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元)吴亮 著 刘成荣 注
Tag标签:无
前言
一、关于忍文化 忍,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十分信奉的处事原则之一。上至国家,下至小民,无一没有过隐忍的经历。忍的普遍性、深刻性、悠久性,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典籍记载中得到印证。或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崇尚隐忍的国家,忍已经深植其中,成为这个古老民族深厚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历代都拥有数目可观的信众。尽管大家可能天天都在践行隐忍,然而对于什么是忍、为什么忍、忍什么、如何忍等问题,很多人却未必了然于心。 什么是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忍,能也。能者,熊属。能兽坚中,故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日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日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音。忍之义亦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其为能一也。仁义本无二事。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从忍的本义来看,包含两个部分:一为敢于行的能干,如所谓的忍人、忍者、残忍等,都是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情,然多为负面;二为敢于止的能耐,如所谓的隐忍、避让、谦退等,指那些可以做但却没有去做的行为,它们多为正面。 《左传》文公元年:“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日:‘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杜预解释说:“能忍行不义。”这是属于前者的“能干”的忍。 《史记·周本纪》云:“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日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日:‘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这是属于后者的“能止”的忍。 虽然忍的上述两个部分特征,都是人所难为,但从大众的接受心态来看,后者才是他们所认可的,并被视为有涵养的行为。后世通常所谓的隐忍的文化,也都是从这个层面展开。尽管在有些人看来,后者的谦让之中,实在也隐含着压抑人性的负面成分。不过,这两种看似相同的人性压抑,一指向善,一指向恶,其间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为什么忍?我们说忍可以指向善,因为忍是以退为进,先失而后得。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压制和约束,看似是退让、逃避因而显得消极,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达到更大、更高的利好。孔子说的话“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作为上述隐忍行为之有效性的最佳注脚。所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忍何尝不是明智的处事之道呢?事实上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从这样的功利比较中,去认同、接受甚至推扬忍的文化的。忍的利好一言难尽,最坏不过是吃点儿眼前亏,除此之外,似乎无一处不好。周文王忍了商纣王的美里之困,最后能三分天下有其二;韩信忍了市中恶少的胯下之辱,最后列土封侯;张良忍了桥上老人的拾履之辱,随后得到辅佐帝王的奇书。即便是宋代名将狄青忍了酒席之上一介书生的辱骂,最后也让自己的名声更显。忍的回报实在是惊人!当然忍的行为和结果,未必如影随形般地发生,有些是现报的,如张良;有些时候两者相隔时间却很长,如韩信。但无论如何,个体最后的成功,无疑都是前者类似行为不断积累的结果。正所谓“种下善因,结下善果”。而这果子最后能够有多大,就看个体平时用功如何投入多少了。总体上看,两者呈正比关系。 忍什么?忍虽然可以走向善,但也并非必然。换句话说,忍也是有选择的,即对应该忍的东西予以隐忍,的确能够收获好的回报;如果丧失原则的无条件的忍,其结果只能是误人误己。对一些无关痛痒的生活琐事应该忍,对一些人身上的无关大碍的小节应该忍,对一些个人的无伤大雅的性格爱好应该忍,对一些个人利益有所刻损的小细节应该忍。总之,除非是涉及大的原则标准问题,都应该是在可忍之列。或者我们应该追问说,哪些是不能忍的。孔子很看不惯鲁国贵族季氏僭越天子之礼,于是很气愤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孟子作了如下的比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孔子最看重等级规范,孟子最看重仁义道德。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在意的东西,都有自己能够接受的做人底线,如果没有被人冒犯突破,理论上就都可以忍受。当然,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意的东西很多,他能接受的底线自然很浅,这样的人只能是小忍者;而那些在意的东西很少的人,他的接受底线必然也很深,这样的人才能忍受很多东西,因为能忍人所不能忍,所以最后往往能够成就大事,他们才是大忍者。 怎么忍?也就是忍的方式方法的问题。恰如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武侠江湖,各门各派都有自家的独门秘笈一样,忍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忍毕竟还是人的处事行为,所以也有相同之处。