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梁振英 页数:413
前言
一班朋友晚饭闲聊,谈起部分青年人的困难:不少人中七考得不够好,重读,然后读副学士,再转读学士学位,在学的时间比正常长了两年,而且家境不好,要借钱读书。毕业后找工作并不顺利,找到工作后,收入和晋升不如理想,自然有点怨气。副学士以外,还有不少人上不了大学,念文凭、念毅进或其它大专课程,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前走。 一位朋友说:“这样辛苦,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坚持念大专?” 我冲口而出,说:“如果这是你的子女,你会这样问吗?”大家听后静了好一阵子,场面有点尴尬。 真的,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有考试成绩中下的子女,中层、基层家庭的父母对子女不放弃,一如上层家庭的父母不放弃一样。 幼,吾幼。 换个角度,易位思考,对问题就有不同看法,立场决定态度。香港社会的收入和财富相当集中,在社会上话语权较大的上层人士,能够换个角度看社会的现象和社会议题,看法就可以更为全面。 什么是社会议题?社会议题就是由无数个个人问题集结而成的题目,教育问题如是,房屋问题如是,经济问题也如是。因此谈社会议题,不能只从个别阶层出发。
内容概要
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近年来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分析香港深层次矛盾,综论香港的贫富问题、房屋问题、最低工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针见血,引来社会各界的回响。 本书精选了梁振英九十多篇具代表性的文章,分十一大类,视野宽阔,立论精辟,值得大家细读。
作者简介
梁振英简历
1954年8月香港玛丽医院出生
1966-1971年 英皇书院
1971-1974年 香港理工学院
1974-1977年 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
1977-1993年 仲量行高级合伙人、亚洲区副主席、亚太区管理委员
1981年 与青仪结婚
1988-1990 年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1989 年初为人父,孩子取名传听,寓意承传希望和未来
1991年 齐听出生
1993年 颂听出生
1993年 创办梁振英测量师行
1993-1995年 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政务小组组长
1996-1997年 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政务小组组长
1997年 行政会议成员
1999年 行政会议召集人
1999-2008年 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
2001年 合创专业联盟.十个专业团体以团体名义成为会员
自2003年 全国政协常委
2006年 英国戴德梁行上市控股公司(DTZ HoldIngs plc)董事兼亚太区主席
自2008年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
书籍目录
代序:如果是你的子女……阶层和矛盾 除旧迎新虎年三愿 今天香港社会的阶层流动性是愿望不是现实 社会问题不会自动消失,繁荣共享,恶果共尝 数字说明:阶层差距远超想象议事施政慎防误区 重新认识香港的阶层情况重视中层低层的政治力量 照顾中下阶层的政策和香港固有的经济理念没有矛盾 社会要走在形势前面矛盾热点要标本兼治 从港英“刮栊”到特区的“官商勾结”——香港经济矛盾转向阶层化贫穷问题 解决贫穷问题人心工程是当务之急 贫穷问题:人心肉做有心就有办法 贫穷问题已经到了危机临界点最低工资 最低工资:看资方代表的数据 最低工资立法是为了兼顾基层生计和全局的和谐稳定 在逆境中争取成绩,照顾员工 是否为最低工资立法,未来一年是关键房屋·土地资源 以边境发展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海港 居屋停建私楼的供应量成为关键 楼价升,空置少,租户比例增,自置居所比例跌——政府的角色仅是兴建公屋吗? 政府协助解决住屋和自置居所问题并不违反市场经济理念 投资不是买楼自住的全部本质 我们对于住屋问题的三种态度——自住的、投资的和投机的 我们是怎样过来的 促进新一轮经济发展,要认真面对土地资源问题 领汇加租何时是头?社会和经济发展 下一代的三十年,香港回归渔村? 严肃面对香港经济的中长期问题 为经济营造新的增长点 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须建立自主力量 没有永远的模式——破除迷信,只有永远的利益——香港为主 应对香港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发展香港的海事法律及海事金融服务业 全社会以多种形式支持港人在内地就业经营和创业 加强人才流动意识扩大香港人才的内外发展空间 维持教育规模扶助人才外闯,避免基层厚化 配合形势调整大专教育内涵加强年青人的爬升能力 香港经济高效发展要以人才政策支撑产业政策 金融只看眼前,政府只看民望,后果堪忧 重新调整对经济问题研究分析的态度 历史转折给中国和香港的机遇和使命 十五年前,十五年后——谈速度问题 国民身份地方认同 研究成立地区行政体系,提高行政能力 积极培养政治体制人才 提高政治体制延揽人才的竞争力 西九龙文化艺术区的发展 从周口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发展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愿景 百载机遇,共同掌握 社会有期望,政府有担当 中国加油,香港加油 奥巴马的“改变”和“希望” 在大官位置上勇敢做大事 看奥巴马对人民的担当 香港有没有未来岁月所需的政策愿景?