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美术史话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徐佩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德国美术史话》用历史的长线串联起一幅幅精美珍贵的图画,再现灿烂辉煌的美术史,带你走近艺术家的人生历程,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辛,以及他们画幅中所表现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历史人物变化所隐藏的悲欢故事。

作者简介

徐沛君,1971年2月出生于江苏铜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学系硕士。师从刘晓路先生学习外国美术史论,已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模仿的误区》,《中国画步入现代的几个障碍》等。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序一远古时代的杰作——史前美术一瞥二十字架下的艺术景观——中世纪美术  1.加洛林文艺复兴  2.奥托王朝美术  3.罗马式美术  4.哥特式美术三继承传统与追求真实——15世纪过渡型的画家群  1.洛赫纳  2.“圣维洛尼卡画家”和“法兰克大师”  3.维茨  4.顺高尔  5.帕赫尔  6.沃尔格穆特四寻找回来的人性天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三颗灿烂的巨星  2.多瑙河画派  3.南方画风的追随者  4.几位“给石头灌注生命”的大师  5.文艺复兴的余晖五华丽与精致的乐章——17世纪末至18世纪建筑和绘画艺术   1.“凝固的音乐”——巴洛克-罗可可建筑   2.新古典主义绘画六 自由灵魂的寻梦之旅——19世纪浪漫美术   1.早期浪漫主义绘画   2.拿撒勒派七 悲欢人间的忠实歌者——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1.早期现实主义绘画   2.杜塞尔多夫画派   3.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门采尔……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1    月之势,让救世主显得光芒万丈。在云层隔断的下方是人间,这里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比较大,也更清晰。这里有各教派的领袖、神职人员和一般百姓。他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向空中仰头张望。在这里丢勒画了他的许多熟人,如左侧那个面色温和、手拿帽子的是慈善院院长兰达威尔,院长身边是他的父亲以及女婿和母亲等。画的最下面画了辽阔的大地,在右下角丢勒画了他自己和一张桌子,这本是意大利画家的独特的签名方式,丢勒把它引进了自己的画幅。这幅画构图庄重大方,在色彩的运用上,丢勒充分吸收了威尼斯画派的成就,笔触流畅洒脱,色彩鲜艳绚丽,给人以光彩夺目之感。丢勒曾自豪地说,在300年后,他的油画仍将同刚画出来时一样色彩鲜艳。现在看来,他没有言过其辞。    丢勒最著名的油画是他1526年创作的《四使徒》(图25)。《四使徒》以两扇屏风的形式绘出了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四位圣徒。这两扇屏风原打算放置在一个祭台的两侧,但这个祭台的主体画却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动笔。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约翰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也是《启示录》的作者;彼得原名西门,住在加利利海西北,靠打渔为生;保罗一开始以耶稣为敌,后来被耶稣感化后收作门徒;马可的原名也叫约翰,父亲早亡,因马可的母亲叫马利亚,所以他被称作“马利亚家的约翰”。马可早年经商,后来受到彼得的感化而成为耶稣的信徒。在这两扇狭长的屏风上,左边身穿红衣的年轻人是约翰,他手持一本《圣经》,显得博学多才、温文尔雅。他身后的那个手持钥匙的长者是彼得,这两个人代表仁爱;右边那位穿浅色长袍、眼睛圆睁的人是保罗,他一手捧《圣经》,一手紧握宝剑,随时准备同邪恶奋战。保罗身后是脸色苍白的马可,他生有团团柔软的连腮胡须,正用追随的目光望保罗,似乎要同他一道配合作战,这两个人象征着正义。画面构图紧凑充实,形体塑造结实,色彩凝重而又鲜艳,在狭窄的画幅里,四位圣徒的身躯顶天立地,显得高大而有气魄。在画幅的下端,有丢勒请纽伦堡著名书法家约翰·涅德尔费尔书写的一大段长长的文字,大意是:“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愿世间所有的执政者时刻戒备,不要把世间的无知妄说当作至理名言,因为上帝从不把自己说过的话增减一个字。为此,我希望大家聆听这四位至真至善的使者——彼得、约翰、保罗、马可的劝告。”接下来还有《马可福音》中几段关于揭露伪预言家和假传教士异端邪说的文字。画家的用意很明显:他要借绘画来表达自己谴责邪恶,关心祖国命运的愿望。在当时,德国只有从希伯莱文翻译过来的拉丁文《圣经》,而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拉丁文,只好听任教会委派的牧师作为《圣经》的解释者,这些牧师凭着他们对《圣经》的解释权,在传经布道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任意解释教义,这样,《圣经》就成了教会愚弄百姓、谋取金钱的工具。……书摘2     这幅画描绘了德国19世纪70年代典型的轧钢厂车间。画面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面的冷色区域,描绘了车间顶棚纵横交错的机器构架和车间外寒冷的、灰蒙蒙的空气。另一部分是画面下部有工人活动的车间,这部分被处理成暖色。车间里机轮滚滚,烟雾迷漫,工人们在纵横交错的机器空隙中穿梭奔走,相互配合着工作。门采尔抓住了把烧红软化的铁块送入轧钢机的这个典型环节来突出画面中心的一组工人。一个工人刚把灼热耀眼的铁块用小车推向前,另几名工人马上紧张地行动起来,用铁钳努力将铁块送入机内,铁钳碰到热铁上,进发出明亮的火花。这组工人只能见其背影或侧影,但坚实的造型显示了力量之美,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画面左边,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工人正吃力地拖着装有铁块的小车。他后面是一群刚刚换下班的工人,这群工人正在用力擦洗着身上的污垢。画面右方,在轧钢机后面的小角落里,是一群在短暂的工间休息时间里吃饭的人们。