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2-1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刘晓路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走进大师》系列之《东山魁夷》篇。 进入大师生活,探知大师心灵的秘密,了解大师一生的方方面面。 齐白石的恬淡,波洛克的张狂;亚当斯的严谨,达利的天马行空,凡·高的贫穷潦倒,毕加索的富有充实;康定斯基的冷静,米罗的热烈……大师的性格即大师的风格,大师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境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师的精神和创作状态。 这套书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走进大师,让你了解大师的喜怒哀乐,不仅揣测他的生活,还揣测他的形象,直接从他那个时代的风景、街道、酒吧、舞台、生活道具等各个方面挖掘他心灵深处的东西。
书籍目录
序引言1 流传无常的生存标志2 追求自然之路3 人和自然4 传统和现代5 写实与抽象6 水墨画的邂逅7 与风景的对话8 自然和我9 水墨画的世界东山魁夷年表后记彩色图版
章节摘录
书摘 我想今后更深入我的水墨画世界。这是一条无尽头的道路,但是我没有舍弃色彩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在沉醉于水墨时,不可思议的是我更强烈地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将感觉和精神的世界与色彩和水墨对比,似乎不能简单地切割,但我仍然认为水墨画具有的深远的精神世界比色彩更遥远深奥。因此,对感觉性色彩的喜爱,肯定终生会不断诱惑作为画学生、探求者的我。 1978年5月,有两个东方画家在黄山写生时意外相遇了。一个是中国的李可染,一个是日本的东山魁夷。这件事的发生纯属偶然,却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实际上它是2O世纪后期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风景画家的“峰会”,东山的游记中记载了这什事,足见它给东山留下的印象。自古有“黄山天下无”、“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选择”(不是人为而是命运)黄山作为“峰会”的场所,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可染(19O7—1989)和东山分别是2O世纪中国和日本最重要的风景画家。虽然严格地说,可染应该是山水画家,但是他们完全是同时代人,分别丁5O年代初完成了各自的风格。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写生竟然都是采用水墨的形式。l983年1O月可染在日本举办个展期间拜访了东山的住宅,同年l2月东山访问中国时在可染的寓所访问过可染,曾向可染问“笔墨”。这三次会见,对于可染来说也许仅仅是·次外国著名艺术家的普通访问,但对于东山来说,观看可染的水墨山水是一次重要的体验。(图14) 东山早在1943年就到中国写生旅行,以后中日两国经历了不平常的年代,直到:1976年,他才第二次来到中国。从此,他频频出访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在1976年4月底开始的中国之行中,’他下榻于北京饭店,发生了一件对东山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在以后追述道: 我从北京饭店的窗口眺望故宫,万丛新绿映衬着 红墙黄瓦,情不自禁地写起生来。 本来,按照我的习惯是应当用颜料来作彩色画的,何况展现在眼前的,又正是由红、黄、绿构成的色彩富丽的风景。可是,我突然感到一种冲动,一种想要把这明快娇嫩的绿阴和金光四射的琉璃屋脊全部用墨表达出来的渴望!于是,我漫长的画家生涯中第一幅水墨写生,就这样诞生了。从那以后,在中国各地旅行时的写生,我几乎都是用墨。最后到了桂林,在沿漓江而下的船上,我着迷似的一1:7气画了好几张水墨写生。这时,我甚至感觉到,要表现这里的风景,竟然是惟有墨才能胜任。(图15—21)……书摘1 2 追求自然之路 我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小石一样。 准确地说,我,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被生存,被作为日本画家,被作为风景画家。这种外力应称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东山魁夷 外表上看,东山魁夷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他自幼身材瘦小,深沉寡言,只有面对他的画、他的文,才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他的心灵深处有隐忧。