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张竞琼,曹喆编著 页数:359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物煌煌,仪品穆穆。分别礼数,奠过舆服。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服饰不但用来装饰和保护身体,还要执行礼仪,表达等级身份。一个朝代的开始往往也伴随服饰制度的确立,各朝各代的服饰有着各自的特征,将这个服装发展过程整理清楚,展现出来的就是一部灿烂的中华服饰文明史。
张竞琼、曹喆编著的《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视觉历史)》用精美的古代文物图像和插图串起整个历史,沿着图片的脉络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服饰发展的轨迹,介绍了古代服装的形制、穿着方法与礼仪、服装的纹饰以及各时期人们的妆容,是一本好读好看的中国服饰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张竞琼,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曾主持与参与省部级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有《从一元到二元——中国近代服装史的传承经脉》等论著10余部,获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图书与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曹喆,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博士,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史和服装史。曾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著四本。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衣冠之初
一、史前服饰
二、商代服饰
三、周代服饰
第二讲 幽幽秦汉
一、秦代服饰
二、汉代男服
三、汉代女服
四、汉代服饰实物和残片
第三讲 魏晋风度
一、魏晋南北朝男服
二、魏晋南北朝女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妆饰
四、魏晋南北朝服饰实物和残片
第四讲 大唐丰韵
一、隋代服饰
二、唐代男服
三、唐代女服
四、唐代丝织物
五、五代服饰
六、胡服
第五讲 意境宋服
一、宋代官服
二、宋代男子常服
三、宋代女服
四、宋代女子妆饰
五、宋代童装
第六讲 胡汉融合
一、辽代服饰
二、西夏服饰
三、金代服饰
四、元代服饰
第七讲 市俗明风
一、宫廷与职官服饰
二、民间常服
三、妆容
第八讲 盛清锦绣
一、宫廷与职官服饰
二、民间常服
三、服饰品
四、妆容
第九讲 民国摩登
一、中式传统服饰
二、西式摩登服饰
三、中西合璧服饰
四、妆容
第十讲 新的气象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服饰
二、“文革”前后服饰
三、改革开放初期服饰
四、妆容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忽必烈戴银鼠暖帽,穿白衣。银鼠暖帽、银鼠袍和银鼠比肩的搭配是十一种帝王大朝会质孙冬服之一。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很多细密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质孙服在元代是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赐质孙服,多以显示对臣僚的宠爱。质孙服的形制分为两类:一是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褶”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方摆结构的直身袍;二是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这些辫线袍与辫线袄之类在腰线以下有密集的襞积。 蒙古妇女所戴的冠帽与汉族女冠相差较大,名为“姑姑冠”,形状类似细长的花瓶,也被称为姑姑、固姑、故故、罟罟等。即以木或竹条作胎,用桦树皮转合缝制而成,下为圆筒形,上为“Y”形,高二尺许。外包饰以红绢、褐锦或帛等。有的上面还插以饰有彩色丝绸的柳枝或银枝。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罟罟冠实物中,直径在9-12厘米之间的罟罟冠占多数。冠体后方有帔幅,缝制在罟罟冠的帽子上,下垂披在肩部,以遮挡风沙。这是蒙元时期蒙古贵族妇女中十分流行的冠饰。鲁不鲁乞《东游记》中称这种姑姑冠为“孛哈”。另《长春真人西游记》、《草木子》等书中,对这种冠的形制均有具体描述。在日常生活中,蒙古妇女也戴头巾。《蒙古秘史》中记载:“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帽兜上,然后再把帽兜牢牢地系在下巴上。”
编辑推荐
《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对于直观与图像的追求,使对于服装较深层面的探讨比较单薄。或者说仅仅说明了一些现象而未就形成原因与演进规律进行分析,这也是“学术”与“普及”的区别之二。《看得见的中国服装史》即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