大略来说,忍就是克制自己,宽待别人,用吴亮的话说,也就是“宽、恕”二字,换成技术来操作,无非是所谓的不应对、不回应,所谓的逃离现场、突出重围等等。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只能是奏效于一时,因为当事人通常是为了要忍而选择了上述的行为,内心却没有完全认同自己的隐忍,所以事后往往会常思报复,或者是积蓄已久而最终爆发。正如袁采所说的“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这样的忍,效果并不大。真正的有效的忍,应该是能够视忍为常,即武林高手走险途如履平地一般,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君子无人不可”。当然如果到了这样的境界,忍就脱离了技术而臻于仁的艺术了。所以如何忍,最终还是决定于个体对于忍的接受,也就是回到了“忍是什么”的问题。 不过从历代流传的隐忍故事中来看,很多人对于忍的认识是很狭隘的。他们通常将忍视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获利之道,当做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取巧,当做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蛰伏,当做是“人生事不如意常十九”的宿命。这样的忍,虽然能够让个体得利,但却未免太过功利,而功利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危机,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 二、关于《忍经》 因为忍的重要性,所以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对于隐忍的推行。一些相关的名人言论、故事都会被特别标榜出来予以颂扬,并作为成功的案例供后人借鉴参考。 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留侯论》) 前人虽然总结了不少隐忍的成功例子,但是却还没有出现过专门编撰成书的,如果有的话,元人吴亮的《忍经》当属首创。吴亮自序落款为“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时间为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因为是第一部,所以特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因为是草创期的成果,所以也难免粗疏。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忍经》(永乐大典本),一卷,元吴亮撰。亮,字明卿,钱塘人。前有冯寅序,称吴君精于经术吏事,至元癸巳解海运元幕之任,雅淡自居,于纂述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会集群书中格言大训,以为一编。所采皆习见之书,盖姑以见意云尔。”(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杂家类存目八《忍经》,一卷)从现存的版本来看,冯寅的序文已经失传,但保留了吴亮的自序。从《提要》的上述简要描述来看,两序颇多重复处,或者冯寅序与吴亮序原本就是一篇,现已不得而知了。 《忍经》收录了自先秦至宋代173条有关隐忍的故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很长,颇有通史的气魄。能够让读者展卷之间,纵览历史上的忍者面貌。该书除了提供给后人一本比较完整的隐忍故事读本之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还在于作者对于“忍”的不同凡俗的见解。正是这种出色而超脱的见解,使得“忍”可以由俚俗而近于经典,使得“忍”可以由操作的技术而进为人生的修养。吴亮一则说“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再则说“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三则说“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由宽、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岂小补哉”。忍是一种人生修养,而不仅仅是一种处事手段,这应该是作者最值得我们肯定的见解。 然而几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几万字的篇幅,必然使得全书空疏阔大,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总体来看,该书具体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一是体例不纯。作者在序言中说:“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日《忍经》。”全书总体上是按此标准进行的,但是在选文中也出现了不少溢出经史之外的内容。比如佛经、道教善书,以及世俗的谚语等。还有一些内容出处不明,可见作者的取材并不严谨。 二是编辑不齐。全书共收录了详简不一的故事和言论共计173条,但作者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显得比较混乱。开篇的部分,仅列原文;至汉代部分,从曹参的“细过掩匿”条开始,才每篇辅以小标题;但到了后半部分,从“谢罪敦睦”条往下直到“袁氏世范”条,又仅列诸人的言论事迹,而省去小标题,与开篇部分的格式类似;从“处家贵宽容”条之后,各篇又重新配以小标题;从“王龙舒劝诫”条之后直到最后,又是言论事迹单行了。 三是时间混乱。吴亮总体上是按照年代的顺序叙述的,但在具体行文中,往往出现年代颠倒的例子。比如汉代的陈重厕身宋人之间,而宋代的张全翁反而杂于汉人之列。即便是一个人的事件,也并非前后相随,而被分散在前后数处,最典型的就是对宋代名相韩琦的言事的处理。