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袁泉 著
Tag标签:无
前言
青春的文治武功 余世存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生于1882年12月18日。他6岁入塾读书,13岁中秀才,15岁入湖南时务学堂。这个年轻人的道路几乎一帆风顺。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被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巡抚聘任,但他并没有在成功的道路上忘乎所以。他没有拒绝跟敏感分子如老资格的革命家黄兴联系。也就是说,他没有被社会精英地位所异化,而是对国家社会大道念兹在兹。他没有像大多数海归那样言必称海外,而是总结上几代人的经验,可以说他做的返本开新工作,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915年,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称帝。此时,无论革命家孙中山、黄兴,还是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都没有实力反对。年轻的蔡锷孤身犯险,他逃离北京,去云南说动实力派唐继尧们组成护国军,起义讨袁。 蔡锷护卫共和国体的奇功历来为人称道。但在我看来,如果他能够理解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的制衡用心,他就不会跟老师梁启超一样为袁世凯利用。他就不会重蹈孙中山、黄兴他们的覆辙,有名无实,有名望而无实力实权。 固然,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登高一呼,使得护国运动不同于二次革命,出乎意料地顺利。袁世凯众叛亲离,从群望所归的位置跌落。蔡锷称“袁氏诡诈阴险”、“袁氏叛逆”。此后的宣言、文告中列数袁的罪状,斥其为叛逆、“国贼”、“谋杀凶犯”。在袁世凯撤消帝制后,蔡锷通电指出“其狡猾无耻,实堪痛恨”,要大家别轻信袁世凯。这大概是有所觉悟的至痛语。 蔡锷在二次革命期间明确说,一旦袁世凯称皇帝,他就反袁。这种设定使得护国运动即使成功也大打折扣,被侮辱戏弄过一次的共和国体再也没有恢复到孙中山、袁世凯揖让总统时的气象,实力派拥兵自重。但蔡锷已经看不到他的护国运动带来的影响,他的病已是很重了,他自题联说:“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也废弃,宁死也芬芳。” 1916年11月8日,34岁的蔡锷在日本福冈病逝。这个年轻的后生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本书作者袁泉先生系蔡公后人,虽然行文偶有时髦却也极为得体,以学术的严谨心态夹以个人认知,为我们再现了蔡锷先生的伟大功行。蔡锷短暂的一生乃是青春沉潜并发扬蹈厉的一生,他因青春而辉煌。他的一生几乎是我们这个老大文明古国现代新生的隐喻,以青春之理想推动文明,而不幸夭折其中。我们中国文明新生,正需要青春的血泪、生命以献祭。清末民初,这样的青春人祭何止千万,从邹容、陈天华,到林觉民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到蔡锷……正是因为这些青春的呐喊、奋斗,我们中国才摇摇晃晃地把脚步踏入了现代性的门槛。 蔡锷没看到军阀乱政的局面,他走得清白,并成为后来者不可企及的高标。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他的文采风流也每每为人称道。他写过这样的对联:“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他跟朱德也合作过雪山关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他挽黄兴的对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这些都可圈可点。 还有他跟小凤仙的英雄美人故事也流传百年。据说他被袁世凯羁靡在北京时,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去八大胡同排遣,然后在那里遇到了名妓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据说,他逃离北京也是得小凤仙帮助。蔡锷为小凤仙写下对联:“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不信美人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小凤仙为蔡锷写下挽联:“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尽管本书作者考证史实,指出他跟小凤仙之间并无其事,但人们乐意把美人风流加诸松坡先生。 