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厦门大学国家研究院 编 页数:252
内容概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共收入论文17篇,是历史、语言等领域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相关研究,涉及《诗经》学、朱熹研究、福建当地人物、民间宗教和地域文化等论题。
书籍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章节摘录
朱熹晚年力图在村野中寻找一块宁静的读书环境。朱熹很满意他在武夷山修建的武夷精舍,诗云:“琴书四十年,几做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朱熹不嫌居所简陋,但求心境清静。他建仁智堂,有感而发:“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他静坐隐求斋,心有所感地吟道:“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他徘徊于石门坞,自诉心情曰:“自笑晨门者,那知孔氏心。”他就是要在这样一种宁静的桃花源般的环境里读书。在武夷山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朱熹,一边读书学道,一边静坐养生,几乎占去了他的大半人生。 武夷精舍有一块“静中气象”的匾额,“静中气象”是程朱理学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何谓“静中气象”呢?《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之情,未发时是“中”、是“性”、是“天理”。所谓“静中气象”,就是通过“静坐、读书”以求虚静之心、再以虚静之心观照心中“天理。”这是“去人欲,存天理”的修身养性过程,也是朱熹“静中观理”的人生境界。朱熹把静坐、读书视作是进学的基础,明理的阶梯,见性的法门。 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代理学家曾国藩深受朱熹影响,认为养生重在养心,养心莫大于寡欲。而养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静坐,静坐可以使人由物欲回归本心,从而达到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所以,他无论事务多么繁忙,每天都要抽空静坐读书,坚持不懈。 近代两广总督林则徐在那动乱的年代,也是每天坚持“静坐读书”。他认为静坐可以使人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在风云突起的鸦片战争中,他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