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恼。懂事起,忧恻的眼睛就映入惨淡的人生:自幼病魔缠身,兄弟早亡,父亲破产,艺术上的不顺,战争的摧残。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他那不见于外表的内心深处翻滚着漩涡。 不知他怎样从悲惨的命运中抓住生命之光?他没有倒下,像日本的男性一样坚忍不拔。“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这句肯定一切的名言,无形中构成他的精神根基,继而发展为精神支柱。凭借这一支柱,他立于岛国的风景中。 轮船滑入平静的海面。群岛为绿树遮蔽,一块块田地呈急倾的斜面从海滨延续到山上。小村的住家星星点点,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真是群青和翠绿的世界!”我想。“多么可爱、优雅、舒适的天地啊!” 那是1935年秋天的事。终止了二年间的旅居欧洲,我从拿波里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航海后漂进了濑户内海,感到日本的风景是那样的可贵。 天空晴朗,海水蔚蓝。然而,它们不是地中海的钴蓝、普鲁士蓝,而是白群青、绿青这些日本画颜料的色感。遮蔽花岗岩质小岛的茂密松树,就像厚厚地抹上一层绿青。空气在爽朗中保持着湿润和甘甜,充满着醉人的安逸和亲昵。 在这美丽的风景中,我品赏到回归日本的充实感、怀念和喜悦,感到心满意足,恨不得全身投入它的怀抱。然而,也许在那个时候,我还不具有感受日本风景特有的微妙表情的眼睛。 对本质的日本美感钟情倾心,还是以后的事。 “终于回到日本了!”一个船员与我搭话。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真令人陶醉!”我说道。 “不,不,什么陶醉?对我们来说,这里是魔鬼般的海呀!看起来海面平静,其实海底潮流急,海峡多,航行到这里,我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 在似乎平静的海底,果真卷着剧烈的漩涡吗?“现在船到什么地方啦?” “盐饱群岛。”他答道。 在盐饱群岛的柜石岛,我的祖先曾世代生活。这里的岛屿,自古就是濑户内海的海运中心。岛上的豪族保持着强大的水军,从平安时代起就在历史上频频登场,还不时成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的倭寇。即使到了江户时代,造船业、航海业发达了,人们依然以海为舞台。 1935年秋,东山从大西洋彼岸回国。船在大洋上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滑入濑户内海的怀抱。寂静的海面,水波不兴,群岛为绿树遮蔽,片片田畦,从海滩延展到山上,形成急倾的斜坡,散落的茅草农舍融入油绿之中。“真是绿的世界啊!”这个黑格尔的信徒不由动情感叹道:“多么优雅宜人的天然合!”天蓝,海蓝,但不是地中海的钴蓝或普鲁士蓝,而是石青、石绿这一日本画颜料的色感。花岗岩质的小岛掩映于繁茂的松林下,像在白纸上浓抹上一笔笔石绿。空气爽朗,湿润而带清甜。东山第一次感到日本的风景竟是如此之美。他放弃了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职,长年累月步入荒无人烟的北国高原,凝神倾听着天色、山姿、草木、昆虫、碎石的呼吸。 1937年,远东被战争推入罪孽的火海,东山来到被称为“八岳之美”的青森高原。这里似乎远离战争的阴霾,纯净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一年之中,他去同一场所达十数次之多,以极微妙的“感发之心和契合之情”凝视着熟识的一草一木随季节变化的千姿百态: 严冬早应过去,高原上的春天却姗姗来迟。赤岳、权现岳被遍身的残雪弄得支离破碎,只有落叶松林萌发出黄褐色的芽。寒风吹过,忽见一根经年的茅草在颤抖——真是不可思议:漫长的暴风雪季节,粗壮的松枝都被折断,纤弱的草茎居然还傲然挺立。 春天来了,万物萌新,胭脂红、藤黄、粉绿、翠绿、银泥、金箔,汇成彩色的交响乐。开着白花的小梨树中,昆虫开始弦乐的合奏,黄莺和布谷鸟进行高低音二重唱。杜鹃花红遍山野,野蔷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雾流,雨降,夏日融融。莽莽原野,群马奔腾。又一场骤雨,撕破天幕的闪电,震撼大地的雷鸣。雨后初霁,彩虹飞架绿原。 蓟茎舒展,松虫草开花。高空湛蓝,飘过透体的白色薄抄。落叶松的深褐色中,跳出白桦林的柠檬黄,灰白的芒穗飘向远方。 灰云密布,雪花纷扬。皑皑的银色世界突现出松林的漆黑。雪泥上交错着鸟爪、兔迹。一阵朔风,松林打着寒战,雪扮沙沙而下。 又是春天了,又见那根小草。下雪时,雪花从它的根部渐渐堆积,它傲然挺立,最后被埋于雪中;融雪时,草尖慢慢钻出,叶片弹掉雪粒,终于又呼吸到新年的空气。 画家感动于小草,钦佩这一“弱女子”逆命运的坚忍精神。草芥尚且如此,何况乎人!上述境界构成了东山的早期代表作《高原春夏秋冬四乐章》,在1940年第二回日本画院展览上获奖。 但,东山的作品还不像以后那样有深度。眼高手低,是优点,也是缺点。心仿佛已与自然融合,甚至不是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其理,遗憾的是仍不能将感觉温柔细腻地画出。