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王彬 译注 页数:534 译者:王彬 注释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佛教十三经”的说法,由来有自。
内容概要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习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菩萨行”,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一阐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华经》思想对他的影响。
作者简介
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书籍目录
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见宝塔品第十一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劝持品第十三安乐行品第十四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嘱累品第二十二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法华经》的主要结构
章节摘录
序品第一 本品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佛宣说本经的缘起。逢此法会者有诸大比丘、菩萨众、天龙八部诸王及眷属等无量大众。世尊在耆阉崛山为大众宣说《无量义经》后,即入无量义三昧,瑞相纷现。如来眉际白毫相光,遍照诸方无量世界,并于光中现出十法界生佛事相。会中大众多有生疑,未知瑞相预示何者。弥勒菩萨为解众疑,即向文殊菩萨询问世尊因何因缘而现瑞相。文殊菩萨告弥勒菩萨云,无量劫前日月灯明如来,演说《法华经》时,亦现瑞相;乃至递次复有二万同号日月灯明如来。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位王子,闻其父出家证得无上正觉,亦舍王位而出家修行。日月灯明如来座下有一位妙光菩萨,亦有八百弟子。他于如来灭度后,持《法华经》为众生演说,八位王子从其教习,皆于久远劫后证无上正觉。文殊菩萨言其往世曾为妙光菩萨,而弥勒菩萨即为八百弟子中的求名菩萨。以此为证,故文殊菩萨以今日呈现之瑞相推测,释迦牟尼佛当为大众宣说《妙法莲华经》这部教化菩萨法门的大乘经典。 本品为全经的首品,按照天台智者大师的科判,将本品归结为“迹门”的序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