一块铁皮挡住了对面轧钢机里进过来的碎屑火花,却挡不住四处迷漫的烟尘和机器隆隆的轰鸣声,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们有的在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有的在仰脖喝水,一个年轻女子可能是来送饭的,此刻她正在收拾餐具。还有一位疲惫的中年工人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画面的其它部分仍旧是人头攒动,工人们上上下下忙个不停。这幅画的构图初看有些凌乱,细节描绘也过于繁杂,但这正是门采尔忠于现实的创作信念的体现。在这里,画家没有采用任何“高明”的手段来处理画面,他只是画了常人所见的劳动场面。这幅画之所以真实,还在于它一方面如实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升腾景象,讴歌了产业工人的劳动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劳资矛盾,寄予了画家对贫穷辛劳工人生活的深切同情。在这幅画里,门采尔还含蓄地揭示了新的觉悟思想正在产业工人中蕴育,这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味道。    为了完成这幅画,  门采尔前后进行了长达3年的准备工作。1872年,他亲自到西里西亚工业区体验生活,深入柏林铸铁厂的一线车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门采尔从早到晚站在呼呼转动的车轮皮带和炽热的铁块之间飞快地画速写。为了体现人物气质的真实,他专门请工人作模特。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场面使门采尔十分震动。他后来回忆说:  “……在这里我一直处于危险之中,仿佛随时都会被轧钢的机器吞进去……这个现代技术的百科全书到处是可取的画题……”。在这样的激情涌动下,  门采尔于1875年完成了《轧钢工厂》。作品展出后引起轰动,随即被柏林国家绘画陈列馆收藏。    门采尔对包含有众多人物的大场面的非凡表现能力还体现在他的晚期作品《花园宴会》中。这幅画作于1893年,  当时门采尔的声誉已达到顶峰,因而许多上流社会的人士都以能在宴会上邀请到门采尔出席为荣,  《花园宴会》可能就是画家对自己参加的某次宴会的真实记录。画面上某一贵族正在自家花园里大宴宾客,宴会即将结束,欢乐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一些老爷处理得十分生动自如。可以想见,倘若作者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速写能力及记忆能力是很难完成这样一幅宏幅巨作的。画面的另一精彩之处是外光处理。从画面来看,宴会结束的时间大约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树丛照下来,惬意得令人昏昏欲睡。画面里所有的描绘对象,包括人物、摆设及其在阳光下的投影,都很透明,显示了画家对室外光线的出色把握能力。    门采尔的这幅画再现了腓特烈大帝时期社会上层人物豪饮奢宴的生活,此画的成功使他赢来了更多的订件。    除了版画、油画之外,门采尔在素描方面的成就也被世人称道。门釆尔从小就对素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从13岁开始画素描,几乎每天都坚持练习写生。他一生大约积累了7000张素描和8000张速写稿。这些作品虽大都是创作草图,但都非常生动,有的素描、速写稿还具有独立审美价值。门采尔喜欢用扁铅笔来画速写,线条粗犷流畅,能准确地捕捉对象的动态,这些作品虽在短时间内一挥而就,但都能作到解剖准确,造型严谨。门釆尔作品中那些纷繁庞杂的场面和精致入微的细节描绘,正是建立在他卓越的素描与速写能力之上的。    门采尔这位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进的画家在晚年获得了极大的荣誉。1885年,70岁的他荣任柏林大学名誉校长,同年,他的家乡又授予他为布莱斯劳市荣誉公民。1886年,彼得堡美术学院聘其为荣誉院士,1895年,他又获得了柏林荣誉公民的称号。门采尔同丟勒、荷尔拜因一样,让德意志绘画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荣誉,但可惜的是,他的许多珍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疯狂的炮火中被毁。    4.三位乡村抒情歌手    当门采尔奔波在嘈杂轰鸣的工厂车间挥汗如雨地画那些工业题材的速写时,另有3位画家正在德国宁静的乡村里浅吟低唱。他们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回避厂当代城市生活和政治事件,而以朴实的现实主义笔法充满深情地描绘厂恬静的农家生活、美丽的乡村景色,其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乡上气息。这3位画家是莱布尔、托马和乌德。    莱布尔    威廉·莱布尔(Wilhelm Leib)1844年出生于科隆,他的父亲是位音乐家。1864到1869年间,莱布尔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学生时代的莱布尔已经表现出不凡的绘画才能,当时在他的同学中就有一批追随者。莱布尔性格倔强,对美术学院的学院派教学思想强烈不满,他早年最崇拜的艺术家是荷兰的伦勃朗。莱布尔早期的作品大多为肖像画,如《父亲肖像》、《海顿夫人》等,这些作品常以暗色作背景,然后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突出人物面部,这种作画方法显然是受了伦勃朗的影响。    1869年,莱布尔在第一届慕尼黑国际画展上认识了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同时对库尔贝的参展作品《石工》大为赞叹。而库尔贝这位现实主义艺术的旗手在看了莱布尔的参展作品后,也称他为“德国当代最优秀的画家”。可能是由于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库尔贝的推荐,莱布尔得到了画商的一笔赞助资金,于1869年去巴黎观光学习了半年多。当时巴黎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莱布尔接触到了不少新思想。此间,他还同库尔贝、印象主义画家马奈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巴黎期间,他创作了《巴黎老妇》、《轻佻女郎》等作品并参加了沙龙的展出,《轻佻女郎》还获得了一枚奖章,于是莱布尔本人也赢得了“当代荷尔拜因”的美誉。    普法战争爆发后,莱布尔返回了慕尼黑,此时,他的画风完全转向了现实主义。1871年他创造了肖像《农妇》。这幅小型头像以黑色为背景,细节刻画精到,十分鲜明地揭示了一位德国农村少妇的性格特征,体现了莱布尔坚持的“在一种统一色调的光线效果下描绘自然本质”的创作原则。此后不久,莱布尔成了德国南部现实主义画派的领袖,  另外一些青年画家如卡尔·舒赫、威廉·特吕布纳等迅速团结在莱布尔周围,远在法兰克福的汉斯·托马也与莱布尔保持了联系。莱布尔在这个团体中主要传播法国艺术思想,库尔贝一直被他们视作楷模。