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8-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金兆梓 页数:44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前撰《今文尚书续论》山曾为“尚书”一名下过一个定义道:“尚书者,上古之书也,非其书名尚书也,汉以前抑未尝成书。”说取诸《伪孔大序》。《序》云: 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这段话中最要注意者,是“失其本经,口以传授”之二语。“失其本经”者,谓失去尚书本来的简册,故只能凭口语传授。然则伏生所传授给张生和欧阳生的,并不是他那家藏的简册了。这话似嫌简略,东汉卫宏之说,就视此稍详: 《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引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 “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内容概要
该书虽名为“诠译”,但作者并未对全书文字进行诠释,而是摘取了其中不易理解、内容存在释读上的歧义、历来断句不尽合理等篇章,可以说是一种避轻就重的工作。该书对今、古《尚书》的编次、内容、断句等提出了真知灼见。可以说,《尚书诠译》一书在考订译注《尚书》的同时,也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这既助于我们理解这部艰涩难懂的“古书”,又有助于我们在追溯当时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去把握《尚书》的内容。
作者简介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浙江金华人,著名学者、出版家。1912年毕业於北京大学预科,後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系。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後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科教授,1922年任上海中华书局文史编辑。抗战期间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建国後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长。主要着述有《庵盒治学类稿》等。
书籍目录
前言盤庚篇詮譯康誥篇詮譯梓材篇詮譯君奭篇詮譯大誥篇詮譯酒誥篇詮譯多方篇詮譯召誥篇詮譯洛誥篇詮譯多士篇詮譯立政篇詮譯顧命篇詮譯(康王之誥附)附錄一 略談《尚書·周書》的篇次問題附錄二 談談“井田制”附錄三 釋眾附錄四 封邑邦國方辨附錄五 金兆梓傳(1889—1975)
章节摘录
综合了以上所引数据,我们似可以肯定两点: (1)三篇都是成王或周公代成王说的话; (2)都是周封康叔于卫时所说的话。 这样的肯定,是不是就合乎事实了呢?我看未必,理由是: (一)试读《康诰》中“王若曰”以下的文字,一则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再则曰:“乃寡兄勖,肆女小于封在兹东土。”此外或曰“封”,或曰“小子封”,或曰“女封”,或曰“汝惟小子”,这样的称呼,单在《康诰》一篇中就有十多处,能说这是成王对康叔的称呼吗?我们在任何一种古代史料中,都只知道康叔是武王、周公的胞弟,而成王则是武王之子。康叔尽管齿少,比成王总要大;照《逸周书。克殷篇》记载武王入朝歌时事道:“周公把大铍,召公把小铍,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毛伯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者赞采,师尚父牵牲……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这裹卫叔,应即是康叔封。在这样的大事中,康叔已和召公一样身兼两役了,齿虽小也小不到哪裹去;况且他还是成王的胞叔父,成王能这样直呼其名,而且还要“小于”地直呼他吗?《洛诰》中,成王对周公一例称之为“公”,而自称为“小子”,同样的胞叔父,又一何其尊、一何其卑呢?有人以为康叔虽为叔父,臣也;成王虽为胞侄,君也,故有此称。但《顾命》中,康王称召公、芮伯等为一二伯父,而自称“予末小子”,召公、芮伯等皆臣也,康王君也,且皆非胞叔侄,又何以尊于康叔?再《文侯之命》中,平王称晋文侯也称“父羲和”;此后,《左传》中天子对同姓诸侯也一例称“伯父”,对异姓诸侯一例称“舅父”,也都是君对臣的称呼,何尝因君臣关系,便自尊自大一至于此呢?况且即使为王了也好,年龄少了也好,总也没有对叔父自称“寡兄”,而称叔父为“朕其弟”的道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