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释印顺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佛教文集做了系统深入研究,内容深广,视野恢弘,涵摄了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个方面。其研究跨度宏大——书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梳理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各个阶段。
书籍目录
一 佛在人间 一 释尊小史 二 佛陀的身命 三 释尊的故国之思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 五 佛从人间被升到天上二 人间佛教绪言 一 人间佛教的展开 二 人间佛教的三 宝观三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 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 二 诸乘应机的分析四 人性 一 人与众生性 二 人性与佛性五 人间佛教要略 一 论题核心 二 理论原则 三 时代倾向 四 修持心要六 从人到成佛之路 一 学佛即向佛学习 二 唯人为能学佛 三 学佛所不可少的信解 四 从十善菩萨学起七 佛法与人类和平 一 和平的意义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三 (不和)不平的事缘 四 外缘为重的世间和平 五 着重内因的心地和平 六 内因外缘并重的究竟和平八 佛法是救世之仁 一 人间相互引起的忧苦的救济 二 身心充满忧苦的解脱九 佛教的财富观 一 叙起 二 财富由布施福业而来 三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 四 财富的处理 五 财富究属于谁十 佛教的知识观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二 佛教的知识观 三 现代知识应有之反省十一 佛教的战斗观十二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一 道德与不道德 二 最一般的道德与道德律 三 道德的变与不变 四 道德的三 增上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六 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十三 佛教与教育十四 发扬佛法以鼓铸世界性之新文化 一 佛法与世界性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三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 四 结论
章节摘录
教史递演:佛法的五乘、三乘,如从同归一乘佛道的立场来说,佛法分为三类,实只是大乘的三类。从印度佛教史的演变上看,这是确实有此三类的。此三类,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有简要的说明。大师的见解,是唯一大乘,一切有情皆能成佛。从此去观察:一、佛灭后初五百年,即正法时代,以声闻道为中心,而即是以声闻行果趣人大乘。那时候的学佛者,多分是先学声闻乘,修行证果,然后再回人大乘。像《法华经》的舍利弗,四大声闻,有学无学的比丘比丘尼等,都回向大乘,发成佛度生的大愿。这种风气,五百年后还有嗣续的。印度佛教史明显地记载着他的事情,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虽不一定先证声闻,大概先于声闻学派中出家、受戒;或先小后大;或内修菩萨行而外现声闻僧相。出家菩萨,以属于这一类的为多。依二乘行果以向大乘的菩萨,都是重智的。二乘一向重智,悲心不够,精勤禅观,切求悟证。先断烦恼,了生死,再回心学佛,即是智增上菩萨。因为他本重智慧,久久成为习惯了,虽然回心向大,也还是悲心不深,在菩萨道中进程不快。.二、依大师说,即像法的时代一千年。印度学佛法的,多分依天乘行果而进趣大乘的。这些可称为天菩萨的,不像二乘的先证小果,而是对于婆罗门教的天法有基础的根机,习惯于天法的,以天法为方便而融摄于佛法。所以观念佛菩萨等于念天,或即称之为“修天”,处处以佛化的天国为理想的境地。例如密宗的本尊都是夜叉、罗刹像或梵像,表示了天神的姿态。这时,二乘在佛法中地位极低。三、依大师说,一千五百年后,到了末法时代,是依人乘行而趣人菩萨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观,但正确的佛陀观,到底是佛在人间,即人成佛。 ——印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