是王伯敏先生编的《黄宾虹画语录》不离手。后又买到了石涛的《画谱》,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黄宾虹、邓实先生编的《美术丛书》等等,到20世纪的80年代初,沈子丞先生编的《历代论画名著汇编》,这些书给了我比较系统地、广泛地读画论的机会,那个时期,想得到这样的画论著作是很难的。确实,我是越读越感到古人的伟大,更是读懂了要师古人,不仅要临摹古人的画,更要师古人“画师造化”之心,只有全面地“师古人”,才是真正的“师古人”。 临摹古画,确是习画的必须和必经之道。然而,师古人,决不只是临摹古人画迹而已,而是要师古人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师法造化之心、之言、之理、之论、之史。只有这样,才不会当古代前哲之“奴隶”,也不会当现世瞎涂乱抹之“蟊贼”。 知言、知法、知理、知论、知规、知律、知古人之心,然后下笔,方能别出心裁不违矩。 《山水画语录类选》,就是余习画几十年的亲身甘苦之体会,予初学山水画者提供一简捷的知言、知法、知理、知论、知规、知律、知古人之心的途径。 当然,自以为也还可供专家引经据典时的翻阅之便。 本尚欲再编人现代大师们极其绝妙的画语、画论,但因恐“版权”之争,只得忍痛舍之。惜乎哀哉!
作者简介
陈洙龙,原名珠龙,温州大学教授,曾担任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温州大学艺术系主任、温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浙江美学会理事,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
出版画集有《陈洙龙嚼集》、《陈洙龙作品选集》,《陈洙龙国画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树木类 第一节 杂树 第二节 松柏 第三节 梧柳 第四节 四时第二章 山石类 第一节 画石 第二节 画山 第三节 远山 第四节 四时 第五节 三远第三章 云水类 第一节 云霞烟霭 第二节 风水雨雪 第三节 四时第四章 景物类第五章 笔墨类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用笔 第三节 用墨 第四节 皴擦染 第五节 用点 第六节 用色 第七节 用水第六章 布局类第七章 师法类 第一节 师法论 第二节 师古人 第三节 师造化第八章 神意类第九章 画诀类第十章 理论类 第一节 画理 第二节 六法 第三节 气韵 第四节 画评 第五节 题跋印章 第六节 论画诗 第七节 功用第十一章 人品类第十二章 作者简介类 第一节 周朝 第二节 汉朝 第三节 六朝 第四节 唐朝 第五节 宋朝 第六节 元朝 第七节 明朝 第八节 清朝 第九节 20世纪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树木类 第一节 杂树 梁·元帝 《山水松石格》 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条,便同文字,或离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 巨松沁水,喷之蔚荣,裒茂林之幽趣,剖杂草之芳情。 唐·王维 《山水诀》 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 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 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近树唯宜拔迸。 唐·王维 《山水论》 丈山尺树……远树无枝……楼台树塞……树看顶…… ……有路处则林木……水断处则烟树……林密处则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 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 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 ……树头不得一般,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 五代·荆浩 《山水诀》 凡描枝柯、苇草……运笔使巧,……苍林、老树,运笔宜拙。虽巧不离乎形,固拙亦存乎质。远则宜轻,近则宜重,浓墨莫可复用,淡墨必教重提。 宋·李成 《山水诀》 发树枝,左长右短……左右林麓,铺陈不可太繁,繁则堆塞不舒。 藤蔓依缠古木,窠丛簇扎山头。 木要交叉,挺干四时枯茂。迅风拔木…… 烟林之木亦宜疏,密则繁絮。……峻岭枯槎,也宜少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