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董桥 著,黄子平 选编 页数:317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你说香港文学的精华在散文,而散文的精华在董桥。虽说是出自董迷的夸张,却也不无道理。但在董桥自己,早就不在乎写的是“文学”还是非文学,是“散文”还是应景时评,当然更不在乎所写所作是否属于某一区域文学里的精华了。那年,董桥编完了《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作一《楔子》日:“五十年代侨居南洋,晨昏戏耍,着然长大。六十年代负笈台湾,追求窈窕的倩影跟仰慕苍苍的学识一样真切。七十年代作客英国,终于学会看山看雨,识破世间宁静的激情和喧哗的假面,一路受用到八九十年代重回香港,混迹江湖,转眼心顺、目顺、耳顺。…耳顺”自是暗示了年纪,心目耳皆顺我以为具现为笔顺即写作之顺,即从心所欲不在乎。董桥说,“我只在乎我满不满意我笔下的文字”。晨昏戏耍乃是浑然无所觉的“自在”,真切求学则是孜孜然的“自为”,待到以“自己满意”为唯一标准,写作已然晋为上上“自在”之境也。 何谓“自己满意”?可略举一端说之。董桥近年散文中每有直接插入不译的英文文字,有时是人名书名地名,有时是人物口语对话,有时甚至是大段的文。如《莎翁左倾的欲望》一篇,就有两节共八行的英诗赫然列在文中,一径的不给译成中文。很多读者提意见,董桥说我没有办法只能如此,摆在中文文章里英文有英文的味道,译成中文就变调了,失去音乐感了。即使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文字,也要含“英”咀“华”,决不放过同时呈现两种文字之美的可能。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标准,依了内在的标准,方能笔顺无滞阻,写得自由自在。 其实,此时董桥正为每周五日的“应景时评”所苦。“苦的是这个九百字的专栏生长于港闻版和社评底下,生态环境尴尬,明知政人政事趣味不高,没什么好写,却还要我在一片钢筋水泥地上经营小小一幅风景,真是要命j幸好时下书画赝品满街都是,我于是也常在栏里画些假画,做假风景,一下仿八大,一下仿虚谷,一下仿江公,借故避掉闷局不谈。”董迷们往往不太看好这一路数,却未能领略文章的先抑后扬:“纵然是这样的冒牌风雅。趣味似乎还不太低。”——董桥以这样的口吻傲然作结。在我读来,董桥的此类文字,最能见出化“闷局”为“风景”的功力非凡,比起他得心应手的玩物怀旧,更值得细加品味。其中的常用路数,即为“小说笔法”是也。……能把每天九百字的“应景时评”写到这个份上,已经别创一格,雅趣盎然。时事政局只是董桥用来谈天说地的一个“话头”,然后照常东拉西扯,将中西见闻古今掌故融为一体,涉笔成趣。 当然,世人最着重的仍是董桥近年所作“玩物怀人”的篇章。“玩物存志”本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凡事物到面前,只看外一层,便是玩物丧志;能看里一层,便是格物致知”(陆世仪),儒者于此,向有精细纤敏的思辨。文人博学好古,对精美之器“喜而弄之”,情之至者,一往而深。字画。玉器瓷器,木雕竹雕,漆器,美食美器。董桥又格外加上了英伦古籍的收藏,谈版本、装帧、插图、藏书票,谈书店、小作坊、图书馆,还有访书记、作家传记书信与书话,一样的博学好古,一往情深,却比古人视野宏阔,见识不凡。对美好器物的爱好,俯仰流连,摩挲把玩,有“志”存焉。董桥风格的随笔文体,于是乎卓然而立。 文物鉴赏,自是一门学问。董桥的重点却不在专门家的学问,而在处处写“物是人非”的似水流年,世事沧桑。下笔在物,落墨在人。“那样的故事仿佛民国初年微徼褪了色的绢本团扇,我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还沾得到淡淡一缕幽香,惘然中不无几分忭然。”沾溉了前朝余绪,董桥一再自称“老派文人”或“文化遗民”,每每萦怀于文物的得失聚散,谈“物”而及于与“物”相关的“人”和“亭”,带出“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不是自怜,不是自伤,而是“看明白之后,只有哀矜”。 玩物怀人,写人写事难免笔涉隐和私,董桥的办法是“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有的可以写得细致,有的不便依帖描红,只能背临碑字一般摹绘淼茫的轮廓。人是真人,事是真事,人名地名就未必了。深写浅写浓写淡写,照应的是分寸和礼数。笔致摇曳多姿,旧情朦朦胧胧,不说的比说的更多,不写的比写的重要,做含蓄,留白,深得英伦随笔的风致。 前有罗孚,后有陈子善,都说“你一定要读董桥”。你说读书无禁区,有自由,世上哪有“一定”的事情?不过读了董桥,就恨少,恨短,拿起放不下,一如他笔下的文物古玩,摩挲把玩他的文字。这也就是“典藏”的意思了。
内容概要
《旧日红》收录董桥经典美文76篇,记录了2001到2011年10年间董先生的创作轨迹和思考动向。其中多篇文字是首次与内地的读者见面。董桥的散文清醇、典雅、贵气,美若明清小品。看了《旧日红》,走进董桥的世界,会感受到董桥散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董桥,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现任苹果日报社长。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组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在港台、内地出版作品三十余种。
书籍目录
序 玩物怀人
含英咀华
黄子平
I.
