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傅道彬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象乐的“戏礼”形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导论 “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 一、“文本于经”与“六经皆文”的理论命题 与“六经皆史”平行的另一个命题:“六经皆文”——“六经皆 文”理论的理论来源——“文本于经”:文学借经学以自重,倚人门 墙——“六经皆文”:文学为本,文学与经学并立,自立门户 二、“六经皆诗”与历史批评的诗学立场 刘知几《史通》“视史如诗”理论的提出——钱锺书史学批评的 诗人立场——史学与诗学的关系:古诗即史、史蕴诗心、史有诗 笔——“六经皆史”的老生常谈与“六经皆诗”的理论帷幕 三、六经文本的文学示范与引申意义 周代经典文本的文学示范意义——《诗》、《书》文本的文体发 源与体用规范——两周时期的“文言革命”与叙事文学的写作原 则——周代诗学的实践精神与礼乐文化的艺术品格 四、“诗可以观”与周代礼乐文化的历史土壤 “诗礼相成”的文学观念——“诗可以观”理论的礼乐文化背 景——观诗:观礼、观政、观志、观美——观诗活动的艺术感染力量 ……第一章 《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第二章 象乐的“戏礼”形态与史诗化叙事倾向第三章 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第四章 “文言”变革与春秋时代的文学繁荣第五章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第六章 “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第七章 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第八章 “诗可以怨”吗?第九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文学的四时结构后记
章节摘录
最近在整理“清华简”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时,周武王致毕公和周公致毕公的两首诗①,由此可见典礼赋诗活动历史的悠久。观诗首先是一种礼乐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文学理论。通过观诗,可以观礼,可以观政,可以观志,也可以观美;观诗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一个人的心志;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礼俗,也可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艺术与审美风格。观礼:礼乐一体,“诗礼相成”。诗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表形式,因此“观礼”的过程经常是与“观诗”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疆。”有社礼、有兵礼、有聘礼、有射礼、有燕礼,视察重大的礼乐活动都称为“观”。《札记•射义》记射礼的礼节:“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蕨》为节,士以《采蘩》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频》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日:‘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礼是周代重大的礼乐活动,而这种带有明显竞技色彩的活动却是在诗的伴奏下进行的。“射”是一种礼,诗也是一种礼,从天子到诸侯,从大夫到士,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使用的诗乐也不同。所以《礼记•射义》说:“射者,……可以观德行矣”,“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左传•襄公四年》记周代聘会中的宴享之礼,“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贵族阶级的宴飨盟会,也体现着世俗与礼仪、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是政治的井然秩序,一方面是艺术的雍容古雅,显示着礼乐的飘逸风雅,也表现出政治的森严等级。
后记
读大学的时候,并不喜欢《诗经》,这不仅由于时空的神秘遥远,也由于语言的隔膜和精神的距离。198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的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跟随著名学者石声淮教授学习先秦文学。与一般的字词串讲、内容分析之类的讲授方法不同,先生的《诗经》课是以歌唱为主的,《诗经》三百零五篇先生皆能咏歌之。先生的歌声委婉而深长,苍劲而悲凉,在先生的歌声中,语言的障碍消除了,精神的距离拉近了。那一刻,远古先民仿佛跨越时空歌唱着向我们走来,我们也渐渐走近属于“诗三百”的时代与生活。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诗经》,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是围绕《诗经》展开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古人的生活神秘化,他们与我们一样劳作奔波,与我们一样喜怒哀乐,天地间留下了他们健朗的身影和朴素的歌声。听到“关关雎鸠”的鸟鸣,就引发了对“窈窕淑女”刻骨铭心的相思;看到“蟋蟀在堂”的场景,便生发出“岁月其莫”的时光流转的悲凉;田间劳作,描绘的是秀野上“薄言采之”、“薄言掇之”的劳动畅快;战场厮杀,抒发的是内心里“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慷慨豪迈;乡人聚会,是“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的欢天喜地;宗庙祭祀,则成了“惠我无疆,子孙保之”的庄严虔敬。男女相约,记录着“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活泼与俏皮;夫妻对话,表现出“女曰鸡鸣,士日昧旦”的诙谐与幽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歌声即生存”,正是在远古先民的歌唱中,诗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形成了中国古代以诗为核心的文化风范。周人尚礼,而“诗礼相成”,礼乐文化的本质还是诗性的,从盛大的政治外交活动和宗庙祭祀仪式,到世俗的婚冠往来礼节和乡饮乡射庆典,无不体现着艺术的诗性的文化品格。因此,我们应当以诗的视角审视周代文化,观察周代历史,在历史生活的还原中,寻找诗学理论与诗学精神生成的轨迹。书中的文字,拉拉杂杂写了近十年。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忙碌的十年,繁杂而琐屑的事务撕扯着身心,而无论怎样繁忙,都不是放弃学术研究的理由,因为我坚信文化和学术的力量。文化也许比政治更有力量。由于专业兴趣的原因,我曾经走访过许多文化遗迹,由此越来越体会到文化的作用。古代的帝王生前风光无限,但是他们留给人类最多的还是他们高大的坟墓,却很少在精神上影响我们。真正影响我们精神世界的是孔子、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王阳明、顾炎武、曹雪芹等伟大的文化巨人,他们生前大多境遇坎坷,也曾小心翼翼地走过帝王的宫殿,甚至有时被打得皮开肉绽,流放远方。但是他们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辞章,却融入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化成精神的能量,成为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的火炬和灯塔。比起那些他们曾经惧怕的君主,他们才是不朽的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学习与探索》、《北方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过,马自力、胡明、党圣元、方宁、陶文鹏、刘跃进等先生给予过许多帮助,他们的帮助给了我学术坚持的力量。书中的文献经王洪军同学核对,他的认真劳动使我避免了许多错误。
编辑推荐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