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陈林 译注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艺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内容概要
《无量寿经》是根据“十方净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经典,也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净土信仰自宋之后就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思潮之一,到近现代更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景象,故《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
作者简介
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书籍目录
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就第九皆愿作佛第十国界严净第十一光明遍照第十二寿众无量第十三宝树遍国第十四菩提道场第十五堂舍楼观第十六泉池功德第十七超世希有第十八受用具足第十九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佛莲光第二十一决证极果第二十二十方佛赞第二十三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往生正因第二十五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歌叹佛德第二十七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修持第三十真实功德第三十一寿乐无极第三十二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浊世恶苦第三十五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如贫得宝第三十七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菩萨往生第四十二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受菩提记第四十四独留此经第四十五勤修坚持第四十六福慧始闻第四十七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章节摘录
这一品经文,属于全经“序分”中的“通序”部分,如大多佛经一样,也采用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的固定格式,本经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阉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其中,用以论证佛经确凿无疑的六个要素(“六成就”)无一遗漏,即“如是”为“信成就”,指佛经内容皆为佛所亲言,如实不虚,此为阿难之信;“我闻”为“闻成就”,指阿难亲耳所闻,绝非辗转传闻;“一时”为“时成就”,指佛说该经的时间;“佛”为“主成就”,指说法者确定为佛;“在王舍城耆阉崛山中”为“处成就”,指说法的处所;“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为“众成就”,指听法的大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以下则是进一步说明当时亲自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会的听众殊胜。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