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王友胜 页数:351
Tag标签:无
前言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造乃至文化创造有着恒久不衰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诗人和一般读者。清代何仁镜《东坡事类序》中甚至说:“唐而来学士大夫,其声名饫人耳目,大抵以先生为最。”把苏轼推为宋以来知名度最大的作家。因而,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这部接受史,以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4800多篇苏文为解读接受的对象,又分属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学术研究,以作家创作借鉴为特点的文学创作,以阅读鉴赏为内容的大众阅览等三个层面,采取评论、笺注、编选、年谱、传记、吟诵、唱和、刊刻、传抄等不同传播接受媒介形式,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理应成为“苏学”研究中的一个有机构成。但迄今尚未见有关论著问世,不能不是很大的缺失。这种缺失对“苏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传统学术中原有“学术史”或“史料学”等分支,似与“接受史”学科范围相类或相关。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西方接受美学的传人,使我们对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即把文学创作活动的完成过程,从只限于由作家到作品而止,进而延伸为作家一作品一读者。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手中脱稿,还不是有意义的存在,只有进入流布过程而为受众所接受并解读,作品才实现其价值。正如劳动产品只有经过交换才获得“价值”,甚至单单用以满足自己需要、不当作商品出售的产品,都不具有“价值”。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描述与论析苏轼诗歌研究的历史进程,对存世的历代有关苏诗研究史料予以辑录、考辨和阐释,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年谱、传记、选录、评点、注释和研究著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历代研究者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文学观念亦作了初步探讨。书中从文艺学、文献学及学术史等多角度切入,既可观照历代文艺思潮的变化,又可促进对苏诗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利用,更可为当代的苏诗研究根供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
王友胜,1963年生,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湖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负责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有关选题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第三节 苏诗研究史分期 第四节 方法论第二章 宋人对苏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苏诗的早期编刻与流播研究 第二节 施元之等与《注东坡先生诗》研究 第三节 王十朋与《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研究 第四节 宋人所撰苏轼年谱研究第三章 宋人论苏诗述评 第一节 苏黄优劣之争概述 第二节 苏门文人论苏诗的分歧及其原因 第三节 江西诗派论苏诗的基本倾向 第四节 理学家论苏诗的得失第四章 金元的苏诗研究 第一节 刘辰翁的苏诗评点 第二节 方回的苏诗评点 第三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论苏诗 第四节 苏诗对金源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五章 明代的苏诗研究 第一节 苏诗的编刻与辑录 第二节 苏诗的选录与评点 第三节 明人对苏诗的接受历程及其文化背景第六章 清人注苏诗研究 第一节 清人注苏诗的繁荣及其原因 第二节 邵长蘅等与《施注苏诗》 第三节 查慎行与《苏诗补注》 第四节 翁方纲与《苏诗补注》 第五节 冯应榴与《苏文忠诗合注》 第六节 王文诰与《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第七章 清人的苏诗评点与选录研究 第一节 清人选评苏诗的全面繁荣 第二节 查慎行的苏诗选评 第三节 汪师韩的苏诗选评 第四节 纪昀的苏诗评点 第五节 清代的苏诗选录研究第八章 清人论苏诗述评 第一节 清初文人论苏诗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二节 袁枚对苏诗的批评 第三节 赵翼的苏诗观? 第四节 方东树论苏诗 第五节 张道与《苏亭诗话》结束语附录 关于苏诗历史接受的几个问题 历代苏黄诗优劣之争及其文学史意义参考征引文献举要韩国版后记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一门有着丰厚内涵与悠久历史的课题,苏诗研究在作者生前即已开展,而在以后长达约九百年的进程中,历代学者研究苏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无论是辑佚、辨伪、选编、笺注、考证、评点、解说、鉴赏,抑或是传记的写作、年谱的编撰、诗歌的系年、诗艺的探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就这些成果的呈现形态来说,有的以整部著作的形式出现,有的则散见于各种诗话、笔记、书信、序跋、书目以及论诗诗中。就其学术质量而言,有的精深,有的浅薄,有的一语中鹘,有的牵强附会。从事苏诗研究史的研究,就必须对这些材料认真辑录、考辨与准确理解,归纳分析,比勘异同,看看历代关于苏诗研究有哪些学者与著作,他们在苏诗研究史上地位、影响如何,提出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对,需要订正,又有哪些地方存在疏漏,需要补充完善。再者,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手段与方法,体现出了什么样的观念与风气,能给我们进一步研究以什么样的启示,等等。这种建立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的研究,既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可免除因闻见未遍或思虑不周而导致的妄说臆见,使自己的研究品位更高,结论更可信。学术研究总是历史的、动态的与发展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后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与基础,如同人类繁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有不少苏诗研究者对苏诗研究的历史缺乏了解,漠视或者不知道前人在相关问题上的各种歧见,立论时或无从采择,或仅就浏览所及随意摘引,以此作为填补其理论框架的材料。比如有学者摘录《诗人玉屑》卷七引《漫叟诗话》、《石林诗话》卷上及《风月堂诗话》卷上肯定苏诗用典的材料得出苏诗用典博赡、浑厚、精确的结论①。苏诗用典确有精妙的地方,但亦有堆砌典实、了无性情者,从南宋张戒、严羽,到王若虚,再到王夫之等人对此多有讥评。文章却忽视了这一点,从而给人以错觉,不能正确认识苏诗用典的得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