比较起来,在青春夭折的革命者中间,蔡锷的病逝可能是最为人痛惜的。因为他能文能武,他的人格、气象足以经天纬地,只是历史没有给予他太多的机会。但他短暂的一生已经展示出足够的密度、温度、力度,这样的人无论认知、立场和行为如何,都会从风从雨,并影响他人。李宗仁、白崇禧、朱德这些国共名将都出于他的门下,朱德称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为人沉静,态度庄重……”“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 人们称赞蔡锷“是真革命之先觉,乃敢特立而独行”。他确实有湖南人的倔强,并有着今人难以想象的国家社会人格。蒋百里在他死后说:“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他的好友丁怀瑾则用行动来怀念蔡的遗志——功成不居,长揖归田。蔡东渡前,丁任四川富顺县长,闻蔡噩耗即辞官,闭门著书,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负勉励其家人子女,并称道蔡是真正开天辟地的人物。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却打破了此例,不论是友是敌,是新是旧,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 蔡锷英年早逝,让人为其流星般璀璨的一生感怀不已。有人甚至说,若能假以年月,蔡锷定能成为拿破仑所说的那种“为欧人之大敌的”东方兵略家。但这种假设只是历史的假设。我们今天谈论蔡锷,则确实可以理解,一个年轻人一旦发愿举意,是可以在短暂一生里成全自己也改变历史的。 较之先人,袁泉先生也许不幸得多,他一出生就注定了终生残疾,没有进过学校,一切全凭自学。但他在先人事迹的激励、启迪和感召下,居然成为作家。通览本书之后,我才略知他的生活状态。让我尤其感动而惊讶的是,年轻的袁泉先生的言路和思路在我读来毫无扦格之处,行文时有的性情、意气和练达也让我多有会心。我想,虽然年轻,袁泉先生却比一般人多经历了时间的沉潜磨洗,因而能够为我们贡献出这样一本叙述蔡锷先生行迹的大著。 这是一部值得信任的著作,也是一部值得致敬的著作。我把读袁泉先生之书所得以及自己平时思考缕述如上,愿与读者分享。蔡锷先生、袁泉先生都在艰难困苦的情形里成就了自己,他们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他们的青春光彩既给了我们这些庸言庸行者以安慰,也给了我们启迪。 是为序。 2010年12月写于北京
内容概要
《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是由家属撰写的护国将领蔡锷将军的传记。作者袁泉结合从家族长辈得来的回忆,平实地记述了蔡锷将军的辉煌一生,既不是就材料进行考辨的高头讲章,也不是由史料盲目生发的戏说文字,亲情中蕴含着独立思考与见解,同时首次披露了大量珍贵资料,堪称蔡锷传记的权威读本。
口口相传的家族回忆,蔡锷将军的家族谱系,以及大量稀见的图片资料,使《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袁泉,男,1976年生于北京。出生时因医疗事故致残,故未能接受系统教育,在外祖父母教导下进行自学,受外祖父(蔡锷将军长子蔡端先生)影响,爱好阅读和写作,长期致力于研读有关蔡锷将军的史料,发表论文多篇,先后参与影视作品《蔡锷将军》、《编织女工》的创作,并就蔡锷将军事迹及个人成长经历接受了《北京晚报》、《华夏时报》、《三湘都市报》、搜狐网等媒体的专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此情可待》(华龄出版社2005年)等。
书籍目录
青春的文治武功第一章 “军人模范,国民模范”——一个被对手敬仰的将军 铁血良将一代风流 勇为道义献身的护国军神第二章 以狂士、烈士、死士为师 天赋异禀,初承师恩 血的教训第三章 文化巨匠与军人楷模——师徒情深说梁蔡 从“革命”到“反革命” 一起“受骗”? 一出双簧戏第四章 瘦弱的士官生 “中国士官三杰”之谜 “师夷之技”的成果——《军国民篇》 反清还是救国?第五章 广西练兵——夹缝中的考验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驱蔡风潮第六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另类革命家 蔡锷会革命吗? 一夜换新天第七章 30岁的都督 卓越的执政者 是非纷杂说援邻第八章 坚持原则:民国高于“革命” 暗斗 明争 难以捉摸的蔡锷第九章 兵家蔡锷 被国共两军奉为教材的《曾胡治兵语录》 积极求战的《军事计划》第十章 双雄会——蔡锷与袁世凯 是疑忌还是欣赏 道不同不相为谋 双雄互视第十一章 说不尽的小凤仙——兼谈蔡锷出走之谜 解密小凤仙 蔡锷出京真相第十二章 铁血护国——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致命的弧线 振臂护国 护国首功之争第十三章 血战川南 交锋 纳溪保卫战 胜利之光第十四章 枭雄末路——袁世凯的尽头 太极推手 致命的“二陈汤” 洪宪秘闻 护国!护国!第十五章 “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飘然远翥 千古遗训附录 附录1:蔡锷生平简介 附录2:蔡锷相关人物表 附录3:蔡锷家族人员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幸有蔡公做先人
