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朱光潜 页数:171
Tag标签:无
前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张罗的。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
内容概要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l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了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l924年发表了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变态心理学》等,并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回国后,受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此后陆续著有《悲剧心理学》、《谈文学》、《谈修养》、《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
书籍目录
朱自清先生序 开场话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像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志谢附录:近代实验美学
章节摘录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相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是你的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作家学者 朱自清朱先生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中西融会、古今沟通…他灵心慧眼,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国人之有详赡系统美学专著,朱先生《文艺心理学》和《谈美》,开风气之先。 ——当代学者 钱念孙他的《谈美》一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时而诙谐,时而正经,有时比喻,有时引用,有时就像说故事一样,深入浅出地一层层引领读者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全书充满精妙之言,字字珠玑,可圈可点,读来如品一杯清茶,所获匪浅。 ——语文教师 陈小爽
编辑推荐
《跟大师学国学:谈美》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