仅仅是眼高手低吗?不,似乎还有另外更深层的原因。 战争,人类的罪恶,不仅毁灭人,而且摧残艺术。但只有体验过战争,才会更深切地感到生存、自然、艺术是多么美好哇! 东山似乎忘记了战争,但战争并没有忘记他。 这时候,他甚至并不知道战争已接近尾声。法西斯意大利、纳粹德国已相继覆灭,日军也从浩瀚的太平洋节节败退,盟军从亚洲大陆、太平洋上一层层缩小了对日本这一战争最后策源地的包围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战争已引向日本本土,美军的轰炸机在岛国的城市、港湾上绽开了一朵朵人工之花。日本还想苟延着绝望的战争,东山也被从清静的荒原拉回到硝烟弥漫的尘世,扔掉画夹,换上一件“老虎皮”,每日在熊本市操练,提防美军的登陆。 某一天操练完毕,东山随队穿过城市废墟踏上归途,脚下踩着被炸碎的瓦砾,身披破烂的衬衫,满身汗垢。他机械地走着,忽然感到一种战栗,因为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光辉的生命图象: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程大利 艺术大师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灯盏。请想一想,如果没有莫扎特,没有肖邦,没有八大,没有齐白石……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多么暗淡。 其实,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真挚甚至偏执的热爱。同时,他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时会有独到的感受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热爱艺术,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大师是属于时代的,大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大师们的作品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精神历程是密切相关的。出生于意大利北方城市利沃诺的莫迪利阿尼整日吃不饱肚子,疾病缠身,画出的人也是眼神忧郁,一脸病容,如果通过现代电脑特技让画上的人动起来也一定是迟缓无力;而毕加索是个精力充沛的加泰隆人,成长于斗牛士的故乡西班牙马拉加,他声称画笔是战斗的武器,他一生都在用画笔在画布上拆解这个世界,男人、女人、风景、动物都变成了一块块结实难看的几何体向观众砸过来,就像一头头狂奔而来的公牛。毕加索也经历过短暂的蓝色时期,那是他初闯巴黎失败,回到巴塞罗那老家的一段精神失落期。画中的人物生活贫困、造型细长、色调忧伤。但他再闯巴黎成功,一个画商一次买走了他一车画,他的作品中一扫深重的蓝色,进入玫瑰色时期。而可怜的莫迪利阿尼跳楼而死时只有36岁,酗酒、吸毒,被肺病折磨得气息奄奄,但如果他能幸运地渡过难关,一生不再为生活而发愁并且像毕加索一样活到93岁,他的作品又该是什么样子呢?谁也说不好,说不定他就不画画了。 或许真正的大师是不屈服于生活的,命运打不倒他。他们可以沉醉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用直觉的力量作画。夏加尔是俄国出生的犹太人,一生颠沛流离。他想像力极其丰富,善于抒情,被誉为“爱的魔术师”和“梦的诗人”。他常说自己的艺术是“心理的写实”,即不是把艺术作为解释外部世界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表现内部世界的工具。让我们看看夏加尔的作品:《生日》中那经典的回头一吻也许有超凡脱俗的宗教色彩,但那床单分明是俄罗斯民族美丽的民间工艺,夏加尔小时候也许就用着这样的床单,这东西在他头脑中的印象太深,他脱离不了这种生活的印记;《我和我的农舍》不是一个情节,而是一种梦想,但房舍、教堂、持锄归来的农夫和门口守望的主妇,还有挤奶的姑娘,无一不是夏加尔俄罗斯生活的回忆。生活在异乡,更加思念故乡的生活。生活中的大师和生活中的常人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齐白石的恬淡,波洛克的张狂;亚当斯的严谨,达利的天马行空;凡·高的贫穷潦倒,毕加索的富有充实;康定斯基的冷静,米罗的热烈……大师的性格即大师的风格,大师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境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师的精神和创作状态。 这套书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走进大师,让你了解大师的喜怒哀乐,不仅揣测他的生活,还揣测他的形象,直接从他那个时代的风景、街道、酒吧、舞台、生活道具等各个方面挖掘他心灵深处的东西。 这套书会带给您一些有意味的启示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