章节摘录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若从星座说,属射手座。射手座的人忠心、爱国、守法、大方而无拘无束、精力充沛,性格上诚实、坦白而值得信任。用这些特点勾勒蔡将军的轮廓,大致不虚。 这个“精力充沛”的农家子弟13岁就考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求学,18岁时立志弃文习武并改名为“锷”,21岁以一介文弱书生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陆士”在日本赫赫有名,以训练方法残忍著称,从这里走出的名将不计其数。身体瘦弱的蔡锷和同样瘦弱的同学蒋方震不但没有被魔鬼训练压垮,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他俩和同学张孝准被并称为“中国土官三杰”。时下的网络名人、畅销书作家萨苏先生对此做过一番精彩的描述,尽管有些夸张,与事实出入不小(本书第四章中有详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蒋、蔡、张三位中国士官生的顽强精神和杰出表现,不仅为疲弱不振的祖国争了光,也得到了日本军界的认可和尊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09年,华夏土地被一片一片地割让、租借出去的时候,正在广西练兵的蔡锷就明确提出:中国要想真正取得独立、自由,重树大国尊严,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入侵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达此目的,就必须普及军事教育,加紧练兵,把中国从怕打仗、打败仗的国家变成敢打仗、打胜仗的国家。而且,蔡锷还锁定了两个假想敌:一个是盘踞在中南半岛、对中国西南虎视眈眈的法国,一个是东面崛起的强邻日本,并为此制订了《越南用兵计划》和《对日作战计划》。事实证明了蔡锷的判断,30年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因战胜日本而重新获得大国地位。所憾蔡将军英年早逝,未见这一幕。若天假以年,给这位壮志铁血的将军延寿几十载,他必将投入那场悲壮的全面抗战,实现他击败外敌的夙愿。而蔡锷若能与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这些早年“陆士”的同学时隔30余载后为了各自的国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相信也将是一段值得玩味的历史吧。 蔡锷身边名家、名流、名将无数,在这些人当中,蔡锷与三个人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文化巨匠梁启超。 风云际会让梁启超和蔡锷成为一对师徒,他们在护国运动中把各自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联手扳倒了袁世凯这座大山,在史上传为一段佳话。 因有这样一位学术上的名师,蔡锷具备了渊深的学养,比之一般武将,在精神气质上更加高贵儒雅。因有这样一位行动上的高足,原本已在政坛被边缘化、只能挥笔摇舌做一策士的梁启超,靠着自己的宣传鼓动,更靠着蔡锷奋不顾身的拼争角力,终于完成了再造民国的盖世奇功,于国于民于己都做出了最好的交代。 梁启超深爱此徒,蔡锷病逝后,他率弟梁启勋,女梁思顺、子梁思成祭奠亡灵时无比悲痛地说:“天不欲使我复有所建树,曷为降罚不于吾躬而于吾徒?……吾松坡乎!吾松坡乎!汝胡忍自洁而不我俱?” 一个是乱世枭雄袁世凯。 一般人都会认为蔡锷和袁世凯是一对政敌,他们最后确实走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那是后话。两人的渊源可追溯到清朝。 梁启超说蔡锷赴日留学前袁世凯曾借给他一千大洋助学,也算是帮过蔡锷一把。袁世凯年长蔡锷23岁,当蔡锷还只是个四处借贷的穷学生时,袁世凯已贵为工部右侍郎。其实,袁世凯并未见到蔡锷,他并不知道这笔钱会落到蔡锷手里(下一章详述此事),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个不知名的湖南后生17年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蔡锷学成归国后,袁世凯欣赏他的见识和才干,便希望笼络帐下,为己所用。