那一缕逝去的古意
老师八十岁生日
惦念住在书里的人
我们吃猪脚面线去!
没有冰糖元蹄的日子
寒风中走来的间谍
台先生的渡海之心
伦敦的夏天等你来
一张得奖的新闻照片
找周作人点化点化
旧日红
云姑
古庙
寥寂
榆下景
湖蓝绸缎
虚构的风采
师山庐
殷海光这个硬汉
瘟疫的古典记忆
张家的三姐和四妹
革命与非革命的恋情
朱生豪夫人宋清如
马克思主义女逃兵
我只能这样写薇姨
II.
不必花烛,不必沉吟
旧时英伦闲读杂忆
悼念蔡思果先生
左倾理论家的花瓶
云姑苦读契诃夫
寻访集中营的女人
英国两只布谷鸟
一点英伦旧思
挂念乔志高先生
苏珊?桑塔格注疏
四九年后的周作人
姚克先生功力管窥
纪念阿赫马托娃
敬悼启功先生
胡适看不下去的一本书
翠玉簪
春在堂
浅水湾旧事
瓜蒂庵手札小记
写字的故事
梅宝的嫁期
今朝风日好
最后,迷的是装帧
又一部《伊利亚随笔》,多好!
比尔兹利漫忆
纸月亮
沉香记
III.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
老吴的瞎话
画里郁风
王尔德的故事
安徒生童话的插图
艾斯特旧藏《绑架》
找几本吉卜林玩玩
可是我们并没有输
藏书票琐忆
春台遗韵
亦梅先生
山馆旧影
老客栈悲歌
探访旧派才女
威利的心事
一纸清供
梁启超遗墨
珍惜家书
兰庭剪影
书札影真好看
毛姆书录与藏书
沈尹默蜀中小品
寻找吴老师
郑仰平八十一
在春风里
胡适的字
章节摘录
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近日坊间邂逅几柄漂亮的旧折扇,阮性山民国三十六年画梅花的那柄题了集句七绝:短墙缺处插疏篱,始见寒梅第一枝;独有高人爱高洁,为渠费尽雪桥诗。另一面郭若愚一九四四甲申夏天画的也是墨梅,只题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右下角钤了一枚白文方章“梅清石瘦斋”。这样的风月当是遥远的绝晌了。寒梅清幽,灵石清癯,配起时下这满城新潮和满街俗物,不啻在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浑似千瓣心香。 劫后的意识形态,值得依恋的正是这些残留的旧时月色,跟卧薪的忧郁倒是没有干系了。不必效魏国管宁之安复社稷,不必效徐广收泪抱怨“君为宋朝佐命,吾乃晋室遗老”,那些都是末朝政治消渴病人,喜欢隔帘偷窥新贵的宠妾,为了撩来翩跹的绮思。文化遗民讲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老家收过一幅赵眠云的字,录的是谭延闯这一路诗作。那光绪进士谭祖庵当过都督、当过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当过行政院长,这些诗的趣味远比他的宦海格局高得多了。他的法书先学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和翁松禅两家,晚年参米南宫,比他卖字的弟弟谭泽闽的墨迹稀世。我只有一柄谭延闯写的扇子,写书中仙手李北海刻碑并非世上传说是亲手刻的,猜想是家里有刻工专为他刻,“古刻工皆妙手人也”!小小筵头天高地大,字字骨力雄厚得惊人。 我于一九六。年夏末辞别老师亦梅先生到台湾读书。一九八○年我从英国回香港做事,老师已经离开印度尼西亚万隆回厦门定居了,却常过来香港和满堂子孙欢叙天伦。八十二三了,一身铜皮铁骨硬朗得要命。一年孟冬,老师来香港过年,星期六下午到我家聊天,说起他早年镇宅之宝王冕墨梅册页,近来有人出美金高价要买,弄得他心绪不宁。那本册页我一九五八、五九年在万隆煮梦庐里翻过好几回,还经老师逐页给我指点,册页所附历代文士的题咏后来也都影印在老师诗集的附录里,八成以上我都背诵得出。我劝老师不要卖,老师说:“这已经不是第一回的诱惑了。你该还记得萧姨吧?她千叮万嘱要我留给子孙。斯文都扫地了,留一件是一件,她说。” 