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杨旭辉 页数:14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18位诗人、921首代表作、2080幅著名书画、文物图版
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诗人简介、鉴赏、集评、链接、插图等七部分
从文学形态、文人心态、文化生态的全新角度展示唐诗的魅力
书籍目录
凡例
前言
篇名目录
正文
第一编 初唐诗歌
第二编 盛唐诗歌
第三编 中唐诗歌
第四编 晚唐诗歌
附录
唐代年号对照表
唐代职官简表
唐代盛时全图
唐代两京驿程图
唐代藩镇图
诗人姓名拼音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高宗即位之初,绮靡诗风依旧盛行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就数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朝野之士纷纷效仿。士官仪在诗歌对偶的技法上曾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诗歌的形式美探讨自有一定的意义,但从总体上来看,他的诗过分讲究形式这一倾向,则是齐梁时期绮靡文风的继续。初唐时期对诗歌形式美进行探讨的还有两个人是绝对不能忘记的,那就是沈俭期和宋之问,史称“沈宋”,明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这样评价沈、宋的文学史意义:“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定型在“沈宋”手里得以最终完成,为后来的作者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规范。从此以后,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了明确的界限,诗歌的体制也更加丰富多样,所以明人胡应麟《诗薮》以为这实乃“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列名“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在律体的完成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而他有的诗作风格遒劲,气象开阔,颇为后人推重。从初唐到盛唐的诗歌发展轨迹几乎是沿着两条道路前进的:一是对诗歌形式美的继续探索,上官仪、沈、宋是这一方面的代表,而男一条路径就是风骨的回归,那就当推“初唐四杰”与陈子昂了。大约在高宗麟德、乾封年间(664~668)开始,文坛诗界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对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新的创作倾向在绮靡文风盛行的诗坛上出现了。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踏上诗坛,虽然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但是确实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他们的诗歌,视野逐渐开阔,基调也转向了昂扬壮大,新的风格隐约出现了,他们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唐诗杂论·四杰》)他们的诗“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他们的出现,才“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对卢照邻《长安古意》的评语)。基于这样的诗歌史意义,元代唐诗学者杨士弘在《唐音》中便把“初唐四杰”定为唐诗的“始音”,认为是他们开启了有唐一代诗歌的新风。在“四杰”之后,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则更进一步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在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唐诗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和“兴寄”;二是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着他的诗学理想。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极力倡导“汉魏风骨”,力主以建安、正始文学的现实内容与慷慨雄健的诗风来扫荡六朝颓靡的风习,主张诗歌要有刚健的内容、浓烈昂扬的感情,以及抑扬顿挫的音韵和旋律,辞藻光彩辉映,使风骨、声情、辞藻融为一体。陈子昂借用复古的外衣,进行诗歌的全面革新,使唐诗脱胎于六朝而终获得自身的飞跃。他的《感遇》《登幽州台歌》诗,都是这一思想的实践产物,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谓其《感遇》实乃“感于心,困于境”之作,指陈时事,深切著明,完全没有了无病呻吟,以“兴寄”来作为涤荡绮靡文风的手段。至此,唐初绵延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南朝绮靡诗风的影响,得以完全廓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