两人之间还有一件趣事。1913年10月,蔡锷奉调进京,刚到北京时,他着军服觐见袁世凯,袁世凯送给他一件做工考究的大氅,亲切地说以后见面不必拘礼再着正装,穿这个就可以。第二次在中南海召见蔡锷,袁世凯耍了个心眼,叫上自己的将官们一同见面,而且要求大家都着军装,自己也穿上大元帅服,就这样等着穿便装的蔡锷。这一招曾经用在浙江都督朱瑞身上,身着马褂的朱瑞被着装整肃的袁世凯一通训话,尴尬得汗流浃背。不料,这一次计不得酬,出现在眼前的蔡锷依然是军服、马靴、手套、勋章一样不少。一个回合下来,老袁明白,这个年轻的南方军人极为严谨自持,很难搞定。 袁世凯不但没能征服蔡锷,最终还被他击败。1915年,袁世凯即将称帝时,蔡锷经过一番暗战巧计脱身,从袁世凯眼皮底下消失,回到云南发动起义。老袁得知蔡锷已经脱离自己掌控时顿足长叹:“我一生算计人无数,不想却被人算计!”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所谓的京城名妓小凤仙。 蔡将军和小凤仙的故事是人们的一个兴奋点,根据这段姻缘演绎的小说、戏曲和影视剧不计其数,以至于有人坚定地认为凤仙姑娘就是将军之妻,至少是妾。这是艺术的胜利。不可否认,以蔡将军之文武兼备、清秀俊朗,身边再伴一位倾国倾城的奇女子,实在是理想中的绝配。而蔡锷与小凤仙又确有来往,相信他们互相爱慕,小凤仙因这份爱舍生忘死地把将军护送出京,完成护国大业,岂不是把真、善、美推向了极致? 完美的故事总免不了有臆想的成分,约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事实没有这么理想化,至少小凤仙不是将军之妻,连妾都不是。 那么,小凤仙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她和蔡将军的感情深不深?她究竟有没有帮助蔡将军逃离虎口? 这些人、这些事、这些谜,后面的章节都将一一详述和解析。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或是对传奇感兴趣的人,都将从蔡将军的故事里得到自己想了解的东西。 P4-7
后记
幸有蔡公做先人 我五六岁那年,外公编著的《蔡锷集》出版。我看到书中一张照片,一个男人抱着个小孩。外公说,那孩子就是他,抱着他的人是他的爸爸蔡锷。我太惊奇了,从此就知道外公蔡端和蔡将军的关系。懂事之后渐渐了解蔡将军是个怎样的人物,十几岁时,外公开始给我讲一些将军的故事。外公没有要求我研读将军的历史,这完全是我自己出于好奇。1997年,外公去世,他把毕生积累的史料都留给了我,这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责任。那些已够文物级的古旧史料,它们经历了战火,经历了颠沛,经历了数次政治运动,当我怀着敬畏翻开它们,也就走进了蔡锷将军的世界。 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我,早在出世之前就已注定要与蔡锷将军联在一起;而刚一出生又注定了会终生残疾。我是残疾人,没上过学,一切全凭自学。我深深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里,残疾人不仅属于弱势群体,甚至很可能坎坷一生。这是我的不幸;而出生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族,又是我的幸运。 幸运之一便是曾外公蔡将军用他丰碑式的言行激励着我:不要抱怨客观条件不公,重要的是练好“内功”,把握住自己。蔡将军有言:唯志不立,万事皆休。“志”是什么?是志气。说到底,是精神力量、人格力量。 据我浅薄的理解,我以为蔡公最伟大也最可爱之处,是他身上兼具中西两种文化的特质。他低调、扎实、稳健、谦逊,不浮夸、不张扬、不卖弄、重行动,这是“中”的一面;同时,他又不退缩、敢担当,坦诚而勇敢,有独立精神而不依附权势,讲策略、善权变但决不为一己之私耍阴谋弄诡计,襟怀坦白不存阴暗,可以说有一种骑士风范,这是“西”的一面。兼具这两面,我不知道可否称为现代人格。 纵观蔡将军的生平,只用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乡村少年到国家英雄的转变。其生命虽然短暂,却做出了一般人几辈子都做不出的大事。要说时势造英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时势为什么造就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品质、修为、能力、意愿各不相同。蔡公为国献身、成就伟业固然为人称颂,但更值得景仰的其实是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那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代辛亥元勋和护国先驱。 