萧姨跟老师同龄,长年穿着浅色丝绸旗袍,花白的头发梳得丝丝服帖,圆圆的发髻永远插着一枝翡翠发簪,宽宽厚厚油绿得谁也舍不得雕琢,只沿着四围阳刻一道细致花边。我忍不住赞美两声,萧姨乐透了:“傻小子,这叫大雅不雕,内府的上好水种啊!等你讨个俏媳妇儿萧姨送你做聘礼!”她是苏州人,嫁给一位华侨巨富,守寡多年,家业靠成材的独子张罗,那几年越发火红了。萧姨天天拜佛画哂吟诗吃燕窝,细腻的粉红肤色衬着精巧端庄的五官,简直钱慧安的淡彩工笔仕女。 老师说,上海当年有个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团社叫星社,社里骚人墨客都是萧姨父亲的诗友画友,萧姨家里藏了一柜子清末民初大小名家的精品。一天下午,老师刚在书房里给我改好一首七律习作,萧姨来了,顺手拿去一看,夸我终于摸出旧诗的窍门:“轻愁写得够古秀了!”她那天兴致好,硬拉老师和我到她家喝下午茶。万隆天气四季清新微冷,萧姨一身粉蓝旗袍,套上一件薄薄的墨绿毛衣,连老师都说她标致:“冷艳垒欺雪,余香乍入衣。……”没等老师念完,老美人先白了他一眼:“老豆腐馊了,还吃!” 萧姨家在城郊幽静的斜坡上,深院大宅四周花木万千,像个小植物园。正宅是荷兰洋房,大厅正中挂着颜文梁一幅大油画,画江南水乡人家,浓浓的油彩抹成粗粗的笔调,远现竟成一片迷蒙的雨景,石桥两边的树影人影都在动,小船过处,滟潋的灯影顿时浮起宋词元曲的娇韵,老师笑说:“那小窗里该是小红低唱之处了!”萧姨接着轻轻念出好嗲的苏白道:“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她指着偏厅墙上瘦瘦长长的条幅对我说,“你看那上面不就题了松陵赵眠云吗?” 赵眠云收藏折扇两千多柄出名,吴江老家原是富户,从小享尽荫下之福,天天过着旧社会裙屐风流的雅士生涯。到了家道中落,夫人中年下世,只得离开上海迁回苏州,境遇越见窘困,卖字卖画换饭吃,咳嗽、气喘、脚肿,负病多年,终于支持不下,一九四八年四十六岁去世。听说,萧姨娘家跟赵眠云熟,跟鸳鸯蝴蝶派作家画家书家也熟。我在她家后园书斋春绿馆里果然看到不少张善仔、陈迦盒、陶冷月、陈巨来、朱其石、钱瘦铁、江小鹣的作品,还有严独鹤、蒋吟秋、范烟桥、程小青、徐枕亚的书画扇子。 萧姨誊录了一小本藏品清单和书画家生平,亦梅先生觉得有些参考价值,要我借去抄录一份,我用复写纸抄了两夜,自己留一份。七十年代,我在伦敦的学院图书馆里借了许多鸳蝴小说消遣,翻出那份清单,竞像旧爱重逢,亲切极了。这几十年来混迹市廛,心境迟暮,寄情玩物,收了印石、竹刻、砚台、玉器、收字画、收折扇,那份清单虽然残破模糊了,心中倒是印得深深的,碰到萧姨春绿馆里那些似曾相识的筵头姓名,总是横不下心任由他们流落坊间。文化遗民的痴想显是越老越浓了。 去年早春,开书画店的朋友收到一柄黄淡如的淡彩工笔张骞泛槎图折扇,品相大佳,我又想起萧姨手头那柄浪子燕青夜会李师师的细笔扇子,但见浪子脱膊露出身上刺青,那妖艳娘子尖尖玉手轻轻摸他蓝蓝的花绣:“黄淡如画人物是一绝,这把艳画还是先父托王西神向黄淡如求来的!”萧姨说。我年少迷恋《水浒传》,只顾把玩半天不忍释手。“傻小子,这把不能给你,”她说,“萧姨改天写信到上海找人请房虎卿替你画一柄武松打虎!”我到现在还只买到房虎卿两柄折扇,一柄画清秋佳品,一柄画云龙山虎,心中暗怨萧姨当年敷衍我。P30-34
编辑推荐
《旧日红(精)》(作者董桥)华语世界第一流散文大家董桥的最新散文精选集,收录2001到2011年10年间的经典美文76篇,是目前董公作品中时间跨度大、内容宏富的一部,无数董粉期待已久的超值版! 多篇文字首次与内地读者见面,让你感受不一样的董桥,不一样的董桥essay! 董桥散文既有英文随笔的精致渊博,又具明清小品的灵动闲逸,因此深受港台、内地董粉的喜爱,董桥是林青霞写作道路上的老师,刘若英更是把董桥散文当课本来读!董桥是少数敢说真话的散文家,他坦诚的写作态度和叙事方式让你既温暖又震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