青年 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上) 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下) 青年·改变·世界 一百周年国庆的中国——给香港青年朋友的一封信 青年成为弱势社群我们就没有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一国之内·两制之间 “阿爷” 合作要推动,竞争不能回避,要正确面对 广东是香港的重点合作对象 港粤经济合作中的基本态度问题 周全具体设计港深共同发展新模式改革·开放 司法人员是社会公义的最后希望 抓老鼠的香港猫 改革尚未成功,香港仍可发挥 改革不是形式是内涵 改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为山九仞坚持到顶 土地制度改革应立足于建立全国性的产权制度 房改因势利导举重若轻 深化改革要以细致法律处理好利益问题国际 后金融海啸的世界经济:双赤问题仍然是主导因素 美国政府的巨额债务是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主导因素 鉴中外,知古今,捕捉大趋势 美国的金融问题消减实体经济问题恶化 迟来的沉重账单西方社会的过度消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国际关系中“富”和“强”的转化和较量 5个茶杯2.5个盖:经济好?不好? 访美行之二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访美行之三 初探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香港的影响 局势稳定亚洲大有可为 金融仍然是亚洲经济的弱门和隐忧 金融风险中的人和制度问题 公开数据,重视数据——减低金融风险 双赤是主导世界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两岸·三地 渡尽劫波兄弟在 周末包机,陆客登台 客观务实评估通航对香港的影响 历史轨迹和现实动力超过人的因素 第三届“两岸论坛”发言讲词
章节摘录
买楼是不少家庭的最大目标,供楼成为赚钱的最大动力和压力。但私人楼宇的平均面积比想象中小:一半私人住宅单位的实用面积小于500平方英尺;在所有的私人住宅单位之中,只有约一成大于700平方英尺。 这就是我们的住屋现实。原来在香港,统计数字上的“中产”,居住面积是500平方英尺,原来居住面积条件700平方英尺,已经远远高出人们心目中的“中产”。这是私人住宅的“中”,如果把公屋一起算,全港住户之中,有500平方英尺的住所,在面积上已经是“人上人”。香港私人住宅单位面积的分布情况,换句话说,香港私人住宅住户的面积质量,多年未变。 数字同时说:香港有四成的土地面积,被划为郊野公园,为花草树木、雀鸟蝴蝶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神圣不可侵犯,据说郊野公园的面积还要增加。把这些数字放在一起看,大家有什么感想? 数字说:2006年香港工作人口中,工作收入最低的一成人,每月少于3200元(港币,下同),而每月工作收入超过45000元的,只占工作人口的百分之五。香港的工作人口约370万,每月工资中位数是10500元,也就是说,有一半(超过180万)工作人口,每月工作收入低于10500元。这是个人工作收入的分布情况。以住户作为统计单位,香港有一半住户的收入低于18500元。18500元是统计上的中位数,18500可以换取什么生活,大家心中有数,肯定不是大家原来心目中的“中产”生活。这是眼前的静态,动态来说,1996至2006年的十年,经济有起有伏,但最低收入的三成工作人口,也就是110万人,实质工作收入不升反跌。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母经常想着回乡,后来,香港这个暂居的地方成了家的所在,那时侯,我们说家“在”香港,因为不走了,香港人和香港地开始有了长远关系,有了感情。但一家香港人和其他香港人之间仍没有凝聚成一个大家。回归前、回归后,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改变、没有进步。家“在”香港,是要把人留住:家“是”香港,是要把人凝聚。过去几年,我每周写评论文章,为香港想问题找答案,几年下来,有一个总结:七百万香港人不成一家,是众多问题的源头。 ——梁振英
编辑推荐
这是本香港时事评论文集,由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编著。评论文话题涉及十一大类,包括:阶层矛盾、贫穷问题、最低工资、房屋和土地资源、社会和经济发展、愿景、青年、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国际、两岸三地。适合广大对香港政治感兴趣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