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蔡公万里间关从北京秘密回到云南发动护国起义。护国起义的另一位策划者、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后来说:“云南并不是没有长官,当时的长官为唐继尧,唐为什么不能起义?唐以现任都督所不敢做的,蔡以前任都督资格去,人心如发狂,立刻做起来了,皆因人格伟大,大家看见后佩服,这并不是临时做到的,要靠平日的修养。他平日能以人格示云南,所以一旦出头,大家放心高兴,随他做去,可以由他初起义时,看出他人格的伟大。” 蔡公之成功,就其个人而言,不在“硬件”,而在“软件”。蔡公逝世后,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立了松社;90年过去,一批热心人士又在策划建立松坡学会/松坡书社,以期将蔡公的道德精神发扬光大。 幸运之二是外公对我的教导。外公告诉我,在这个大千世界上,个人总是渺小的,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多看看周围的事物,多了解世界,这样胸怀自然会宽广。外公是学历史的,于是我也有幸跟着学。 历史是什么?我想,就是一些人做过的一些事。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皆非常人,就像蔡将军。但他们不也是人吗,凭什么就“非常人”了呢?想想无非两点: 一个是有积累。要出名成事当然不能缺少机遇,机遇就是运气。其实每个人的运气大致都差不多,而把握运气的能力却有高下之分。无能的人自己准备得太少,只想靠运气眷顾,那就需要很大的幸运才能达到目的,成功的几率自然很小,就像可怜的中国足球;有本事的人平时积累得多,主要靠自身实力而不是撞大运,所以只要有一点点运气(助力)就能乘势而上,表现出智慧和才能。科林·鲍威尔年轻时一文不名,只是个穷巴巴的打工仔,后来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参联会主席、第一个黑人国务卿,没有平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没有超群的实力,怎么可能走到这一步? 一个是能坚持。暂时的挫折、打击、寂寞、低潮,谁都免不了。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任何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任何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著名导演李安说他刚到美国时四处碰壁,只能打打短工,没事做就在家里坐着发呆,靠老婆养活。他说但凡有日本武士的志节,早就切腹了。要想成大事,就得咬得住牙,坚持得住,别怕讥笑,也别妒人。人生如战场,没有耐心与恒心,打得了胜仗吗? 归根结底,付出比别人多而心态又比别人好,这样的人往往更接近于成功,蔡公便是绝佳的范例。 相比之下,我的幸运远远大干不幸。因为有蔡公这样的先人启迪和感召着我,有外公和许多尊长、亲友教育和帮助着我,使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得到了对蔡公历史研究颇深的董君志先生、吕义国先生、谢正升先生和邓江祁先生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协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挚的谢意!也要感谢出版方,给我这个无学历、无资历、无名气的“三无人员”一次机会——一次不揣浅陋、贻笑大方的机会。 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外公蔡端先生。是的,我看到他正在天堂里微笑。 袁泉 2010年8月20日
编辑推荐
从湘西走来的文弱学子,到名播异域的士官三杰之一;师生,同僚,战友,与梁启超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与小凤仙的传闻,扑朔迷离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打响反袁第一枪后,又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袁泉编著的《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都将一一解答。 蔡锷是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记述与传闻不胜枚举,但也有不少夸张、讹传。本书是由蔡锷将军的后裔亲笔撰写,廓清了传闻中的不实之处,可称将军传记的权威之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