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朱光潜 页数:444 字数:33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谈美·文艺心理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两部美学方面的代表作《谈美》和《文艺心理学》。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朱光潜先生幼年饱读诗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香港大学文学院肄业后,任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曾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丐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1925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等。 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诸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先生将自己的美学思想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他的很多著作是在解放前完成并出版的,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9)、《变态心理学派别》(1930)、《谈美》(1932)、《变态心理学》(1933)、《悲剧心理学》(1933)、《文艺心理学》(1936)、《诗论》(1943)、《谈修养》(1943)、《谈文学》(1946)、《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同时翻译出版了(法)柏地耶《愁思丹和绮瑟》(1930)、(意)克罗齐《美学原理》(1947)等。解放后,朱光潜先生开始钻研马列主义,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探讨一些关键性的美学问题,出版的著作有《西方美学史》上卷(1963)、《西方美学史》下卷(1964)、《谈美书简》(1980)等,并将大量精力放在翻译西方美学论著上,先后将(美)哈拉普《艺术的社会根源》(1951)、(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1954)、(英)萧伯纳《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5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9)第三卷(1981)、(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978)、(德)莱辛《拉奥孔》 (1979)、(意)维柯《新科学》(1986)等著作介绍到中国,为推动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书籍目录
谈美
序(朱自清)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一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附录 关于《谈美》
——复王锐
文艺心理学
序(朱自清)
作者自白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第六章 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 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
第八章 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 自然美与自然丑
——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十章 什么叫做美
第十一章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
——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十二章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
第十四章 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
第十五章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十六章 悲剧的喜感
第十七章 笑与喜剧
附录一 近代实验美学
附录二 简要参考书目
再版附记
附录 论直觉与表现答难
——给梁宗岱先生
编校后记
本卷人名及书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是否懂得希腊文?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这些书他读时是用原文还是用译本?他的剧中情节和史实有哪几点不符?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在埋头于灰封虫咬的向来没有人过问的旧书堆中,寻求他们的所谓“证据”。 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少年偷鹿的谣传是否确实?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竟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当时伦敦有几家戏院?他和这些戏院和同行戏子的关系如何?他死时的遗嘱能否见出他和他的妻子的情感?为了这些问题,学者跑到法庭里翻几百年前的文案,跑到官书局里查几百年前的书籍登记簿,甚至于跑到几座古老的学校去看看墙壁上和板凳上有没有或许是莎士比亚划的简笔姓名。他们如果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是至宝。 这三种功夫合在一块讲,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考据学”。我的讲莎士比亚的教师除了这种考据学以外,自己不做其他的功夫,对于我们学生们也只讲他所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剧本本身,他只让我们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读,能欣赏也好,不能欣赏也好,他是不过问的,像他这一类的学者在中国向来就很多,近来似乎更时髦。许多人是把“研究文学”和“整理国故”当作一回事。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对于这种考据的工作应该发生何种感想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注意到这些问题,就是离开形象本身。但是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例如要了解曹子建的《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他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就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一字一画都有来历,于是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红楼梦》—部书有多少“考证”和“索隐”?它的主人究竟是纳兰成德,是清朝某个皇帝,还是曹雪芹自己?“红学”家大半都忘记艺术生于创造的想象,不必实有其事。考据家的第二种错误在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既然把作品的史实考证出来之后,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进一步去玩味玩味。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就我个人说呢,我是一个饕餮汉,对于这般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是十二分的敬佩和感激,我自己却不肯学他们那样“斯文”,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编辑推荐
《谈美•文艺心理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名人推荐
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回去的。 ——朱自清 朱先生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西融会、古今沟通……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国人之有详赡系统美学专著,朱先生《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开风气之先。 ——钱念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