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                                                                刘小路    早在2500年以前,伟大的孔子就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时代的四海是指中国,今天我们理解的四海则指全世界。人类自古就互相交往,尤其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撞和交流,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今天,有人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1996年在哈佛大学讲演时,我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    十几年前,我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的责任编辑,对中外美术的研究和出版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就想编一套中外美术史话。到美国和日本讲学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美术馆前排起长队,更深切感到美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外美术史话,不就等于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吗?我国已经出版过一些中外美术史著作,却还没有一套分国的美术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随着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日益增加。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套丛书的重要意义更不言而喻,而选题的设想也逐步形成了。    非常幸运,这个盛世修史的选题设想得到国内最权威的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经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胡建斌先生协商,很快得到社长郜宗远、总编辑刘玉山、副总编辑程大利先生亲切关心和鼎力支持,这个选题终于决定下来。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正与荣宝斋、连环画出版社等国家最高的美术出版机构联合组成中国美术出版的第一大集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所以,这套丛书同时荣幸地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重点项目。    我们计划先编10本外国的美术史话,每本大约12万字、100幅图片。图片全部是彩色随文插图,便于大家阅读,并且在20世纪内出齐。这10本是:希腊罗马美术史话、意大利美术史话、法国美术史话、德国美术史话、英国美术史话、俄罗斯美术史话、美国美术史话、日本美术史话、印度美术史话、现代美术史话。条件成熟后,还想再编两河美术史话、埃及美术史话、非洲美术史话、拉丁美洲美术史话……等等。这样,外国美术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这些国家的美术,实际上我国国民并非完全陌生,许多年轻人甚至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字、作品和事迹。但是,要想把该国美术发展从头到尾理清楚却绝非朝夕之功。而且,西方的美术史往往是按照原始、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等时代顺序编写,各国的独自发展脉络反而不太清晰。所以,编写分国美术史实有必要。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外国美术史应该由外国人来写,中国人写的外国美术史行吗?其实,外国人也会碰上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同样是本国人写外国美术史。他们也许对本国美术是权威,但对于本国以外美术的研究未必就比中国学者高。我到国外的深切感受之一就是:中国学者的水平绝不亚于国外学者,尤其是在对第三国的研究领域。我的一些同学在美国留学西方美术后曾深有感触地私下对我说:“美国教授固然对欧洲美术有其见多识广的长处,然而我终于认识到他们研究的深刻性并没有超过我的硕士导师吴甲丰先生,遗憾的是吴先生却是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才去过一次荷兰。”我亦有同感。在读研究生时,我也受过吴先生的教诲。他虽去世有年,但他的修养和文采使我记忆犹新。    外国美术史话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相应国家美术研究的学者,懂得相应国家的语言,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且具有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或工作的经历。有的还长期旅居国外,甚至做过驻外文化参赞。记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曾有一个口号,叫作“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那么,外国美术史话编写的口号就是“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书”。因是史话,我们力求文字优美,通俗易懂,写法大致统一,而又保持个人风格。    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希望。所以,这套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大学生朋友。但我们期待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所有的朋友都适用。我们希望:它将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厚礼。    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1998年12月12日

编辑推荐

《德国美术史话》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国美术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遇到过这么次的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