此外,各朝代的事件分配不均,略远而详近,宋代收录最多,有七十余条。 四是剪裁不严。《忍经》的内容不少是出自经史典籍,但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或者是其他目的,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往往有所改窜。有些内容还能大意不变,但有些内容因为作者的削减而难以卒读,滞碍不通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在列举了杜牧的《遣兴》诗之后,甚至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论语:“此皆切于事理,为世大法,非空言也。” 然而《忍经》毕竟是此类题材中的第一部,该书出现上述的问题,不过是我们后人的事后苛求,也是出于理想的求全责备的善意。自来古人著述时间很长,即便起始有标准,之后也未必能贯彻不变,《忍经》的成书大体也是如此。书中出现的诸如体例不纯等情况,很可能是因为时间过长所致。毕竟上下几千年,以一人之力去搜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关于作者吴亮 吴亮的生平事迹现在已无从考证。从他的自序以及冯寅的序中,我们也仅能知道如下一点点信息,诸如“吴君精于经术吏事,至元癸巳解海运元幕之任,雅淡自居”,“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古杭蟾心吴亮自序”等等。之后一些书籍也有零星的记录,但都未能提供新的细节。如明代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云:“吴亮《忍书》一卷,字明卿,号蟾心,杭州人。” 清末杭州人丁丙在编辑出版该书的时候,也曾论及作者的身份,但同样苦于资料不足,只能付诸阙如。他在该书最后说: 光绪戊子夏五,得此于上海郁泰丰家,谨案:《四库全书总 目》:《忍经》一卷,元吴亮撰。亮字明卿,钱塘人。前有冯寅序, 称吴君精于经术吏事,至元癸巳解海运元幕之任,雅淡自居。于 纂述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己,惟一“忍”字。会集群书 中格言大训,以为一编云云。 当时馆臣录自《永乐大典》中,未尝见刻本也。此卷前虽缺冯 寅一序,而后有明正统二十四年郑季文重整字迹,其为明卿初刻 无疑。又有陆廷灿印,陆字扶照,嘉定人,康熙间官福建崇安知 县,尝著《艺菊谱》。是书为吾乡先达遗著,元刻明题,又经国初名 人收藏,岂不重可宝哉!乙未夏五丁丙识于求己轩。 近见明耐庵居士沈节甫汇刻《由醇录》中列《忍经》一卷,有 明卿自序而冯序仍缺。节甫更辑《忍书续编》三卷附其后,又得 《劝百忍箴考注》四卷,乃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所著,上竺前堂芳 林释觉澄考注,惜缺第一卷,无从考许氏始末。上竺前堂,知为三 竺之一,又与吾杭有系耳。记此俟考,丙再笔。 孟子曾经对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是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不过很多时候,这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后人在读先秦典籍的时候,往往生出很多的感慨,诸如老子、庄子、屈原等在今人看来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却没能留下清晰的足迹。这些人生前何等冷落,而身后又有着怎样的尊荣,其间的巨大反差让人嘘唏不已。不过世间事,不如愿者本多,身名俱泰者毕竟是少数,吴亮还算幸运,他留下了一部《忍经》。 四、关于本书评注 《忍经》虽然出现在元代,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流传。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清人在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仍然将其归人到“存目”类。从其刊刻的情况来看,也可以得到印证。元代的时候初刻,明代的《永乐大典》中有收录,清代人虽有翻刻,但较之初刻已经遗漏了不少内容。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前人对该书的整理也不多,与之相关的书目存世很少,有影响的更是稀见。值得一提的是,稍后刊出的元代许名奎的《劝忍百箴》(大约为1310年),大体是受吴亮的影响,而后来居上。该书有僧人释觉澄考注四卷传世,而吴亮的《忍经》的此类考注则阙如。 现在坊间也流传了不少出版社的本子,但错漏颇多,难以卒读。体例上也多是翻译为主,间或有注释,但评论之例尚无。本书以《丛书集成续编》所录的“钱塘丁氏嘉惠堂重刊元本”为底本,该本据丁丙的跋称应为元版初刻,并参照了《四库存目》所录的“南京图书馆藏明正统十年刻本”,对全文进行了校对,力求保持该书的原貌。文中所做注释,力求简练通俗,并尽量交代原文出处,以便读者查对。全书共有173条,各条内容详略悬殊,本书仅对其中一些有清晰题目标识的段落予以评析,对那些仅片言只语、标识不明的条目,则作一总评。各篇所做评论,大体以问题为中心,一事一议,随文展开,试图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不过初衷与期望总是难得吻合,因为时间仓促,且兼个人才学所限,上述工作中肯定有很多疏漏之处,若能得各位方家惠正,则幸莫大焉! 刘成荣 2013年3月
内容概要
前人虽然总结了不少隐忍的成功例子,但是却还没有出现过专门编撰成书的,如果有的话,元人吴亮的《忍经》当属首创。吴亮自序落款为“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时间为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因为是第一部,所以特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因为是草创期的成果,所以也难免粗疏。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元)吴亮 注释解说词:刘成荣
