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方东美 字数:5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书是一部讲学笔记,是由一代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在辅仁大学讲授《中国大乘佛学》的录音笔记整理校订而成,共二十一讲。在本书中,方先生重点讲述三论宗、天台宗和唯识宗。以浅显的口语表述深奥的佛学,并以中西印比较文化的观点随处阐发,毫无晦涩窒碍之感。本书可作为学习大乘佛学的入门工具书。
作者简介
方东美(1899-1977),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
安徽桐城人。著名哲学家,毕生致力于学术事业,融汇佛儒道,会通东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以生命为本体、兼容并包的哲学体系,对促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了解,贡献良多。他曾自我评价:“我的哲学品格,是从儒家传统中陶冶;我的哲学气魄,是从道家精神中酝酿;我的哲学智慧,是从大乘佛学中领悟;我的哲学方法,是从西方哲学中提炼。”
书籍目录
《中国大乘佛学 上》目录: 弁言 一 中国大乘佛学——引论 二 中国大乘佛学前奏——六家七宗 三 僧肇三论 四 道生的“佛性论” 五 中国大乘佛学——从佛经翻译谈起 六 中国大乘佛学——佛学从印度到中国的演变 七 天台宗的判教方法 八 法相唯识宗的判教方法 九 华严宗的判教方法 十 三论宗的哲学 十一 研读三论宗哲学所应具备的根本关键 …… 《中国大乘佛学 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直等到春秋时代,贵族的封建社会渐渐破灭,于是知识阶级的下层,所谓“士”就起来,把古代贵族封建社会里的高度的文化承受了。然后像儒家,孔子采取“有教无类”的办法,就把古代的智慧传播到社会中比较低的层次。然后再把古代所谓“氓”,就是只晓得“饥求食,渴求饮”的低级的民众,再用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把他们转化成为与古代贵族有同样的精神修养,有同样的高度智慧。 在这种情形之下,就产生了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老、庄,然后是墨家的墨子同别墨,乃至于政治方面的法家等,许多显学都出来了。 那么,我为什么提到这种事体呢?因为从佛学传到中国来之后,现代许多人回顾这段史实,就提出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西洋所谓的“中国通”,事实上是中国不通,因为有许多文字的隔阂及文化的隔阂,使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演变、发展,并不明了历史的内在的情形,而是拿西方学者的一种偏见来看,那么这种偏见怎么形成的呢? 三、避免错误的历史观念 我平常说,西方历史上有一个主要的观念,这个主要的观念多多少少与希伯来的宗教有关系。譬如希伯来的宗教讲末世论,然后再看历史,那么这历史就要指出:在宗教的教主还没产生以前,人类是苦恼的、是黑暗的、是陷于罪恶的。等到一个大教主出来了,显现他的精神感召力,才把许多人从黑暗、痛苦、灾难之中引到一条路上面,那就是人类的归宿。在西方讲宗教、讲末世论,就是说,从黑暗、痛苦、灾难出发,产生一个精神的历程,指点一条人类的归宿,然后这样方可以到达高尚的精神领域,像天国。把黑暗化作光明、把灾难化作幸福的历史进程,我平常叫做“历史的直线进程”。 “现在”,在历史的直线进程里面,原是一个中性的状态。但是从近代天文学的演变,尤其是近代生物学的演变看来,一切发展的程序并不从时间本身来着想,而是把时间观念化成空问观念来设想。 譬如西洋的历史进程是一条线向前发展的。但是我们要问一条线时间的构造是如何?它本身不能加以说明。假使我们把时间化成段落,段落化成构造单位,构造单位化成时点,这样一来,就马上把时间的概念引到几何学里面去了:把它化成一条线,而一条线的构成是点与点衔接构成的。
编辑推荐
《中国大乘佛学(套装共2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