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赖永海、高永旺 译注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佛教十三经”的说法,由来有自。
内容概要
《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
作者简介
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书籍目录
卷上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卷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章节摘录
译文: 当长者子宝积唱完这首偈颂后,接着又对佛陀说:“世尊,这五百长者子,都已发无上的道心,因此很希望世尊能为他们讲讲佛国土清净以及应如何修习菩萨净土法门。”佛说:“真是太好了,宝积!你能为众菩萨请求净王法门。请你们专心地听着,认真地思考,好好地记住,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何谓菩萨净土法门。”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都欢欣雀跃,恭敬地聆听佛陀的开示。 佛说:“宝积,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随所要化度的众生取菩萨净土;随所要调伏的众生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进入佛智慧而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萌生菩萨道根而取菩萨净土。菩萨为什么这么做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菩萨之取净土,都是为了饶益、济度众生,如果离开了众生,菩萨又如何去饶益、济度他们呢?这有如人们如果在平地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地把宫殿楼阁建成;若想在半空中建楼阁,肯定是徒劳无功。菩萨想得佛国也是这样,必须摄受成就众生,成就了众生,佛国土自能完成实现;若不成就众生,而想取得佛土肯定是不可能的。 “宝积啊!你们应当知道,一颗质朴诚实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正直诚实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一颗深信坚固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具足种种功德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无上道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信仰大乘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乐善好施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持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戒行清净、普行十善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忍辱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相好庄严的众生来生其佛国;精进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勤修净行、功德具足的众生来生其国佛;禅定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定力高深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智慧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已悟大法、已得正定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实践此‘四无量心,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被此‘四摄法’所摄化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方便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方便法门、于一切法通达无碍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三十七道品’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回向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一定一切功德具足;说消除五苦八难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没有三恶道及生老病死等种种苦难;自己戒行清净且不讥讽他人犯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将不会有犯戒之人乃至没有犯戒之说;十善行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之人将都长寿富有,行为清净,为人诚实,话语柔和,合家和睦,亲朋友善,言多益人,不嫉不恚,举凡具有正见众生都争相来生其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