书籍目录
自 序细过掩匿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圯上取履 出胯下尿寒灰诬金诬祷羹污朝衣 认牛认马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唾面自干 五世同居 九世同居 置怨结欢 鞍坏不加罪万事之中,忍字为上盘碎,色不少吝 不忍按逊以自免 盛德所容 含垢匿瑕 未尝见喜怒语侵不恨 释盗遗布 愍寒架桥 射牛无怪 代钱不言 认豕不争 鼓琴不问 唯得忠恕 益见忠直 酒流满路不形于言 未尝峻折非毁反己 辞和气平 委曲弥缝诋短逊谢 直为受之 服公有量 宽大有量 呵辱自隐 容物不校 德量过人众服公量 还居不追直持烛燃须物成毁有时数骂如不闻 佯为不闻 骂殊自若 为同列斥 不发人过器量过人 动心忍性 受之未尝形色与物无竞忤逆不怒潜卷授之俾之自新末尝按黜一吏小过不怿拔藩益地 兄弟讼田,至于失欢将忿忍过片时,心便清凉忿争损身,忿讼损财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无疾言剧色子孙数世同居愿得金带 恕可成德公诚有德 所持一心 人服雅量 终不自明 户曹长者 逾年后杖 终不自辩 自择所安 称为善士 得金不认 一言齑粉 无入不自得不若无愧而死未尝含怒谢罪敦睦 处家贵宽容忧患当明理顺受同居相处贵宽亲戚不可失欢待婢仆当宽恕事贵能忍耐王龙舒劝诫《忍经》跋
章节摘录
尿寒灰 韩安国为梁内史①,坐法在狱中②,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日:“寒灰亦有燃否③?”田甲日:“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刺史,狱吏田甲惊走。安国日:“若走,九族诛之④;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日:“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⑤?”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⑥。 【注释】 ①韩安国:西汉著名政治家。自幼博览群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与 学问家,后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为麾下得力谋士。他帮助梁 孝王和汉政权化解了几次危机,深得汉景帝的信任。武帝时,进入 汉王朝中央政权的核心圈子。韩安国根据国家现状,提倡与匈奴 和亲,使汉王朝北方多年无战事。元朔二年(前127),韩安国病 死。此事详见《汉书·韩安国传》。梁:梁国,为汉高帝五年(前 202)梁孝王刘武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的西汉封国,都城睢阳(今 河南商丘),辖地相当于今商丘帚及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国曾经是 西汉最强大的诸侯国。内史:官名。 ②坐法:触犯法律。在狱中:羁押在监狱里面。 ③寒灰:冷灰。亦:也。 ④九族:一种说法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⑤汝:你。 ⑥亭尉:《汉书·百官公卿表》谓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 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 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对田甲说:“你不知道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灭它。”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九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赦免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了,你何不用小便浇灭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过,还让他做了一个亭尉的小官。 【评析】 田甲在狱中侮辱韩安国的时候,肯定不会料到眼前的囚徒,还会有东山再起之日。于是在韩安国的死灰复燃的暗示下,他才会发出那么狂妄的叫嚣之辞。田甲是典型的小人,做的是落井下石的卑鄙之事。然而这个小人田甲又很幸运,他碰到了一个仁人君子。韩安国“以德报怨”的大度之举,使得田甲的小丑行径最后演化成一场仁者的颂歌。《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对话:“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常情来说,能够放过对手不计前嫌已属不易,韩安国还让这个昔日仇人做了小官,却让我们内心愤愤难平。如果田甲真是人品很差的话,赦免固然能彰显韩安国的仁厚,而封官无论如何都涉嫌乱法违纪。可能的情况或者在于,故事只是为了要突出韩安国的大度之忍,所以特意安排了田甲不堪的故事。符合逻辑的解释或者是,田甲虽然不是君子,但却不见得没有才干,所以韩安国选用了他。以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论,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臣…… P22-23
编辑推荐
前人虽然总结了不少隐忍的成功例子,但是却还没有出现过专门编撰成书的,如果有的话,元人吴亮的《忍经》当属首创。吴亮自序落款为“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时间为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因为是第一部,所以特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因为是草创期的成果,所以也难免粗疏。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