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王登峰//陶继新 页数:18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与经典文化的不解之缘1984,年我开始研究中国人的人格,怎么研究呢?其中有一种办法,就是把辞典里面描写人的特点的形容词全部挑出来,对这些词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格的全貌。我从1984年开始,就从汉语辞典里面去挑形容词,到1999年,十五年的时间,我_直在跟形容词打交道,从而得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方面存在很大不同的结论。当我们的这篇研究报告送到美国一家非常有名的心理学杂志上去发表的时候,主编很客气地给我们来了一封信,说你这个研究做得很好,整个研究的过程都非常可信,结果也很可信。但是有一个问题,你们需要先解释-下,为什么中国人的人格和美国人不一样?我们再考虑要不要给你发表这篇文章。其实,这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标准,因此,他们就认为,你跟我不一样,就得说一个理由。当看这封信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个决定,绝不会在他的杂志发表。然而他们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与美国人不一样?从基因来讲,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基因差别很小。虽然我们是黄种人,他们是白种人或者黑人,但是基因的差别很小。如果不是生理因素,一定是文化因素。那么,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呢?中国文化对中国人人格起影响作用的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当时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从1999年到今天,我-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由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陶继新对话录整理而成,内容分四部分:文化传承与国家利益、经典浸润与人格养成、让生命与经典同行、经典教育的世纪回答。具体谈了经典教育开展状况的回顾,中国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外思维方式的异同,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价值和作用,经典诵读的内容和形式,中华经典对个人、对社会与对世界的贡献,学校、个人经典诵读的具体做法,建立中华经典资源库等诸多问题,对当下经典教育的开展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者简介
王登峰,1965年2月生,山东安邱人。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兼任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心理学会理事长。1981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UCSD)留学进修。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12本专著。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现任《创新教育》(报道版)执行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教育》等几十家报刊和数十本图书上,发表长篇通讯、教育教学论文、编辑业务论文、访谈、评论、散文等500多篇,计.360多万字。著作有《人生的亮点》《洒落教苑的思索》《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先锋者档案》《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非常父母》《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造就卓越学校——20所名校的成长档案》《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说“长”论“短”中美教育——陶继新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名校解密——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智一一陶继新与老咪的心灵对话》等。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设讲座400多场。报告题目有《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冶校之道——36位名校长的精神档案》《文化建设:学校魂兮所系》《今天怎样做家长》《中国人文学者的人格学品》《(论语)解读》《跟孔子学做老师》《打点幸福人生》《永存感恩》《为终身发展奠基》《新闻敏感与文化积淀的和谐》《近“道”写作:开启审美人生之门》《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等。
书籍目录
序:经典、语言与文化经典教育的误区与挑战 “新”时代与“旧”经典 经典文化的生命力 时间最能说明问题 走出经典妖魔化的误区 中华经典的两大特质 人文日新 立己达人 经典教育在行动 经典诵读校园行 在生活中亲近经典 现代企业与文化传承 全球一体与文化多元 文化自信与国际接轨 以我为主与兼收并蓄 和谐发展与中国智慧育有根之人 亲近母语,能说会写 写作水涨船高 说话出口成章 提升境界,安顿心灵 关注社会的诚信指数 形成孩子优秀的品行 经典让人的心灵安顿 大国人格。经典涵养 锻造高尚人格 在经典之中获取智慧 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心读经典之书 为经典诵读打开大门 营造诵读的良好氛围 鲁迅基础教育的再思考 原汁原味地读经典 经典诵读与音体和谐 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 构建应知应会的标准 取法乎上诵读 制定参考标准 如何继承扬弃 建立中华经典资源库 内容形式的多维展示 讲解 朗诵与吟唱 书写 诵读应当注意的问题 形式上与时俱进 内容上结合实际 顺序上讲究规律 境界上追求审美跋
章节摘录
插图:【王登峰】我也确实相信陶老师刚才讲的,读完经典以后心态平和了,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每天忧心忡忡,每天想我的事业是不是有进步,我做的事业是不是比以前更有分寸,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你过去写一篇-万字的文章要五天、要一个礼拜,现在两三天就可以完成了,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虽然你并没有去追求那个外在的奖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你在整个领域里的影响力。有人说陶老师是经典诵读“教父级”的人物,这不是随便说的,正因为你身体力行地去做了,所以大家认为你是这样的。心态平和了,你想不闻达都做不到,大家都能看到,这是中国文化最高的智慧。相比西方文化,西方人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我得到这一块就是真得到了,但在中国人看来,有时候得反而是失。同样的,中国人做的事情看上去好象是在失,但实际是在得。比如有人不理解你,你写了那么好的文章,填个表就可以出名、得奖,为什么你不去做呢?在他看来这是得,但在您看来,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再读几本经典,再多写一点东西,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就是你不要跟别人比,跟你自己比就好了,你跟别人比,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人比人,气死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的天赋秉性不一样。正如老子认为的那样,你去追求虚名干什么?就按照自己本来的愿望去发展就好了,本来的愿望,那就是道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天赋秉性,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走自己的路,最后都会被大家接受,相反,你只是追求被大家接受,可能最后没几个人能接受你。读经典对个人来讲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来讲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有百利而无一害,真是值得大力提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文化也不是一切都为了让别人高兴,一切为了让别人说你好,前提是我们实现自己发目标,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要崛起,谁都挡不住。但我在崛起、复兴的过程早会考虑到大家的感受,会让大家觉得好一点,从我们内部来讲就是“和谐”,和谐不就是让大家虽然有差别但也能够接受吗? ——王登峰 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 ——陶继新
编辑推荐
《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